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總結名家之所以成為名家,幾個重要的因素舉足輕重:家庭環(huán)境、個人熱愛、成長歷程和時代環(huán)境。讀罷《清揚端妍 雋逸翩然——劉秀榮評傳》一書,我們會發(fā)現傳主劉秀榮的成名成才因素與以上因素一一契合:出身梨園世家,從小熱愛京劇,恩師王瑤卿的親身指導,還有身處在名家云集、時代變遷的時代。她是“中國戲校四大名旦”之一,是新中國演出“白娘子”的**人,更是王派京劇的**傳承者,她幾十年對京劇藝術孜孜以求,不輟鉆研,所取得的成果無疑是驕人的。她不僅自己成才,更繼承王瑤卿老桃李天下的師德,晚年將自己畢生所學無一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還有她的婚姻與愛情,一生與之在事業(yè)與生活上攜手相互陪伴的愛情。劉秀榮的一生,經歷坎坷,一路走來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去收獲教益,有所領悟。
序一
貫涌
京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的傳記,已見兩部出版。前一部系傳主自述,敘事抒懷淋漓盡致;此一部為學人采寫,品人評藝周詳妥帖。
作為國戲第一班學生,我與秀榮學姐同窗六載,相交六十余年,縱觀其藝術人生,確乎與一位藝壇巨匠的創(chuàng)新學派密不可分。此位便是一代宗師王瑤卿。
瑤卿先生業(yè)京劇,工旦行,于生旦凈丑諸行當無不精通,對編導音美等各門類無所不擅。早年變革皮黃表演,開辟花衫新路,推動京劇發(fā)展,時人譽為戲曲革命家。中年息影,傳藝作劇,親傳弟子難以勝數,并且創(chuàng)作諸多經典傳世之作。晚年出任中國戲曲學校教授、校長,藝事操勞不遺余力,為建設戲曲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瑤卿先生在長期舞臺表演、教學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與遠見卓識的藝術見解!巴ㄌ旖讨鳌敝m是瑤卿先生解頤自嘲,“一代宗師”之實確為梨園所公認。
當王瑤老到校履職之際,秀榮學姐有幸立雪王門并深得鐘愛栽培。我輩親見:王瑤老教得細,講得深,摳得嚴;秀榮學姐學得實,悟得透,用得俏。先生是欣慰滿懷傾囊相授,學生是感激不盡勤學精研。
轉眼間六十年過去!秀榮學姐秉持師承,發(fā)揚光大,王瑤卿的創(chuàng)新學派已化作劉秀榮的精、氣、神。
王瑤老規(guī)劃培養(yǎng)的劉秀榮,登上氍毹大唱《武家坡》《玉堂春》《孔雀東南飛》,再演《拾玉鐲》《小上墳》《豆汁記》,更演《十三妹》《棋盤山》《珍珠烈火旗》……她能青衣,能花旦,能刀馬,技藝全面,戲路寬闊,非尋常專攻一行者可比。但,這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唱做并能、文武兼擅、多才多藝而已。劉秀榮的藝術精蘊凸顯之處,全在于踐行王派精髓—“花衫”說。
業(yè)內熟知,“花衫”一說系瑤卿先生首創(chuàng)。但是,人們往往解讀為“融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藝術,形成了‘花衫’行當”。若從京劇表演程式著眼,把“花衫”視為兼容并包旦角各行的綜合大行當也有些道理。然而,若把眼光放寬些,放深些,便會發(fā)現“花衫”一說大大超越了行當范疇,其實質、其本意是以角色塑造為核心,突破行當陳規(guī)羈絆,激活程式,綜合四功,充分而恰當地選用各種藝術手段,塑造各種性格、各種藝術類型的人物形象。明確地講,王瑤卿藝術學派的“花衫”概念,是見地卓越的一種藝術學說,同時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創(chuàng)作方法。
劉秀榮在全面繼承的王派豐富遺產中取精用宏,把“花衫”觀念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無論老戲整理或新戲編排—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方法。于是,她所扮演的王寶釧、穆桂英、白素貞、孫玉姣、羅昌秀等諸般人物,呈現著沉穩(wěn)、端莊、活潑、堅忍、頑強等種種個性色彩,無一不是鮮活的“這一個”。追求實現恩師教誨:“要‘一人千面’,不要‘千人一面’!鼻铱此響殉钭龃虬惆慵妓,表演程式嚴格規(guī)范,大膽變革程式,成功塑造了多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便是劉秀榮的藝術根基與藝術精蘊。
