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曲集(修訂版)》創(chuàng)作了大量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萊翁卡瓦洛是“真實主義”歌劇作家,曾以獨幕歌劇《小丑》聞名樂壇,他還寫過其他歌劇和很多歌曲,《黎明》一曲是他獻給當時最著名的男高音歌王卡魯索的。R.德里戈是一位鋼琴家,曾在圣彼得堡擔任過多年皇家劇院的指揮,他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他的芭蕾舞劇在當時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尤其是《阿雷金的百萬財富》一劇中的《小夜曲》,已是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另一位以《悲嘆的小夜曲》一曲聞名世界的作曲家是E.托塞里,他作過很多器樂曲,但都不如此曲廣為流傳。本集特選7首歌曲增訂為第二部分。
《意大利歌曲集(修訂版)》的第三部分是那波利民歌。其中《桑塔.露齊亞》和《明亮的窗戶》是傳統(tǒng)的民歌,作者不詳�!睹髁恋拇皯簟芬磺鷱男珊桶樽嗟娘L格來看,有人疑為19世紀初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貝利尼的手筆,尤其是曲終前的那段伴奏過門,簡直和他的歌劇《夢游女》一劇中阿米娜的詠嘆調《啊!鮮花凋零、生命短暫,令人難以相十誹中的過門十分相似。第三部分中其他的歌曲均為20世紀上半葉的創(chuàng)作民歌。
14、15世紀的意大利由于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成了歐洲最先進的國家.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要建立自己的新文化以與封建主義、專制的教會以及陳舊、腐朽的世界觀作斗爭,終于在14世紀中葉的佛羅倫薩掀起了文藝復興的巨浪,擊破了近千年來的反動的、宗教的、黑暗的封建統(tǒng)治,擊破了嚴禁男女戀愛和婚姻自由的舊禮教,擊破了“神”的觀念而追求“人”的生活:它要求“人的個性解放”,贊揚對生活的熱愛,追求自然的客觀真理,歌頌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因之,當時的藝術是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的、進步的時代內容的。例如寫《十日談》的大文學家薄卡丘(Boccaccio,1313—1375)就曾經這樣大膽地說過:“假如因為我熱愛生活、謳歌戀愛,在我死后要被罰人地獄,那我還是心甘情愿,反正天堂里都是些襤褸踝足、枯燥無生氣的老僧們,我也不愿與他們?yōu)槲�。”同樣,在美術上,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4-1510)和提香(��?iziano,1482—1576)等推翻了拜占廷式的呆板、生硬、無感情的美術,他們所畫的圣母已不再是那嚴冷、悲哀、空虛無生命的瘦削的幽靈了,他們把活人或自己的嬌妻作為模特兒,而給其披上了圣母的外衣。
作為文學和美術的姊妹藝術的音樂,直至17、18世紀才怒放出燦爛的奇葩。它的歌詞內容亦不脫當時的時代內容,大都是大膽地歌頌愛情和贊美自然的。它雖然有時亦出現(xiàn)一些宗教情緒,比如宗教歌曲等,但主要表現(xiàn)的已不再是“神”,而是“人”自己內心的獨白或懺悔。它亦有絕望、嘆息和對于死的恐懼,但就在這些里面,我們也可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洋溢著強烈的對生活的熱愛。同時,進步的因素亦表現(xiàn)在音樂的形式方面,由于沖破了教會對于音樂的壟斷,吸收了很多民歌,如戀歌(,aaad,igal)、敘事歌(fmttol)、牧歌(il1anelc)和酒歌(ilhnc)等,豐富了音樂的創(chuàng)作,同時又產生了和聲以替代復調的對位;在另一方面,由于宣敘調的創(chuàng)始而產生了歌劇,替代了教堂的宗教合唱而表現(xiàn)了世俗的人的生活。并且,由于歌劇的產生,更發(fā)展了聲樂的藝術與創(chuàng)作。
以上所述的17、18世紀的古詠嘆調及歌曲,除了在藝術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的進步思想和人民性足以為我們借鑒之外,在技術方面,尤其在聲樂演唱技術上,亦樹立了良好的典范。這些歌曲在學習科學的發(fā)聲法、學習美聲唱法(Belcanto)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經典作品。在當今世界上各音樂學院聲樂系中,它還被列為必修的教材之一,幾乎每個學習聲樂的人都唱過其中的一些作品。本集將其中最典型的23首歌曲列為第一部分。
