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科學運用大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你及時排除學習障礙,從容面對各種考試的實用助學手冊。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大師,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智商最高的人之一。本書以淺顯易懂的只言片語將叔本華的智慧精髓傳達出來,讓普通大眾得以分享人類的終極智慧成果。因此,本書的出版必然將成為大眾讀者的福音,它讓那些原本束之高閣的智慧,成為能夠指導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思想武器。
卞慶奎,作家,編劇。曾就讀于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先后任《青少年與健康》《神州》雜志編輯、人民日報社《市場報》記者等職。心理學著作有《只想對你說》《心靈尋呼》等。主編《我的野蠻室友》《中國校園經(jīng)典散文》《我為情狂》等青春讀物。
1.科學運用你的大腦
了解大腦和科學用腦
用腦也要講衛(wèi)生
科學用腦出效率
開發(fā)你的右腦
防止大腦的過度疲勞
環(huán)境因素與腦效率
臥思亦可增智
靜坐健腦的幾種方法
課間休息有學問
學習—大腦的充電器
一日之計在于晨
藥物能提高智力嗎
理想的健腦食物
2.身體是學習的本錢
1.科學運用你的大腦
了解大腦和科學用腦
用腦也要講衛(wèi)生
科學用腦出效率
開發(fā)你的右腦
防止大腦的過度疲勞
環(huán)境因素與腦效率
臥思亦可增智
靜坐健腦的幾種方法
課間休息有學問
學習—大腦的充電器
一日之計在于晨
藥物能提高智力嗎
理想的健腦食物
2.身體是學習的本錢
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
青春期多食些含碘食物
晚吃蘿卜早吃姜
西紅柿營養(yǎng)豐富
學習緊張食硬果
預防電腦病秘訣
保持精力充沛五法
不要躺著看書
改變不良的睡眠習慣
不要在陽光直射下閱讀
吃飯時不要看書報
調節(jié)好你的生物鐘
保護視力六法
3.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參考書并非多多益善
自習課要充分自習
課本上也可做筆記
不妨編一本《錯題集》
興趣是學習第一老師
如何進行預習
如何進行課堂學習
如何進行復習
作業(yè)如何完成
制訂和執(zhí)行學習計劃的方法
課外學習如何進行
記憶的方法種種
學語文要多讀書
學政治要抓住一些基本概念
社科文閱讀要把握三大要領
學好數(shù)學要多動手
讀書看圖學地理
化學記憶十法
物理復習應注意的四大問題
復習后“過電影”回憶法
英語復習要有針對性
歷史復習要注重三法
讓弱科變?yōu)閺婍?/p>
4.中學生常見的學習障礙及排除
上課做小動作,思想老開小差怎么辦???
上課聽不懂怎么辦
怕被老師指名回答問題怎么辦
不善于發(fā)言怎么辦
對音樂、美術、體育沒有興趣怎么辦???/
成績上不去,別人說我笨怎么辦
考試時,覺得時間不夠怎么辦
訂了學習計劃做不到怎么辦
不會安排學習時間怎么辦
讀書不會做筆記怎么辦
讀書總是記不住怎么辦
不會自學怎么辦
為什么害怕寫作文
作文為何成了一本流水賬
對學數(shù)學沒有興趣怎么辦
學英語沒有興趣了怎么辦
5.從容面對考試
合理應對大考壓力
考前不打“加時賽”
調整最佳應試狀態(tài)
六種方法幫你減壓
備齊考試用品
考期飲食有講究
怎樣確?荚嚻陂g的睡眠
如何調節(jié)考試焦慮
應考前的注意事項
打好入場第一槍
瀏覽試卷把握全局
審題不妨悠著點
答題不妨細著點
考卷檢查一定要認真
涂答題卡有“文章”
要科學安排答題順序
要合理安排作答時間
特殊題目特殊對待
三種方法攻克考前失眠
考前別感冒
不可亂服避孕藥
適度的緊張對考試有好處
正確對待模擬考試
注意調控考前情緒
如何緩解過度焦慮
注意考前的飲食營養(yǎng)
確?荚嚻陂g的身體健康
保持最佳精神狀態(tài)
怎樣才能睡得香
讓考試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考前不要亂翻閱
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
不宜穿新衣參加考試
文具還是舊的好
主觀題的應試技巧
客觀題的應試技巧
正確對待模擬考試
不必提前交卷
巧妙解答是非題
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
考試時如何節(jié)省時間
考試時的書寫要求
想不出內容怎么辦
適時叫停有好處
不要輕易畫掉已寫答案
如何預防書寫痙攣
考試走神怎么辦
突然慌亂怎么辦
拿足可拿的分數(shù)
科學面對首場考試
正確對待面前的監(jiān)考老師
不要理會其他考生
了解大腦和科學用腦
