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 給我一個動人的故事吧!
一、“華體”故事筆法的中國式解讀
1.為何從“華體”講故事流脈談起?
人類從誕生起,就離不開新聞信息。那些口頭、文字、聲像、視頻、網絡、手機等等新聞載體的興衰軌跡,記錄和催動了社會進步。唐朝孫樵所記的《開元雜報》、1609年德國《關系報:總匯消息》,以及《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讀賣新聞》等百年大報都洋溢著故事筆法的靈感。特別是這種筆法真正上升為新聞學范疇,則不能不提及《華爾街日報》。
1889年7月8日,三位激情四射的年輕記者創(chuàng)辦《華爾街日報》。他們是:查爾斯·亨利·道、愛德華·瓊斯和查爾斯·博格斯特萊斯。然而,報道中那些枯燥的財經術語,令普通讀者感覺晦澀難懂,也讓專業(yè)人士感覺平淡,于是報紙的生存危機就難免了。
1912年春天,酷愛狄更斯小說的克拉倫斯·巴榮自任總編輯,天才地提出一篇好稿件就是“說一個故事”,并策劃了諸多刺激性報道,大膽揭露財經內幕,令人刮目相看?上,在他任內尚未形成“講故事”的明晰路徑。
1929年6月,巴尼·基爾格爾進入《華爾街日報》。這位馬克·吐溫小說的粉絲,曾在“親愛的喬治”專欄寫下大量精彩文章,并贏得羅斯?偨y(tǒng)的公開贊賞。他任總編輯后,改變了巴榮的“講故事”角度,提出“不是把故事講給銀行家聽,而是講給銀行家的客戶聽”。他要求編輯在記者稿件中巧妙地穿插情趣,使之“看起來像報紙,讀起來像雜志”。在其苦心“編織”下,該報形成“講故事”流水線,并成為日發(fā)行100萬份、風靡全美的大報。
2007年6月28日,76歲的魯珀特·默多克忽然全球大熱,是因為他透露了吞并《華爾街日報》的秘密,立刻引起該報記者編輯罷工。2008年5月《華爾街日報》改版上攤,以“紐約讀本”叫板《紐約時報》!叭A體”從此進入第三個“講故事”時期:從長篇分析評論的非事件性報道,轉為偏重破解突發(fā)新聞內幕的深度報道;從傳統(tǒng)的重點揭示重大財經新聞的真相,發(fā)散為時刻追蹤世界和美國重大社會熱點,并為這種“特稿”設立了“最新專欄”。
為搶占全球傳媒制高點,該報講故事的選題范疇為:
(1)全球熱點。追蹤災害、戰(zhàn)爭等世界熱點話題。譬如伊拉克戰(zhàn)爭、敘利亞內戰(zhàn),薩達姆被絞死、卡扎菲被殺、拉登被擊斃,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釣魚島沖突、喬布斯逝世、李娜法網奪冠、斯諾登逃離美國,等等。
(2)財經大勢。盯住世界經濟每天發(fā)生的大事件。這是該報作為財經大報的主題。譬如《鴕鳥效應可怕嗎?》描繪了這樣的效應:在股市,投資者不再覺得自己“!保膊粫蔀椤靶堋,因為你可能變成了“鴕鳥”。
(3)科技發(fā)明。這是順應美國人的一個傳統(tǒng)偏好。論是轟動的、朦朧的、有趣的天才發(fā)明,都會讓美國人饒有興致。譬如《狗活一年真等于人活七年?》質疑這個似乎根深蒂固的公式;《粒子對撞揭開宇宙秘密》針對科學家計劃啟動全世界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提出疑問:這是否會引發(fā)黑洞讓地球毀于一旦呢?
(4)中國話題。這是東方大國崛起引發(fā)的高頻見報。如2012年12月4日《讀報:外媒評中國領導人要求收起紅地毯》報道:“習近平上個月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首次發(fā)表的公開講話有著不同尋常的直率,他直接指出許多高級官員的那種帝王做派對中國共產黨繼續(xù)維持執(zhí)政地位構成了威脅。報道說,習近平上世紀80年代末任廈門市副市長時,他住在單位宿舍里,自己洗衣服,并在單位食堂就餐!