記得有人評說:劉秀榮登臺“閃放著磁性光輝”,贊揚她充滿魅力的氣質和氣場。其實,秀榮學姐藝術光輝的“光源”,是她舞臺表演所呈現出的濃濃的時代氣息。
瑤卿先生明確指出“戲要跟著時代走”,并且大力推行,貢獻卓著。劉秀榮堅定執(zhí)行先師遺訓,扎扎實實、勤勤懇懇、推陳出新,力求適應時代審美需求。反映在舞臺上,她是如此的朝氣蓬勃、激情四溢,這樣的氣韻生動、色彩斑斕,在人物刻畫中透露出欣欣向榮的當代精神風貌。劉秀榮藝術之“氣”,時代氣息也。
劉秀榮在舞臺表演和課堂授徒中高張王派大旗,苦心傳承王瑤卿學術精華。在戲曲界,若論傳承,特別是流派傳承,總把“原汁原味”“不走樣”視為“正道”,稍有差池即難免“大逆不道”之罪責。然而,王瑤老極其反對“克隆”,最為贊賞“青出于藍”,扶持四位學生形成四大流派便是他老先生標志性的杰作。王派門下之劉秀榮,深切感受到恩師為她量身訂制的特色培養(yǎng),懂得王瑤老所言“一個猴一個拴法”的深刻內涵,在“不失原味”與“不要克隆”的矛盾糾結中,采取了中國美學的高追求和方法論層面的上上策—求神似。于是我們看到,秀榮學姐依王派聲腔法則與特色,行腔、改腔和編腔,依王派身段規(guī)范,設計、表演和導演,似可叫作“守住神魂”。就藝術風格觀察,王派具有爽朗灑脫、質樸俏麗的特色,劉秀榮的表演則在爽朗灑脫中平添幾許剛健奔放,在質樸俏麗中顯露幾分嫵媚靈巧,由此展現出既雄健又柔美,既古樸又清新之神彩。
總之,劉秀榮的精、氣、神令她在觀眾中贏得盛譽,也使王派大旗耀眼飄搖。當向秀榮學姐致敬,為王派傳承祝福。
以上粗淺識見,豈敢稱“序”,向讀者提交一份心得筆記而已。惶恐,惶恐!
2014年1月8日于仰酸齋
序二
崔偉
劉秀榮老師的人生與藝術傳記要出版,她命我作序,對我這個晚輩和外行來說是一件榮幸但又很難承擔得起的大事。因為劉秀榮老師不僅是我非常景仰與欽敬的一位長輩,更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在京劇史上會留下輝煌業(yè)績、創(chuàng)造了不凡成就的杰出人才。她和張春孝先生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精彩合作,不僅傳承發(fā)展了前輩創(chuàng)造的京劇藝術傳統,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的鮮明風格與可貴創(chuàng)新。之所以不避淺陋仍有這篇文字,不僅是讀過書稿之后,讓我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生與藝術經歷,而且深切感受到其巨大成功背后有許多對今人極為重要的引導與啟示,特別是結合當下京劇的現狀的確是有著許多敬佩和感慨的話要說。
應該說,盡管京劇是一條源遠流長的藝術歷史長河,但匯就起這波瀾壯闊的,恰恰是兩百年來眾多杰出藝術家建立在堅實藝術條件、刻苦藝術求索、成功藝術創(chuàng)造、扎實藝術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巨大貢獻。盡管京劇的美學特點和優(yōu)秀傳統是一脈相傳的,但若沒有不同時代杰出者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和時代性創(chuàng)新,那么京劇藝術就必然會失去鮮活。而劉秀榮老師幾十年來的藝術貢獻恰恰是為京劇表演藝術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我們從這部書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劉秀榮老師輝煌但又坎坷的藝術求索之路。劉秀榮老師的藝術經歷具有著那個時代的鮮明特色。首先,她學習京劇是緣于自身對京劇的熱愛、家庭氛圍和極好天分。盡管學戲很苦,但她樂在其中,敏學不疲。其實,這對今天的藝徒還是非常有啟發(fā)的成功經驗。因為一個人對她從事的行當若沒有真摯的愛,怎么能有追求鉆研的強大動力和恒久毅力呢?而這又是成功的重要基礎。這一點在劉秀榮老師他們這一輩人身上體現得尤其鮮明!其次,劉秀榮老師學戲并走上演員道路的時期又是一個名家云集,時代巨變的重要歷史階段。