同學們天天用大腦思考和學習,但對大腦的工作規(guī)律卻幾乎一無所知,這不能不說是學習中的一件極大的憾事。打個比喻,一個汽車司機不了解汽車的結構和性能卻又要駕駛它,能開得好嗎?能夠發(fā)揮汽車的設計能力嗎?汽車出了故障,能找原因并及時排除嗎?現(xiàn)在,初中要學十幾門功課,每門功課都很重要,但有一門課,它卻能“管著”這十幾門課的學習,它就是“心理學”。作為初中生,也沒有必要系統(tǒng)地學習這門科學,但要想學習好,要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必須了解有關自己學習的某些心理學知識,特別是有關大腦工作規(guī)律的知識。了解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以后,就能自覺遵循規(guī)律,使學習獲得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定會受規(guī)律懲罰。
一、學會調動大腦各機能區(qū)的積極性
人的大腦是個很神秘的器官,它有難以估計的巨大潛能。只要善于用腦,人人都能成為學習的能手。大腦雖然神秘,但科學家經(jīng)過多年研究,終于弄明白了它的構造、功能并逐漸揭示了它的基本工作規(guī)律。人的大腦約有上千億個神經(jīng)細胞,每個細胞又與上萬個細胞發(fā)生聯(lián)系。這樣一個龐大、復雜的網(wǎng)絡,潛力無窮,它比世界上所有通信網(wǎng)絡還要復雜。一般地說,現(xiàn)在人們只利用了大腦的10%~20%,其潛力還大得很呢!
復雜的大腦是由若干“機能區(qū)”構成的。其中,幾個與學習有關的,是在大腦統(tǒng)一指揮下的“寫、聽、說(及朗讀)、看(及默讀)”的機能區(qū)。如果了解了這些機能區(qū)的功能并使之互相配合,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為了把問題說得具體些和生動些,現(xiàn)在不妨舉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便于大家理解。
在一個有50人的班級里組織拔河比賽,1~5號同學為甲隊,6~50號為乙隊。甲乙兩隊誰能贏呢?當然是乙隊贏。困為乙隊人數(shù)是甲隊的9倍,人多力量大嘛。同樣,大腦也存在著“人多力量大”的問題。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jīng)細胞,每個神經(jīng)細胞都有許許多多樹突和軸突,它們像灌木叢中無數(shù)分支一樣,伸展交錯并與約一萬個神經(jīng)細胞相聯(lián)系。神經(jīng)細胞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傳遞信息,形成了智力活動。大腦皮層上,有些神經(jīng)細胞管寫字,那個區(qū)域叫作“書寫機能區(qū)”。有些神經(jīng)細胞管聽,叫作“聽覺機能區(qū)”。有些神經(jīng)細胞管說,叫作“語言機能區(qū)”。有的神經(jīng)細胞管閱讀,叫作“閱讀機能區(qū)”。這四個機能區(qū)分工合作,管著人的學習活動。如果我們懂得調動這四個機能區(qū)的神經(jīng)細胞,使它們都積極參加學習活動,不僅能收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還能收到不同機能區(qū)之“合力效果”,學習效率必然大增。因此,在需要的時候,我們應盡量調動更多的神經(jīng)細胞參加學習活動,并使四個機能區(qū)的神經(jīng)細胞進行有機配合?梢栽O想,一個中學生在外語課上只用眼看而不說、不寫、不聽,效果肯定不會好。如果在大腦的統(tǒng)一指揮下,在看的同時小聲朗讀,自己聽著又動手寫,這樣在大腦的指揮下眼、口、耳、手互相配合學習,效果自然倍增。
為了使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不妨以“寫”為例,把大腦指揮寫的過程做一概述。要寫字,一般先用眼看,看清字形,這就動用了視覺機能區(qū),留下了記憶痕跡,大腦將該處傳到書寫機能區(qū),再把指令傳到手指進行書寫。在這一傳遞過程中,幾個機能區(qū)參與學習活動,大腦就留下了較多較深的印象,記憶效果自然就會好些。這就是動手書寫能獲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原因。
懂得這個道理之后,大家就要照著去做。我們經(jīng)常在中小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位老師在板書,同學們都在那里“坐等”,等老師寫完之后再聽講(或讀、寫)。這是一種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在這時,我們邊看老師板書邊小聲讀(或默讀),或邊動手寫,不就把大腦的幾個機能區(qū)都調動起來了嗎?知識不是“看會的”,要全力以赴地去看、聽、讀、寫、想。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方面的實驗:在同一年級的一班教學,只讓學生“聽”,當堂測驗,全班平均成績60分;三日后再測驗,平均得10分。在二班進行教學,只讓學生“看”,當堂測驗,平均得70分。三日后再測驗,平均得20分,在三班進行教學,讓學生聽、看并讀,當堂測驗,平均得86.3分。三日后再測驗,平均可得50分。在四班進行教學,讓學生聽、看、讀、寫配合,當堂得分是93分。三日后再測驗,平均可得70分。
