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邦、尹鋒主編的《早春時節(jié)》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 離開校園離開家鄉(xiāng)的邵陽學子為紀念青少年時代純真 的學校生活和深厚的師生恩情而出版的一本紀實性散 文集,總共收錄散文約107篇。全書包括“當屆風云 ”、“同學少年”、“我型我秀”等幾個欄目,從不 同角度體現(xiàn)了隆回二中學子的精神風貌。其中收錄了 國家級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yè)家的文章,亦收錄 了普通職工、群眾的文章,這些生動活潑、情感真摯 的筆觸,再現(xiàn)了已離開校園在社會各領域取得成就的 人們心中的美好青春往事。
歐陽文邦、尹鋒主編的《早春時節(jié)》散文集有四大特色:一是作者全部是隆回二中校友,年齡跨度很大,最大的為92歲,最小的為20歲,老中青三代二中人的回憶錄連起來就是學校發(fā)展的精彩畫卷;二是圖書的頁腳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些隆回二中的校史知識、個性人物、知名校友、心聲表達等各類精彩點滴,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很強的知識性和強烈的情感性;三是以往的校慶圖書都是學校主導編寫,校慶期間統(tǒng)一發(fā)放給校友作為慶典禮物,隆回二中校友別出心裁,自發(fā)征文、自發(fā)籌款編輯圖書為母校生日獻禮,這份禮物很難說前無古人,但卻一定是匠心獨具;四是《早春時節(jié)》將作為一本校史教材在隆回二中代代相傳,圖書編委會每年都會對散文集內(nèi)容做出小幅調(diào)整,再版以后贈送給新入校的新生,將這種感恩母校的情懷代代相傳。
當屆風云
欄目主編:尹鋒
早春時節(jié)
那些年,我們在母校接受革命洗禮
從艱苦中磨礪出的一代人
扭曲年代的二中往事
歲月如歌 同窗難忘
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
尤記當年同路人
大風吹過黃土高坡
一百個春天
那場勢均力敵的較量
恰同學少年
書生、美女和豪杰的年代
初中98屆印象 當屆風云
欄目主編:尹鋒
早春時節(jié)
那些年,我們在母校接受革命洗禮
從艱苦中磨礪出的一代人
扭曲年代的二中往事
歲月如歌 同窗難忘
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
尤記當年同路人
大風吹過黃土高坡
一百個春天
那場勢均力敵的較量
恰同學少年
書生、美女和豪杰的年代
初中98屆印象
我們就這樣長大
高中2000屆的那些人和事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云歸
25個班的協(xié)奏曲
同學少年
欄目主編:周玉意陳衛(wèi)民
新隆中學·隆回二中憶往
校園里的兄弟
初中漫憶
白發(fā)還憶青蔥時
第一次
風雪長征路
二中子弟
思家之苦&三大神菜
素年錦時真水無香
致我們逝去的年少
夜訪芙蓉山
春水似年華
女生寢室的那些事
溫暖的大通鋪
初戀未完成
難忘那次考試作弊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青春幅員里更像青春的事
那些年,我們在默深文學社
今夜無電
我們永遠是女孩
一次偷窺改變一生
我型我秀
欄目主編:李君琴
曾經(jīng)少年愛追夢
梅花香自苦寒來
屬絲的高中三年
煎熬著,愛著
那段彪悍的青春
咱也是校園文化人
文武風暴
最初的夢想
過把“站長癮”
學渣的記憶碎片
我是正能量Girl
忘不了
左手文藝 右手奧賽
我為通訊狂
打開那扇窗
舊夢新憶
教壇春秋
欄目主編:歐陽文邦 陳莉莉
從新隆中學到隆回二中
唐宋情結
激情歲月 無悔家園
農(nóng)民教師周青云
純凈之美