學派往往不受狹隘的種族觀念和國籍的限制。意大利人呂利可以成為法國歌劇的始祖,西班牙人加爾西亞可以被公認為意大利美聲學派的權威。所以,本集的第一部分中也選登了亨德爾和格魯克的作品。亨德爾和格魯克雖然是德國人,但由于他們受到了當時稱霸歐洲樂壇的意大利那波利歌劇樂派的影響,在他們的早期作品中常采用意文歌詞創(chuàng)作典型的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和三段體詠嘆調。歐美各國由于傳統(tǒng)習慣也都把他們的部分作品選人各種意大利古典歌曲集中,因之本集也選登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二首。此外,《愛情的喜悅》原是根據(jù)法文詞譜的曲,意大利文是后來譯配的,本集特將兩種外文及中文譯詞一并列出。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聲樂作曲家,如托斯蒂和萊翁卡瓦洛等。F.P.托斯蒂曾經是意大利王后,后來又是英國皇室的聲樂教師,后定居于倫敦,并被授予爵士稱號。他曾經創(chuàng)作了大量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萊翁卡瓦洛是“真實主義”歌劇作家,曾以獨幕歌劇《小丑》聞名樂壇,他還寫過其他歌劇和很多歌曲,《黎明》一曲是他獻給當時最著名的男高音歌王卡魯索的。R.德里戈是一位鋼琴家,曾在圣彼得堡擔任過多年皇家劇院的指揮,他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他的芭蕾舞劇在當時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尤其是《阿雷金的百萬財富》一劇中的《小夜曲》,已是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另一位以《悲嘆的小夜曲》一曲聞名世界的作曲家是E.托塞里,他作過很多器樂曲,但都不如此曲廣為流傳。本集特選7首歌曲增訂為第二部分。
本集的第三部分是那波利民歌。其中《桑塔.露齊亞》和《明亮的窗戶》是傳統(tǒng)的民歌,作者不詳。《明亮的窗戶》一曲從旋律和伴奏的風格來看,有人疑為19世紀初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貝利尼的手筆,尤其是曲終前的那段伴奏過門,簡直和他的歌劇《夢游女》一劇中阿米娜的詠嘆調《��!鮮花凋零、生命短暫,令人難以相十誹中的過門十分相似。第三部分中其他的歌曲均為20世紀上半葉的創(chuàng)作民歌。
第二部分民歌及近代創(chuàng)作民歌中,除了《桑塔。露齊亞》及《告別那波利》習慣于用意大利語演唱之外,其余都是用那波利土語演唱。因之,“Sco,Scu”不能念做“Sko,Sktl”(如英語),而應當念做“Shkc.,Shku”。其他的母音一般都要念得比較黯一些。意大利語中原沒有字母“㈠但那波利土語中卻有字母“門稱做長音“i”),故見“廠讀做“i”(衣)即可。此外,在這里簡單地介紹一下那波利的風土人情可能對于演唱者的情緒啟發(fā)有所幫助。
那波利是大歌唱家卡魯索的故鄉(xiāng)。它是個很美麗的海港,有充滿詩意畫境的海灘,如桑塔.露齊亞和瑪萊卡萊。它的天空永遠是那么澄清蔚藍,太陽永遠是那么明亮輝煌。它的面前是一片藍色的海洋,風和曰麗的時候,人們駕一葉扁舟,唱著船歌,蕩漾在海面上。隔著海水,遠遠地、淡淡地可以看見那曾經淹沒過龐貝古城的維蘇威火山還在冒煙。離它不遠,就是那產桔有名的美麗的蘇蓮托。
那里的人們熱情坦蕩、豪放不羈,愛喝紅酒,更愛歌唱。在酒店里、在街頭、在窗下,時常可以看見青年們拿著六弦琴或曼陀鈴彈著、唱著飲酒歌、戀歌或小夜曲。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氣質還部分地遺留在這些天真、可愛、熱情的人們身上。他們歌頌海洋、歌頌愛情、歌頌自然、歌頌光與熱的賦予者一一太陽。街上的鞋匠、煎餅師傅或理發(fā)師幾乎都有著很好的歌喉,無論在勞動還是飲酒的時候,他們都在大聲地、熱情地歌唱。
那波利民歌在演唱風格上可以用比較自由的隨意板(temporubato)和滑音(pol“〔amento),并且可以在高音處作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因之和本集第一部分三百年前的古詠嘆調和歌曲在風格上、表演上是迥然不同的。
本集編選譯配過程中曾蒙章枚、韓德章同志等給予很多幫助,特此致謝。由于本人文學修養(yǎng)及水平有限,譯配中錯誤或欠妥之處仍在所難免,尚希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
尚家驤
1954年5月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