上述實驗證明:各學習器官(耳、眼、口、手)有機配合進行學習,能夠取得最佳效果。
二、讓大腦有勞有逸進行工作
大腦雖然具有極大的潛力,但必須讓它有勞逸地工作,否則也難以獲得預期效果。
大腦的“勞”,在心理學上叫作“興奮”。大腦的“逸”,在心理學上叫作“抑制”。大腦無論興奮或是抑制,都有一定限度。達到一定限度時,必須進行合理的交替,否則便會出現(xiàn)興奮與抑制的紊亂。興奮與抑制功能一旦紊亂,人就無法正常學習和工作,更談不上什么效率了。這是必須警惕和預防的。例如,有的同學過度加班加點,希望用延長學時來換取良好的學習成績,結果,超越了自己的負荷能力,以致造成過度疲勞,該興奮的時候(如聽課)興奮不起來,精神萎靡不振。該抑制的時候(如睡眠)大腦仍然不正常地興奮(如失眠),造成學習的惡性循環(huán)。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大腦興奮與抑制合理交替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這才是唯一正確和合乎學習規(guī)律的途徑。
我們可以舉出生活中的若干事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例如,在凌晨4點鐘把一個人叫醒,并讓他馬上到操場上去參加賽跑。這時候,他肯定跑不出自己的最好成績。這是因為,突然把他叫醒,他的大腦尚處在抑制狀態(tài),一下子難以興奮起來,再加上缺乏準備活動,他無法從抑制狀態(tài)過渡到興奮狀態(tài),即無法實現(xiàn)合理的交替,所以他肯定跑不快。如果一個人睡醒后,馬上想到,我要趕快起床,起床后抓緊時間洗臉、疊被,再到操場上做準備活動,然后參加賽跑。這個過程,就是由抑制合理地轉移到興奮的過程。只有合理交替,才能發(fā)揮出人的正常水平。再如,聽有趣的講課,一開始很愿意聽,情緒高漲,很興奮。但如果連續(xù)聽上幾小時,誰也興奮不起來了,就會打盹兒。這是因為,興奮到極限就會轉為抑制。這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誰違背了這個規(guī)律,誰就無法將學習搞好,只有遵循這個規(guī)律,科學地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己大腦的巨大潛力。
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這是真理,只是我們還理解不深,沒有完全懂得其中的深刻含義。一個學生要想學習好,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善于休息,花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大的休息效果,就是方法之一,這叫作“積極休息”。例如,下課10分鐘要完全放松,鈴聲一響,馬上到室外活動,或散步、跑跑跳跳,或打排球,或游戲。這樣大腦的運動機能區(qū)就興奮起來,學習機能區(qū)就會得到抑制、充分休息。大腦儲存了能量,便恢復了精力。這種興奮與抑制的合理交替,就為下堂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非但如此,上一堂課學的知識,還會自動在大腦中得到鞏固(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自動凝固”),可謂一舉多得。所謂積極休息,有兩層意思:一是停止工作,讓工作的大腦機能區(qū)得到充分休息,抓緊這段時間完全休息,散步、唱歌、打球、跑步,努力提高休息質量,為下一步工作做好精神和體力上的準備。這種有意無意地爭取最佳效果的休息,是取得工作成功所必需的,是我們應該學會的。二是變換工作方式或學習內容,這樣也可使大腦得到某種程度的休息。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是由大腦的不同機能區(qū)支配的。變換學習方式和內容,可以使大腦皮層的某個部位由興奮狀態(tài)轉為抑制狀態(tài),從而解除神經(jīng)細胞的疲勞,使大腦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心理學告訴我們,過量的同類信息(即知識)在短時間之內同時輸入大腦,相互之間就會沖撞,妨礙人的記憶。因此,不要長時間學習一門課程,應當合理安排。一般說來,初二以上的同學,對感興趣的功課一次學習時間不宜超過一個半小時,對自己不擅長的學科每次以學習1小時為宜。無論什么功課,都應當有意識地變換方式,使閱讀、思考、概括、實驗、回憶等方式交替進行。馬克思在緊張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常常用演算數(shù)學題和朗誦詩歌來緩解大腦的疲勞,以達到休息的目的。這種休息方式是積極的,所以被叫作“積極休息”,否則是很難搞好學習的。