一大批叱咤舞臺的老前輩成為了他們的業(yè)師,名師帳下得到傾心的親炙與點撥,起點和所得也必然是不同一般。時代的巨大變遷,必然要求藝術家個人素質與藝術觀念的與時俱進。劉秀榮老師之所以有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清新面貌,正因為她不但有著扎實的傳統根底,更充滿自覺的時代意識。再次,從這本書的記述和回味劉秀榮老師的代表劇目,我們可以感到環(huán)境、名師都是客觀條件的便利,但最終能否修成正果,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主觀上的熱愛,尤其是她具有的那種超出常人的苦研、巧悟、化己能力。
無疑,劉秀榮老師幾十年對京劇藝術的孜孜以求,不輟研習,成功創(chuàng)造,所取得的成果是驕人的!這表現在她無論傳統戲,還是現代戲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巨大且名標史冊的。通過閱讀此傳,我們會更加深刻地了解劉秀榮老師那一部部代表作的藝術思想與創(chuàng)造精神及其背后的故事。應該說,在同齡人中劉秀榮老師的代表劇目和藝術成果是名列前茅的。她的《白蛇傳》不僅是新中國最早一批新編優(yōu)秀劇目,也可以說是奠定中國戲校風格和品格的開山之作;被拍成影片的《穆桂英大戰(zhàn)洪州》在全面展示了劉秀榮老師允文允武的藝術身手背后,更重要的是用細膩鮮活的人物內心與性格刻畫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京劇表演特色;傳統劇目《十三妹》繼承了王瑤卿先生的表演精華,發(fā)揮出王派獨有的神妙韻味,但經劉秀榮演來則更栩栩如生;現代戲《四川白毛女》則是中國戲校這一學院派京劇家群體嘗試并成功表現現代生活的一部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價值的力作……其他還有全部《穆桂英》《貂蟬》《孔雀東南飛》《珍珠烈火旗》《棋盤山》《得意緣》《豆汁記》《大英杰烈》《拾玉鐲》《小上墳》《小放!贰栋讼蛇^!贰栋倩ㄙ泟Α贰镀骐p會》《朝陽溝》《紅巖》和全部《彩樓記》等。優(yōu)秀藝術家的最大價值與貢獻無疑應該體現在創(chuàng)作成果的時代特色與藝術高度上。因此,劉秀榮老師這一系列代表劇目使我們不能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在京劇這樣一個以豐厚傳統為底蘊的藝術門類中,能在傳統基礎上承前人顯新意,這不僅需要過人的膽魄和不凡的才識,而且要有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從這點上看劉秀榮老師的藝術經歷和事業(yè)追求,以及她在學習、創(chuàng)造上的真知灼見,難道不是非常值得我們繼承學習的寶貴經驗嗎?
《清揚端妍雋逸翩然—劉秀榮評傳》一書中對劉秀榮老師出國訪問演出的豐富記述,對讀者的啟示意義也是很大的。走出去才能眼界開闊,見世面才會增長見識。劉秀榮老師他們這代人真是幸運的!1959年,她風華正茂就在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上嶄露頭角,獲得國際金獎。六十年來,不僅馳騁國內京劇舞臺,而且出訪過世界各地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她的出訪不僅傳播和宣傳了京劇,也是她學習、觀摩和吸收世界各地表演藝術的寶貴機會。劉秀榮老師的成功,不僅得自她在京劇傳承創(chuàng)新實踐上的刻苦努力,還與她注重提高京劇專業(yè)以外的文化素養(yǎng)有關。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些她向王瑤卿先生學習的生動情節(jié),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劉秀榮老師對前輩大師的敬重,以及對寶貴學習機會的珍惜,更可以通過王瑤老在對劉秀榮等后輩的悉心教學和無比關愛的種種細節(jié),與主人公一起感受到大師傳達出的藝術哲理。
劉秀榮老師豈止在藝術上是幸運的,書中讓我們羨慕的還有與張春孝先生相濡以沫、終身偕老的愛情。他們的攜伴不只是生活上恩愛關懷,難得的是成就了事業(yè)上的最佳搭檔,兩位老師相得益彰,盛開出了舞臺與人生的奇葩!
