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史中,本體(oúóia,Substance)是個最常見、很重要的概念。將本體作為一個哲學的概念,進行分析,加以論證的,第一個人就亞里士多德。但是,正因為這是一個開始,亞里士多德自己對于究竟什么是本體,也還在探索之中。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疇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學》這本書,幾乎有一半左右的篇章是討論直接和本體有關的問題的。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論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疇篇》的“第一本體”和在《形而上學》中所講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學》一書的各卷之間,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將他的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他思想發(fā)展變化的線索,這是哲學史工作者的任務。本書企圖在這方面做點粗淺的嘗試,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關于一般和個別的論述,試圖解釋他思想中的這些矛盾情況。
汪子嵩,1921年生,浙江杭州人,西南聯(lián)大1941級學生。著名希臘哲學史學家、學者。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后考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從陳康先生學習希臘哲學。1949—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1964—1987年任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輯、高級編輯、副主任。曾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希臘的民主和科學精神》、《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等,主編有《希臘哲學史》(4卷本)等。
第一章亞里士多德為什么提出本體概念?
第二章本體是存在的中心
——《范疇篇》第五節(jié)
“不表述主體”和“不存在于主體之中”
“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
“個體性”和“變中的不變”
第三章關于本體的問題
——介紹《形而上學》這本書
《形而上學》的結(jié)構(gòu)
四因說
有關本體的一些問題
第四章存在和本體
——《形而上學》第五卷第七、八章
存在的幾種意義
本體的幾種意義
第五章本體的原則和原因
——《形而上學》第十二卷前五章
事物的三種原則
三種本體和動因
一般和個別
第六章理性——神是本體
——《形而上學》第十二卷后五章
第一動者
理性、善、神
理性的特征
第七章作為“基質(zhì)”的本體
——《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一、二、三章
本體是“第一存在”
關于本體的問題
質(zhì)料不是第一本體
第八章本質(zhì)是本體
——《形而上學》第七卷第四、五、六章
本質(zhì)與偶性
本質(zhì)屬性
事物和本質(zhì)
第九章生成和本質(zhì)
——《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七、八、九章
認識本質(zhì)和制造事物
形式不是生成的
形式和質(zhì)料在生成中的作用
第十章本質(zhì)和定義
——《形而上學》第七卷第十、十一、十二章
定義的整體和部分
本質(zhì)和具體事物
定義如何能是統(tǒng)一的?
目錄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第十一章“一般”不是本體
——《形而上學》第七卷第十三—十七章
論證“一般”不是本體
論證“理念”不是本體
個別事物是不能定義的
“一”和“存在”不是本體
形式是本體
第十二章質(zhì)料和形式
——《形而上學》第八卷
質(zhì)料和形式的關系
形式和具體事物
最后的質(zhì)料和最接近的質(zhì)料
形式和質(zhì)料的統(tǒng)一
第十三章能力和可能
——《形而上學》第九卷前五章
能或能力
可能和不可能
意志的作用
第十四章現(xiàn)實和潛能
——《形而上學》第九卷后五章
現(xiàn)實和潛能
現(xiàn)實先于潛能
真和假
第十五章“數(shù)”和“理念”不是本體
——《形而上學》第十三卷前五章
對“數(shù)”的批判
“數(shù)”是一種抽象的存在
對“理念”的批判
第十六章批判柏拉圖學派的數(shù)論
——《形而上學》第十三卷后五章
幾種不同的數(shù)論
對這些觀點的批判
批判獨立自存的“數(shù)”
這些批判的意義
本體的要素是個別還是一般?
第十七章“數(shù)”不是本體的第一原則
——《形而上學》第十四卷
相反的東西不能是第一原則
存在和非存在
第一原則和“善”
結(jié)論
唯物論還是唯心論
辯證法還是形而上學
附錄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是對
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
——《形而上學》一書釋義之一
后記
重印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