為了證實上述理論的正確性,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第一堂課,他在一班講了一節(jié)課,課后把全體同學帶到院子里做游戲,讓學生得到充分休息。上第二堂課時,他進行全班測驗,考了第一堂課所講的內容,全班平均得56分;測驗后繼續(xù)上第二堂課,學生情緒飽滿。次日第一堂課,他到二班講了同樣的內容,但課間10分鐘卻不讓學生休息,布置另外的作業(yè)讓同學們做。第二堂課他以同樣的試題測驗了全班,結果平均只得26分。測驗后繼續(xù)講課,學生表現(xiàn)得無精打采,精力不集中,興奮不起來。這個實驗充分說明,只有遵循合理交替的規(guī)律,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還要強調一點:對于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學來說,要學會勞逸結合,把大腦興奮功能與抑制功能都發(fā)揮好。對于貪玩和不愛惜時間的同學來說,則要嚴于律己,多勞、多興奮(指學習興奮)。當然,這里指的“勞”和“興奮”,不僅是指課堂學習,它是對廣義的學習而言的。
三、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人的行為有80%~90%受習慣的支配,但人們往往自己察覺不到。學習也是如此,要想學習好,定要培養(yǎng)自己科學的學習習慣,或學習方式,用心理學的語言講,就是要“建立科學的動力定型”。只有建立起科學的動力定型,才能發(fā)揮大腦的潛力,把學習搞好。為了把這個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請先看下面的故事:馬戲團常表演一些馴獸節(jié)目。他們是怎樣馴服野獸的呢?他們就是用“條件反射”和“動力定型”的原理來完成的。請看他們訓練狗熊跳舞的過程:在一塊大鐵板下面生火,使鐵板逐漸升溫。將一只初步訓練過的狗熊牽到鐵板上。狗熊因鐵板升溫受燙,就輪流交替抬起左右兩腳,與此同時并伴以手風琴聲,使樂曲的節(jié)奏與熊的兩腳的交替節(jié)奏一致。以這種方式重復訓練多次以后,就給狗熊貓建立起了“條件反射”—即狗熊一聽到熟悉的琴聲,馬上就聯(lián)想到兩腳發(fā)燙,便身不由己地輪換抬動雙腳,使人看起來像在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所謂“條件反射”就是條件反射=信號(如手風琴聲)+所引起的反應(狗熊的“舞蹈”動作)。
“條件反射”有什么用處呢?可以通過一些事例回答這個問題。例如,上課之前要打一次預備鈴,叫作兩分鐘的小準備。如果懂得“條件反射”這個理論,又經(jīng)過科學訓練,就可以把這次預備鈴作為一種信號:做好上課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要快步進入教室,靜坐以后馬上思考:“上堂課老師講的什么內容?重點是什么?我將怎樣回答老師的提問?預習中我哪里不懂?學習用具、書、筆準備好了沒有?”這五個問題,就是由預備鈴聲引起的反應,這就是一種極好的條件反射。如若不然,預備鈴響后不思考問題,那就會形成惡劣的條件反射。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某種條件反射,問題是建立什么樣的條件反射。說明這個問題,是使大家有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的各個方面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
再接著講上面的訓練狗熊的例子。先使狗熊饑餓,然后伴樂跳舞?烧乙粋演員在樂曲伴奏下有節(jié)奏地推動狗熊,好像跳雙人交誼舞,跳一段時間后就領狗熊去吃好食品。這樣重復多次,狗熊便又建立起了第二條件反射:聽樂曲—與演員跳舞—跳完舞去吃好食品。把一系列條件反射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自動化,就叫作“動力定型”。通俗地講,可叫作生活方式、工作習慣或學習方式。
動力定型有優(yōu)劣之分。我們研究它,就是要建立科學化的動力定型。這樣,便可以花費較少的勞動取得較大的成果。良好的動力定型,能組成人的技能、技巧,形成人的實踐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動力定型形成技能,還可遷移到相似的領域中去又可提高人的適應能力。動力定型無論對目前還是將來而言,都十分重要。小學生因為獨立性差,養(yǎng)成了一切聽老師安排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固定了下來,養(yǎng)成了不科學的習慣。這些條件反射和動力定型多次重復,就在大腦里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就是這種不科學的動力定型,一直在支配著許多人的學習和活動,F(xiàn)在人長大了,上了中學,懂得動力定型。只要堅持不懈,就會形成新的習慣,使新的科學的動力定型在大腦中扎根,并用它來支配自己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