總之,通過閱讀這部書我們能更加走近劉秀榮老師,更加了解她藝術上所走過的道路與取得的成就,更加真切感受她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學習經歷、追求目標和藝術理念。
以上說了許多,不過是我作為一個劉秀榮老師的忠實觀眾以及一個讀者的讀后感受。這些年,由于工作之便,我與劉秀榮、張春孝兩位老師接觸很多,更加真切感受到他們對京劇藝術的深摯之愛與培養(yǎng)京劇人才的卓越之功。二位都是耄耋之齡,張老師身體也不好,但每有京劇活動二人都是熱情襄助,真誠地獻上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更是不辭辛勞,完全把這當成了為京劇這個民族文化瑰寶傳薪,為祖師爺傳道的責任義務和神圣之舉。他們的學生也遍及全國,甚至不止京劇,而學生中的不少人都是當今京劇舞臺上青年演員中的佼佼者,王派藝術和劉秀榮的代表劇目也在當代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是為序。
2014年2月16日
20世紀80年代,“承包責任制”成為新時期劇團體制改革的起步政策。在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劇團很早就出現了自發(fā)的改革嘗試,《當代中國戲曲》一書中就介紹過這方面的例子:
“安徽省滁縣地區(qū)來安縣揚劇團,自一九八〇年開始試行“分隊包干下農村責任制”,推行三年,成效很大,國家補貼的9.6萬余元用于改善居住條件和添置設備,演職員平均每人還收入近2000元。不僅取得了好的經濟效果,而且出了藝術成果。他們整理上演了三本連臺戲《鄭小姣》,演出近千場。中共滁縣地委在全區(qū)七個專業(yè)劇團中推廣了他們的經驗。
“北京市京劇團著名演員趙燕俠于一九八一年組成了一個80人的“演出一隊”,進行改革嘗試,每人只發(fā)基本工資的70%,其余的30%作為浮動工資,根據工作優(yōu)劣進行再分配!
文化部在充分調研各地院團改革狀況后召開了小型的座談會,并總結了相關的實踐經驗,不久,“承包責任制”便作為專業(yè)劇團體制改革的政策被提了出來。1982年12月29日的一次會議上,文化部長朱穆之對劇團的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意見:“改革工作形勢逼人,要快馬加鞭!薄八囆g表演團體也可以考慮像農業(yè)那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抓一個‘包’字。”好處是:“演出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權;經濟狀況會有較大改善!彼著重強調:“一九八三年各劇團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革!1983年1月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文化部長朱穆之關于文藝機構體制改革的談話的報道,提出了專業(yè)劇團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的意見,基本確定了文藝體制改革政策的推行。同年1月5日、11日、24日,朱穆之部長又連續(xù)在有關會議上對“承包責任制”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此后,這一改革政策開始正式推廣,于是全國戲劇院團都出現了“一二月份是熱氣騰騰,徹夜不眠搞承包”的景象。
初聽到這個政策時,劉秀榮感到震驚。她不能理解這樣的改革方案,因為多年來自己和大多數劇團成員都習慣了“吃大鍋飯”,現在一下子要自食其力,的確措手不及。朱穆之部長的意思是先試試看,國家繼續(xù)發(fā)放工資,只不過由知名演員牽頭組織演出團體、尋找市場,以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演出形態(tài),從而調動劇團創(chuàng)作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這對劉秀榮而言是新的挑戰(zhàn)。
