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臺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深圳的胡洪俠相互認識了,很湊巧,他們都生于1963年。三個老男人于是開始謀劃:既然三個人來自三地,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大為不同,如果選擇一些共同的日常詞匯或話題,三個人各寫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單獨看某一個人的文章可能覺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對照起來看,可能意義就不一樣了。
《對照記@1963》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三十個日常生活詞匯以各自差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寫出共同話題下三人的切身故事,于互相對照中道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三人三地三本書
對比對照對流年
大陸,臺灣,香港
三個六零后同代男
三十個日常詞匯
說著故事,串起歷史。
大陸,臺灣,香港
三地同步上市
楊照,本名李明駿,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F(xiàn)為臺灣《新新聞》周報總主筆,“博理基金會”副執(zhí)行長,還擔任了臺灣News98電臺“一點照新聞”和BRAVO FM91.3“閱讀音樂”節(jié)目主持人。著有《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等中長篇小說多部,《流離觀點》等文學文化評論集多部。
馬家輝,臺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qū)社會學博士,F(xiàn)為香港《明報》世紀副刊創(chuàng)意策劃,亦為電視及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著有《女兒情》等多部作品。
胡洪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1992年至今供職于深圳媒體機構(gòu)。現(xiàn)任深圳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著有《微塵與暗香》等書話集多部,主編《1978-2008私人閱讀史》等圖書多部。
一 臺灣
楊 照 夢里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第一次冒險接觸
胡洪俠 玉米地里的臺灣
二 香港
楊 照 有“咸濕片”風光的香港
馬家輝 當“港仔。變成了“港佬”
胡洪俠 通往香港之路
三 大陸
楊 照 只存在于地圖上的美好大陸
馬家輝 慢慢地,我蹲下來了……
胡洪俠 我在這頭,大陸在哪頭?
四 耶穌
楊 照 竟然“蔣公”是耶穌信徒!
馬家輝 傻佬正傳,在街頭
胡洪俠 我與你相逢不相識
五 孔子
楊 照 我的第一部電影劇本
馬家輝 我和孔子的私密時光
胡洪俠 孔子的模樣
六 火車
楊 照 幻夢的夜班車
馬家輝 在英國火車站門前想見香港
胡洪俠 從此生活有了遠方
七 飛機
楊 照 沒有花環(huán),也沒有哭哭啼啼
馬家輝 飛機,和我的第一次
胡洪俠 飛機在夢想之外
八 春游
楊 照 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馬家輝 在郊外烤肉時遇上黑幫飛仔
胡洪俠 無名的春天
九世界 讀書日
楊 照 開啟閱讀歷程的一本參考書
馬家輝 救書記
胡洪俠 這一天的日記
……
十 初戀
十一 母親節(jié)
十二 電車
十三 男廁所
十四 女同學
十五 瓊瑤
十六 歷史課本
十七 單車
十八 女老師
十九 搬家
二十 收音機
二十一 求職
二十二 報紙
二十三 爸爸
二十四 駕照
二十五 足球
二十六 三毛
二十七 大學
二十八 中秋
二十九 生日那一天
三十 魯迅
認定了耶穌的愛心,卻亦鎖定了耶穌的“不修邊幅”,慣把所有頭發(fā)蓬松、胡須滿腮、衣衫骯臟的男子戲稱為“耶穌”,其中一位最著名的“耶穌”乃足球員DerekCurrie,來自英國蘇格蘭,70年代中期遠來香港加盟“流浪足球隊”,那是香港足運的黃金歲月啊,他的球技固然風靡香港人,而他的粗獷造型,長發(fā)、長須、高瘦身材,同樣令球迷印象深刻至竟以“耶穌”之名加諸其身,Curne中譯為“居里”,加上“耶穌”,便是“耶穌居里”,曾有二十年光景這個顯赫名字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另有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耶穌”則僅是小有名氣,只在灣仔出沒,只在灣仔被街知巷聞。灣仔乃我出生和成長之地,是港島的老區(qū)舊區(qū),我小時候的灣仔,最常在街頭游蕩現(xiàn)身的三類人是:黑社會分子、酒吧女郎、神經(jīng)病患者。那時候的我們當然不會這么客氣把神經(jīng)病患者稱為神經(jīng)病患者,我們慣用鄙視的語氣喚他們做“傻佬”或“癲婆”,而其中,便有“耶穌”。那年頭在灣仔的神經(jīng)病患者知名度排行榜上,有所謂“灣仔三傻”。第一位是“黃婆”,是個五六十歲的女子,戴著一個又大又厚的鮮黃色假發(fā),身上的衣服鞋襪和手里提著的袋子亦是全黃,整天在路上行走逛蕩,遠看如見一個懂得走路的大檸檬,人們說她以前是艷麗之極的吧女,被來港度假的美國大兵騙財騙色,瘋了,但不知何故對黃色癡迷不合。
第二位是“污婆”,矮小瘦弱,頭臉皆臟,走路時自言自語和手舞足蹈,對孩子們頗具驚嚇力,而她的行走地盤正是我家大樓門前,曾有一回,我和家人在路上跟其迎頭遇上,她走近,對我們嘰嘰喳喳說了一堆天外語言,我們不懂響應,急步避開,她竟然隨手從路邊撿起一個汽水瓶從我們背后擲來,幸好沒擲中,年少的我被嚇得全身冒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