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錢穆先生于北京大學所講秦漢史之講義。主要論述秦漢時期的學術、政治及社會經(jīng)濟情況。書中對秦漢博士官制、家言與官學、封建與郡縣制度、朝廷對匈奴之態(tài)度、漢武重農(nóng)輕商之經(jīng)濟政策等內(nèi)容進行深入討論,是關于秦漢時期歷史的一本重要論著。
1.本書*初系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之講義,議論暢達,看書猶如聽講! 2.本書上自秦之統(tǒng)一,下迄新莽覆亡,讀罷此書,會對秦漢史的概況有所了解! 3.作者從學術、政治與社會經(jīng)濟三者兼及并重,更加直觀地對秦漢史進行解讀。 4.作者對秦漢博士官制度、家言與官學之代興、秦焚書與漢表彰五經(jīng)有深入分析,特別對于新莽代漢而起進行闡發(fā);并對封建與郡縣制度之遞變、朝廷對匈奴之態(tài)度、漢武重農(nóng)輕商之經(jīng)濟政策進行精密探討,會通明辨,對學者之治史方法有大啟發(fā)。
錢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賓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學執(zhí)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lián)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chuàng)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10月,錢穆先生移居臺北。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jīng)史文學,擅長考據(jù),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畢生著書七十余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千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chuàng)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jīng)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錢穆先生在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第一章 秦人一統(tǒng)之局
第一節(jié) 春秋以下政治社會學術之劇變
第二節(jié) 文化之西漸
第三節(jié) 秦始皇帝之政治措施
第四節(jié) 秦代之文化政策
第五節(jié) 秦政府之覆亡
第二章 漢初之治
第一節(jié) 漢高孝惠之與民休息
第二節(jié) 文景時代國內(nèi)外之情勢
第三節(jié) 文景兩朝之政治
第三章 西漢之全盛
第一節(jié) 學術之復興
第二節(jié) 武帝之政治
第三節(jié) 武帝之武功
第四章 西漢之中衰 /152
第一節(jié) 武帝一朝之財政 / 152
第五章 昭宣以后之儒術 / 188
第一節(jié) 漢之中興 / 188
第二節(jié) 儒術與吏治 / 195
第三節(jié) 博士之增立 / 202
第四節(jié) 昭宣以下之學風 / 222
第六章 西漢一代之政制
第一節(jié) 西漢之封建
第二節(jié) 西漢之郡縣
第三節(jié) 西漢之中央官制
第四節(jié) 西漢之地方官制
第五節(jié) 西漢之封爵
第七章 王莽之新政
第一節(jié) 王莽之篡漢
第二節(jié) 王莽始建國后之政治
一、秦人之于東土文化
秦人本無文化可言。東方游士之西入秦者,又大多為功名之士,對其故土文化,本已抱不滿之感,欲求別辟新局以就功業(yè)。秦人之視文化,亦僅以為致國富強之捷徑,于東土文化本身之佳美,及其意味之深邃處,則并未能認識接受而消融以為我有也。故東土文化之西漸之在秦人視之,仍為一種客體,并未能真有栽根立腳之點。商鞅車裂,張儀見逐,范雎退絀。其他如公孫衍、甘茂之徒,均不能安身于秦廷。觀于秦人對東方游士及客卿之態(tài)度,即可見其對東土文化感情之一斑矣。其大規(guī)模的為東方文化西漸之鼓動者,厥為呂不韋。
二、李斯建議焚書之緣由
此為當時李斯建議焚書之理論。分析言之,約有兩端:
一、深恨當時愚儒不明朝廷措施精意,不達時變,妄援古昔,飾言亂實。
二、鑒于戰(zhàn)國游士囂張,希復古代民力農(nóng)工,仕學法律,政教、官師不分之舊制。
三、賣身為奴
社會經(jīng)濟之畸形發(fā)展,一面為新商人資產(chǎn)之驟起,一面為農(nóng)民生計之窮迫,既如上述。而奴隸、亡命之多,遂因之而激增。貧民無以自存,則轉賣為奴婢。因賣身為奴,即可以不自負政府賦斂之責也。高祖二年,關中大饑,令民得賣子。五年,詔曰:“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比淮颂爻跫次,以示惠于民;民困不蘇,則自賣為奴之風,終未能絕。
四、朝廷鬻爵
蓋當時朝廷賣爵,其性質(zhì)亦略如近世國家之發(fā)行公債。持國家公債券者,得向國家取其券價應得之本息。而漢時民戶買爵,即取得對國家繇賦之優(yōu)復。此謂買復即買爵。爵之性質(zhì),本重在優(yōu)復也。然國家得民間買爵錢,特以濟急,其后遂坐失多數(shù)之繇賦。此猶如發(fā)公債必償其息也。又當時民間買爵,其意特在得免役,故輒買五大夫、千夫,以期得長期之優(yōu)復。而朝廷以法嚴,吏多廢免,乃強爵千夫、五大夫者為吏,其不欲則強出馬。蓋其先立法,令買爵官首即可補吏,且與先除,所以為誘。然因此“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朝廷乃以嚴法為繩。至其后,則民但買復,不愿補吏,故復勒令為吏。至買爵官首者,尚不得復,故不勒為吏。而爵千夫、五大夫得復者,乃強除為吏耳。又其后,成帝鴻嘉三年,賣爵級千錢,則其價益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