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上篇為李濟仁養(yǎng)生理論研究,著重論述李教授對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的研究,見解十分獨特;中篇為李濟仁傳統(tǒng)養(yǎng)生法研究,詳細介紹了李教授對中醫(yī)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的研究;下篇為李濟仁養(yǎng)生抗衰方藥研究,主要介紹李教授養(yǎng)生抗衰方藥的運用經驗,頗具臨床養(yǎng)生保健指導價值。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國醫(yī)大師臨床研究》叢書序
前言
一、麻黃 1
二、桂枝 3
三、羌活 4
四、防風 6
五、蔓荊子 8
六、葛根 10
七、升麻 11
八、木賊 13
九、石膏 15
十、寒水石 16
十一、夏枯草 18
十二、決明子 20
十三、黃芩 21
十四、黃連 23
十五、黃柏 25
十六、龍膽 27
十七、苦參 28
十八、金銀花 30
十九、青黛 31
二十、蒲公英 32
二十一、漏蘆 34
二十二、天葵子 35
二十三、白花蛇舌草 36
二十四、半枝蓮 37
二十五、敗醬草 38
二十六、射干 39
二十七、山豆根 40
二十八、白頭翁 41
二十九、馬齒莧 42
三十、木蝴蝶 44
三十一、山慈菇 46
三十二、冬凌草 48
三十三、地黃 49
三十四、牡丹皮 51
三十五、白薇 53
三十六、胡黃連 55
三十七、葎草花 57
三十八、火麻仁 58
三十九、甘遂 61
四十、牽牛子 63
四十一、商陸 65
四十二、威靈仙 67
四十三、木瓜 69
四十四、豨薟草 72
四十五、海桐皮 74
四十六、蒼術 75
四十七、藿香 77
四十八、厚樸 79
四十九、豆蔻 80
五十、草豆蔻 82
五十一、茯苓 83
五十二、薏苡仁 85
五十三、冬瓜仁 87
五十四、車前子 88
五十五、冬葵子 90
五十六、萆薢 92
五十七、地膚子 94
五十八、金錢草 95
五十九、茵陳 97
六十、虎杖 98
六十一、熟附子 100
六十二、吳茱萸 102
六十三、高良姜 105
六十四、香附 106
六十五、佛手 108
六十六、香櫞 110
六十七、甘松 112
六十八、薤白 113
六十九、柿蒂 115
七十、炒麥芽 118
七十一、神曲 120
七十二、大薊 121
七十三、地榆 123
七十四、三七 125
七十五、茜草 126
七十六、花蕊石 128
七十七、蒲黃 130
七十八、白及 132
七十九、仙鶴草 134
八十、艾葉 136
八十一、川芎 138
八十二、郁金 140
八十三、丹參 142
八十四、益母草 144
八十五、桃仁 146
八十六、牛膝 148
八十七、王不留行 150
八十八、骨碎補 152
八十九、劉寄奴 153
九十、莪術 155
九十一、半夏 157
九十二、膽南星 159
九十三、貓爪草 160
九十四、皂角刺 162
九十五、瓜蔞 164
九十六、桔梗 166
九十七、海浮石 167
九十八、黃藥子 169
九十九、瓦楞子 170
一○○、苦杏仁 172
一○一、紫菀 173
一○二、馬兜鈴 175
一○三、葶藶子 177
一○四、石菖蒲 179
一○五、白術 182
一○六、黃芪 184
一○七、甘草 186
一○八、鹿角霜 190
一○九、肉蓯蓉 191
一一○、菟絲子 193
一一一、鹿銜草 195
一一二、巴戟天 196
一一三、當歸 198
一一四、熟地黃 199
一一五、北沙參 201
一一六、麥冬 202
一一七、石斛 203
一一八、百合 205
一一九、墨旱蓮 206
一二○、龜甲 207
一二一、鱉甲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