劉秀榮一直樂于接受挑戰(zhàn)。漸漸地,她對于“承包責任制”的態(tài)度漸漸由被動轉為主動。1985年初,在張春孝和吳鈺璋、沙淑英等同仁的支持、協助下,劉秀榮也決定試著組織一個表演團體,自己為團長。這一試就近四年之久,起初該劇團只有70人,后來發(fā)展到108人。
劇團下鄉(xiāng)演出的第一站是河北省束鹿縣舊城鎮(zhèn)(今屬河北省辛集市)。1985年3月21日到27日,劇團在七天的時間內共演出11場,其中三個夜場,還有四個日夜場(即日、夜兩場)。11場演出全是大戲,且無重復,這對正處于更年期的劉秀榮來說是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極大考驗。
演出定在舊城影劇院,這是當地非常著名的演出場所。當時劇場的座位是1168人,11場演下來共收入5900塊錢,劇團每個人平均得到70元,這在當時已相當于普通城鎮(zhèn)居民一個月的工資收入了。
首站演出成功,劉秀榮也一改過去對“承包制”的懷疑情緒,她驚奇地發(fā)現自主承包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嘗試。后來她這樣總結這次演出:
“首先就覺得我自己做主了,我也試著做一下市場營銷,搞一下藝術創(chuàng)作,我也管理一下這個團。自己就感覺很興奮,也從被動不愿意干,發(fā)展到不干也不成了。那時候管這個叫自由戀愛,你必須要自由戀愛,我們不限制,你們自己組合,誰愿意在一塊兒就在一塊兒,所以就感覺這種情投意合的,我們大家一起搞創(chuàng)作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第一站我們就感覺打了一個特別好的基礎!
演出第二站是河北省正定縣,當時正定縣委書記即是后來的國家主席習近平。1985年3月19日至4月3日,劇團在正定縣共演出八場戲,其中兩個日夜場,四個晚場。演出期間,劉秀榮、張春孝、吳鈺璋和王文生等劇團成員拜訪了習近平書記。
聊天中,習近平書記還特別問到劇團現在有什么困難,劉秀榮和來訪者紛紛表示:“沒有什么困難,我們就是來請您看戲,在常山電影院!蹦贻p時的習近平非常喜歡京劇,他當時提出想看《白蛇傳》,劉秀榮表示回去后看看劇場的情況。不過,作為劇場的常山電影院規(guī)模實在太小,實在沒有辦法安排《白蛇傳》這樣的演出,習書記最終也沒能看到劉秀榮主演的《白蛇傳》,著實遺憾。
那場談話,習書記留給劉秀榮最深的印象便是“平易近人”。習書記還請幾個人吃了一頓飯,臨別時,他說:“你們劇團這七十多號人,下來也很艱苦,因為這里是農村,不是縣城,這樣吧,我送給你們一頭豬,給大家?guī),改善生活。”那時劇團在河北一天的飯費只有三元錢,三餐極少吃到肉,頂多就吃一些蔬菜,這頭豬可真算是“雪中送炭”了。特別是武戲演員和戲份較重的演員,一聽到這個消息全都精神振奮起來。
誰想吃到肉的第二天,新問題就來了。知名演員吳鈺璋找到劉秀榮說:“師姐,你們都有肉吃了,我還沒吃到肉吶!”劉秀榮先是一愣,繼而恍然大悟:對啊,吳鈺璋是回民!她趕忙又給習近平書記的秘書打電話告知了這個情況,習書記立即請秘書寫了一個紙條,又特批十斤牛肉和幾斤雞蛋。劉秀榮和劇團全體大為感動,因為這些食品在當時的河北農村已經算是“奢侈品”了。直到今天,劉秀榮提起此事時,依然感慨萬分,記憶猶新。
在團長劉秀榮和副團長張春孝、吳鈺璋的共同經營下,這個“承包劇團”后來在北京、天津和日本的演出都很受歡迎,從劇目多樣性、收益豐厚程度和演員報酬合理性等諸多角度論,劉秀榮的三團在同行劇團中均位居前列。此外,在三年半的排演實踐中,該劇團還扶植了甄建華、顏世琦、黃新清、郭振龍等青年演員,實可謂表、導、演、教綜合一體的成功劇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