初61班的那些細孩子
第一次揚起教鞭的地方
只想道一聲感謝
那么遠,這么近
那一年,我們在二中畫了一個圈
一曲美妙的和弦伴奏
二中,給力
總有些溫暖與你不期而遇
九次搬家的故事
我的班主任經(jīng)歷
害怕忘卻的記憶
倘佯在幸福中
生命的印記
師恩如海
欄目主編:鄒茜鷥
師恩日月長
一代名師金步云
活在人心便永生
劉林杰老師二三事
他們,引我追夢……
記憶深處的先生們
一桌熱騰騰的飯菜
懷念恩師肖希躍
一位讓我刻骨銘心的校長
師恩如海意難忘
因愛而變
心債
那一摞日記
時光因你們而美
只因為那一份感動
歌聲·笛聲·鞭撻聲
校友情懷
欄目主編:劉昭陵
風雨如晦那六年
三憶又三嘆
一生的守候
為母校點贊
夢想的搖籃
祖孫三代二中情
弦歌三曲
帶著父母回二中
永遠的四合院
不可忘卻的人生驛站
那個地方,珍藏心底
因為你,我開始看到更遠的風景
青春一夢中
感謝·感動·感恩
故鄉(xiāng)是二中
有位室友是老頭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愛心路上行者無疆
永遠的那座橋(后記)
早春時節(jié) ◇張清泉 破繭而出的中學教育 隆回歷史上人文蔚起,素有興辦私學的傳統(tǒng)? 日戰(zhàn)爭時期, 私立小學(含私塾)發(fā)展特別快,到解放前夕全縣境內(nèi) 據(jù)說達到了 200多所。這些私立小學,有的是利用祠堂公田或會 產(chǎn)興辦的族 學,以供本族子弟上學;有的是當時官僚、地主、社 會名流、富商和 豪紳捐款興辦的;有的是賢達人士向社會各界募捐興 辦的。我所 讀的小學鑒湖學校(今黃金井中學)是以賀姓人家為主 捐辦的,當 時是隆中鄉(xiāng)方圓幾十里最好的學校,一般的私立學校 教師工資是 5~8擔谷,鑒湖學校的老師待遇則是其他學校老師的 好幾倍,該 校一般教師收入可達15~30擔谷。解放后鑒湖學校的 校長謝希 韞被新政府任命為新隆中學(隆回二中前身)的副校長 。
新隆中學的興辦,我認為與當時的時局和大量外 地學校的 遷入有很大關系。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 事變后,邵陽 縣城以及一些外地的中學由于曰本飛機的轟炸,教師 、學生的生 命安全受到威脅,有多所學校相繼遷入今隆回境內(nèi), 其中遷入隆 回北部的有好幾所。如湖南私立楓林初級中學,從長 沙遷來高 平大橋邊;沼陽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遷往司門前石橋鋪 陽姓宗祠; 三民中學于民國三十三年夏,由邵東廉橋遷入隆回魏 家圾石山 灣。遷入隆中鄉(xiāng)(今金石橋地區(qū))的學校,則有四所之 多,估計是 金石橋這個地方的戰(zhàn)略位置比較重要吧。金石橋是一 個四周環(huán) 山的小盆地,背倚雪峰山區(qū),進可攻,退可守。在我 的印象中,抗 戰(zhàn)期間遷入的外地中學有邵陽循程中學,這在當時的 邵陽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學校(現(xiàn) 為邵陽六中),校長叫仇同,辦學地點為金石橋洞下 的陳家祠堂;邵陵中學從邵陽搬遷 來,搬在月山的洞龍灣那個地方,校長叫黃甲;湖南 私立清華職業(yè)初級中學于民國三 十三年秋,從攸縣遷來金石橋高洲;最早遷入的當屬 武漢成達女中,于民國三十三年 夏遷入金石橋黃金井,校長為賀稚晨。賀稚晨是本地 名人賀學海(清末舉人)的女兒, 成達女中是她所辦。該校有高、初中各三個班,學生 兩百余人,不過在第二年夏天就 全部遷走了。
抗戰(zhàn)期間多所中學遷入隆中鄉(xiāng),激起了本地部分 高小畢業(yè)生入讀的強烈愿望,但即 便你家里富有或讀書很厲害,也不是那么容易進這些 學校插班就讀的。這種現(xiàn)象逐步 讓一些本地的紳士和社會賢達看到了中學教育發(fā)展的 趨勢和需求,于是開始了在本地 創(chuàng)辦中學教育的探索,所以抗戰(zhàn)勝利后,新隆中學成 立并招生也就成為必然。
