民國時期,社會動亂不息,內憂外患交加,但中國的學術界卻大放異彩,文人學者輩出,名著佳作迭現(xiàn)。在炮火連天的歲月,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知識分子,承當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內心洋溢著對古今中外文化的熱愛,他們窮其一生,潛心研究,著書立說。歲月的流逝、現(xiàn)實的苦樂、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光芒均流淌於他們的字裡行間,也呈現(xiàn)於那些細緻翔實的圖表中。在書籍紛呈的今天,再次翻開他們的作品,我們仍能清晰地體悟到當年那些知識分子發(fā)自內心的真誠,以及其間所蘊藏著的對國家的憂慮、對知識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人生幸福的嚮往。這些著作,可謂是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珍寶。
民國圖書,有不少在新中國成立前就經(jīng)過了多次再版,備受時人稱道。許多觀點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仍可說是真知灼見。眾作者在經(jīng)、史、子、集諸方面的建樹成為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蔡元培、章太炎、陳柱、呂思勉、錢基博等人的學術研究今天仍為學者們津津樂道;魯迅、周作人、沈從文、丁玲、梁遇春、李健吾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傅抱石、豐子愷、徐悲鴻、陳從周等人的藝術創(chuàng)想,無一不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名作。然而這些凝結著汗水與心血的作品,有的已經(jīng)罹於戰(zhàn)火,有的僅存數(shù)本,成為圖書館裡備受愛護的珍本,或成為古玩市場裡待價而沽的商品,讀者很少有隨手翻閱的機會。
鑑此,為整理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本社從民國書海裡,精心挑出了一批集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體的作品予以整理出版,以饗讀者。這些書,包括政治、經(jīng)濟、法律、教育、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科普、傅記十類,綜之為“民國文存”。每一類,首選大家名作,尤其是對一些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沒有再版的名家著作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整理。在版式方面有所權衡,基本採用化豎為橫、保持繁體的形式,標點符號則用現(xiàn)行規(guī)範予以替換,一者考慮了民國繁體文字可以呈現(xiàn)當時的語言文字風貌,二者顧及今人從左至右的閱讀習慣,以方便讀者翻閱,使這些書能真正走入大眾。然而,由於所選書籍品種較多,涉及的學科頗為廣泛,限於編者的力量,不免有所脫誤遺漏及不妥當之處,望讀者予以指正。
張江裁(1909~1968),名涵銳、仲銳,字次溪,號江裁,廣東人。我國著名史學家、方志學家、民俗學家,是清史館名譽協(xié)修張伯楨之子。曾任《丙寅雜志》《民國日報(副刊)》《民報》編輯,著作有《北平志稿》《北平歲時志》《北平天橋志》《陶然亭小記》《燕都梨園史料》《李大釗傳》《人民首都的天橋》《江蘇通志》《清代學人年鑒》等200余種。新中國成立后,曾在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任職。晚年將其父修建的北京龍?zhí)逗霸綆煆R”以及在京所建私宅“張園”十三間半房屋(今北京龍?zhí)吨参飯@內)捐贈給國家,袁督師廟被列為北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道齡,歷史學家,曾與吳晗就“鄭和下西洋”的性質進行學術爭論,1949年4月與北平文化界共329人聯(lián)名發(fā)表宣言,聲討南京國民黨反動賣國政府盜運文物的罪行。新中國成立后曾在遼寧省博物館任職,著有《玄武之起源及其蛻變考》(載《史學集刊》第5集,1947年12月),輯《北平廟宇通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