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法帖》是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書法精華之作的輯匯。此帖為元延祐五年(1318年)十一月顧信摹勒,茅紹之、吳世昌鐫刻。此帖遴選趙書皆為佳品,摹刻俱精。
此貼原石在明正德、嘉靖年間出土時已殘缺,未見元拓本存世。此本為明代張寰舊藏明拓本,一函兩冊,冊頁裝,墨芯高二十九·八厘米,寬十六至十八厘米不等。上卷首開為趙孟頫為顧信繪《蘭竹圖》,下卷帖前有趙孟頫繪《老子像》。輯刻了趙孟頫書《蘭亭序》《歸去來辭》《樂志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帖,后附宋刻《名賢法帖》之姜白石、盧柳南書九帖。
明拓《樂善堂帖》雖為殘帙,但無論是在版本、藝術還是史料價值上,皆可稱為傳世叢帖中的善拓珍本。此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謚文敏。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系子孫。元世祖忽必烈為加強對南方的統(tǒng)治,緩和民族矛盾,籠絡漢族知識分子,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派行臺侍御史程矩夫到江南“搜訪遺逸”,趙孟頫首當其選,入職后深得忽必烈信任,歷官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等職,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榮際五朝,名滿四!。死后贈中書省平章事魏國公,謚文敏,謚文中說:“嗚呼!非世皇有公平廣大之度,則無以網羅勝國之賢;非公有博雅淵深之學,則不能藻飾太平之美!壁w孟頫晚年曾自作詩曰:“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彼纬室岬奶厥馍矸莺驮谠某绺叩匚唬屭w孟頫書法藝術在以人論書的時代遭到過世人的非議,近人馬宗霍《書林記事》的評價比較公允:“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庇小端裳S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傳世。
趙孟頫才華橫溢,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畫,通律呂。尤以書畫成就最高,繪畫方面被稱為“元人冠冕”,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書法方面篆、隸、真、行、草諸書皆善,無所不能,亦無所不精,據說日書萬字,氣貫始終,無一懈筆,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承繼晉唐傳統(tǒng),博采眾長,風格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是是四家中唯一生于立規(guī)矩的唐代之后又能獨具風格的書家,可謂領一代風騷,成千年大名。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龍興寺碑》《妙嚴寺記》,及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趙書法帖亦傳世不少,但國家圖書館藏有趙孟頫書《樂善堂帖》確為非常稀見之本。此帖為元延祐五年(1318)十一月顧信摹勒,茅紹之、吳世昌鐫刻。元刻趙帖本極其罕見,加之此帖遴選趙書佳品,摹刻俱精。此帖原石在明正德、嘉靖年間出土于淞南別墅,出土時已殘缺。未見元拓本存世,出土后的《樂善堂帖》曾在吳中盛行,被書家視為趙書佳本。
顧信,字善夫,元江蘇昆山人,與趙孟頫交游甚篤,多有趙書手跡,此帖為其親自摹勒上石。明李日華《六研齋二筆》云:“信以能書稱,從趙文敏公游,得其書,必鐫于石。作亭匾曰‘墨妙’,晚年號樂善處士。”此帖下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后有一行楷書題款曰:“弟子樂善處士顧信摹勒上石,四明茅紹之鐫!惫势渌〈颂麨椤皹飞铺锰。
關于此帖,明王世貞在其《古今法書苑》中也曾有記載,稱其帖名《趙子昂帖》并曰:“吾鄉(xiāng)人陶氏治地得藏石,凡法帖十卷,后二卷為姜堯章、盧柳南,余皆趙吳興孟頫書……”明屠隆撰《辨帖箋》一書也有《樂善堂集趙諸帖》存目。
此本為明張寰舊藏明拓本,張寰,字允清,江蘇昆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曾任通政司右參議。善書法,喜藏名帖。
《樂善堂法帖》一函兩冊,五鑲冊頁裝,黃棉紙,濃墨拓。凡五十開,墨芯高二十九·八厘米,寬十六至十八厘米不等。上卷首開為趙孟頫為顧信繪《蘭竹圖》,下卷帖前有趙孟頫繪《老子像》。后附宋刻《名賢法帖》之姜白石、盧柳南書九帖。經張寰、張敦仁、吳永、張伯英等遞藏,后入國家圖書館。函套張伯英題簽“樂善堂帖”,吳永題外簽“松雪翁樂善堂帖”,張寰題內簽“松雪翁樂善堂帖”,另有張寰、張伯英題跋,鈐有“觀復”“省訓堂”“老勺平帖”等印。
前四卷輯刻了趙孟頫書《蘭亭序》《歸去來辭》《樂志論》《送李愿歸盤谷序》《行書千文》《淮云通上人化緣序》《淮云詩》大小字兩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以及趙孟頫書與顧善夫手札。《名賢法帖》第八、九兩卷輯刻宋姜白石書《契丹歌二首》《踈影》《齊天樂》《蘭亭序跋》《贈苗員外》。第十卷輯刻宋盧柳南書《賦晦巖》!睹t法帖》未注摹刻者的姓氏及勒石年代。
叢帖始于南唐,兩宋興盛,元代所刻叢帖很少,至明清方復興。張彥生《善本碑帖錄》中所列宋刻叢帖二十九種,明代叢帖五十五種,然元代所刻叢帖僅此一種。張氏也認為“元刻帖傳世特少”。近人容庚所著《叢帖目》一書收錄叢帖最為宏富,列目達三百余種,然未見此帖。明拓《樂善堂帖》雖為殘帙,不能反映元原帖全貌,但此帖初拓本未見傳世,此本是目前著錄所見唯一版本。
《樂善堂帖》刻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十一月,此時趙孟頫六十四歲,已經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此帖匯輯了趙孟頫行楷書中的精華之作,其中《蘭亭序》《歸去來辭》《千字文》《送李愿歸盤谷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名篇佳作雖多有摹本,但均不及此本摹勒之精;此外,此帖還收了《淮云通上人化緣序》和《淮云詩》這些不可多見的大字楷書和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充分展示出趙孟頫楷書藝術清晰謹嚴、落筆不茍的功底;加之顧善夫神韻絕佳的摹勒,茅紹之、吳世昌刻碑高手的精彩演繹,故此帖可謂書刻俱佳的上乘之作。另外,后附《名賢法帖》中姜白石、盧柳南的楷書也是宋人書帖中未曾多見的書法佳作。宋代著名詞人白石道人姜夔楷書《契丹歌二首》,不僅是姜夔難得一見的書法真面,而且此本所收版本,內容上明顯高于清人王曾祥所抄《白石道人詩集》內所收此篇。
《樂善堂帖》收了全本的趙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和姜夔書小楷《蘭亭序跋》,為我們保存了珍貴的書法資料和文獻資料,《樂善堂帖》雖僅存四卷,所附“名賢法帖”三卷也是斷簡殘編,但此本無論在版本、藝術還是史料價值上,皆可稱為傳世叢帖中的善拓珍本。(盧芳玉)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謚文敏。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系子孫。以書畫成就高,繪畫方面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方面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