種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1945年秋,某個吃早飯的時分,哥哥從街上回來 ,興致勃勃地跟家里大聲說:“告 訴你們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啦!”我們 全家和附近鄰居根本不敢相信,因 為前一段時間部隊還在附近與日本鬼子交戰(zhàn)呢。大家 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戰(zhàn)爭帶 給人民的創(chuàng)傷太深了,雖然當時已經(jīng)看到日軍的一些 敗象,但沒想到投降來得那么 快,所以一旦希望變成了現(xiàn)實,善良的老百姓還不敢 相信呢。家里人感慨這幸福來得 真不容易,紛紛認為得好好規(guī)劃一下以后的生活了。
此時,哥哥又發(fā)布了一個消息, 說隆中鄉(xiāng)可能會在邵陽第九區(qū)女校的基礎上辦一所中 學,叫新隆中學,弟弟從鑒湖學 校畢業(yè)了,是不是應該去讀中學呢?因為我們家里屬 于普通人家,在那時供一個孩子 上中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到外地上中學基本上是 有錢人家和大戶人家的專利,哥 哥的提法一下子在家里炸開了鍋……出于想讓家里出 一個讀書人的愿望,父親和哥 哥們決定舉全家之力助我努力一搏。
新隆中學第一屆秋季班招生還沒有輪得上我報名 就結束了。1945年第一屆秋 季班招生共兩個班(即1班和2班,1948年夏天畢業(yè)), 因為社會對讀書需求很高, 1945年底又招了一個班(即3班,1946年春天入學, 1948年冬天畢業(yè)),我如愿報上了 名并考上了新隆中學3班。那時高小升中學考試是很 難的,數(shù)學題與現(xiàn)在城里小學 生的奧數(shù)題目差不多,所以錄取率也非常低,應該與 1980年代考大學差不多。解放 前的初中生那時也算是比較稀有的“知識分子”,這 么說可能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理解, 但我卻是親歷者。
云溪河畔,太園垴上,新隆中學就依偎在這山水 之間。學校是原隆中鄉(xiāng)政府所在 地,前有大槽門,門內(nèi)有一長約20米、寬約12米的水 塘,后有六棟同樣高度的木質(zhì)結 構房子,三排二進、錯落有致、左右對稱地矗立在太 園垴上,左邊有一個3畝多大的操 場,右邊有一口大水井。學校的左右和后邊都有山, 山與學校房頂差不多高。登高遠 望,風水師說太園垴就是一個鳳凰窩,也像一把太師 椅,這是一方風水寶地,是一個出 狀元的地方,以后必定人才輩出。
春季開學了,同學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太園垴上 ,我們3班同學共有50余人,多 數(shù)來自今天的隆回北面四個鄉(xiāng),也有來自溆浦、新化 那邊的同學。我的同學里面有大 富豪子弟魏柏青(據(jù)說是司門前第一富豪,自家土地 一年可以收租八千擔谷),有親如 兄弟的歐陽良、張樹德、劉期皆、張春芳等,也有張 吟娥、黃初芳等十來個女同學,班長 是活動能力比較強也愛出風頭的胡世琢同學。畢業(yè)時 大家都在同學錄留了通信地 址,每個任課教師都在我們的同學錄上留了言。解放 后,我參軍入伍,參加了抗美援 朝戰(zhàn)爭,后來又在當時的小漁村羅湖村(現(xiàn)在的深圳) 駐邊,后轉業(yè)分配至海南和黑龍 江。但本人放棄了工作分配,幾經(jīng)轉折又回到了老家 ,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丶液笸 學錄也遺失了,又加上當時交通與通信非常不方便, 我和大多數(shù)同學失去了聯(lián)系,很 多同學畢業(yè)后即成永別或者成為傳說。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