2009年,《華爾街日報》銷量驚人地達到202萬份,升至美國報媒第一位;2011年2月,與蘋果公司合創(chuàng)100個版的iPad網絡報紙《The Daily》,以每周99美分的低廉價格,贏得上億人次的下載量。盡管《The Daily》23個月后上演絕唱,但其試探性的“報紙接收器”、強硬的“網絡收費墻”,讓該報握緊了主語話筒,僅2011年底銷量就達到2118萬份,遠遠甩開《紐約時報》。
全球傳媒人緣何關注《華爾街日報》?其直接原因顯然有兩個:一是“華體”筆法飛揚的氣場,讓人像看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地鑒賞“特稿”;二是“華報”盈利模式的能量,使其身處上百家報紙申請破產的狂潮竟然屹立不倒,逆勢勃發(fā),創(chuàng)造了世界報業(yè)的一個奇跡。
眼下,報紙文字、電視畫面、廣播聲訊等傳統(tǒng)傳播業(yè)態(tài)正遭受網絡新媒體文字、圖片、視頻的快捷、海量、互動等多維包抄,特別是網絡和手機的奇特捆綁——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橫空出世,以及必將來臨的三網融合,令傳統(tǒng)媒體難以掩飾內心的惶恐:誰能夠抵抗新媒體的沖擊?報紙將會消亡嗎?《華爾街日報》的故事筆法,像是大海里幸存的一艘郵輪,怎能不讓人發(fā)出求救的信號?
2.寫新聞和講故事的異同
對中國記者來說,1998年法蘭西斯·迪利的專著《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問世,是一個重要事件。因為隨后網絡新媒體呼嘯而來,傳統(tǒng)媒體生存模式發(fā)生動搖,這部專著催化《華爾街日報》筆法(補稱“華體”筆法)在中國學院和媒體成為前衛(wèi)理念。
《華爾街日報》筆法,其實是記者借鑒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故事描繪手法,通過伏筆、沖突、趣味、幽默等戲劇性、沖突性、懸念性片段,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具有激起讀者共鳴的力量”。該筆法強調視覺動感,逼真地再現人物和事件的現場畫面,并通過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揭示其背后的規(guī)律特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華爾街日報》筆法也是一種深度報道方式。
所謂故事,俗稱以前發(fā)生的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
故事筆法是一種文學敘述手段,指作者對某一事件的延伸主線、情節(jié)片段、人物特性等進行的逼真描述。
寫新聞借鑒故事筆法,是通過運用故事記述的特殊方式和技巧,再現新聞事件的場景,闡述其發(fā)生發(fā)展的緣由。我們拆分故事筆法的選題、結構、角度、懸念、亮點、深度等關鍵點,融入特殊通道、第二落點、幽默導語、動畫意識、情報新聞、暗訪秘錄等理念,其實只是說明:“華體”并不神秘,就像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罷了。
新聞和故事具有相同點:一是目的相同,新聞要傳播、要耐看,故事也要吸引人、要有趣;二是元素相同,要回答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什么事、為什么、怎么樣;三是技巧相同,都要講究落筆的角度、懸念、動感、趣味等。
新聞和故事也明顯不同:一是性質不同,新聞是以真實為基礎,故事是以虛構為主體。二是結構不同,新聞報道是倒金字塔,要把信息內核放在第一段落作為導語;故事敘述是正金字塔,要把趣味內核放在水落石出的結尾。三是功能不同,新聞是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想知情的新信息,以引導主流輿論;故事是以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感染讀者,以傳遞一種哲理……
寫新聞就像故事,強調的是“像”,不是“編”,是指借鑒故事筆法靈動描繪新聞的一種境界。因為報紙、電視、網絡和iPhone、Samsung一樣,只是一種商品而已,能否像初升的太陽那樣,每天都以鮮活的新聞溫暖受眾心靈,關鍵是稿件能否將故事娓娓道來。哪怕有一天“電紙報”替代了傳統(tǒng)紙媒,甚至《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報紙夢想成真,“帶按鈕的蘭開夏晚報”風靡全球——一張半透明的膠片可以像紙張一樣折疊和攜帶,輕輕觸摸就會出現3D、4D視頻!也只能說明拯救傳媒需要電子載體不可思議地涅槃,也只能導致媒體開始崇尚渠道為王、用戶為王、粉絲為王,卻改變不了記者的天職:新聞為王!
人類對于新信息的知情欲望與生俱來。新媒體雖然將逐步統(tǒng)治世界,“紙”可能會消亡,但“報”卻將繼續(xù)存活。傳媒生存的內核是以新聞贏得受眾,稿件耐讀則是傳播張力的源泉。論《華爾街日報》如何崇尚“獨立辦報”,“正確使用真理”,堅守的仍然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默多克曾解釋:把故事講給銀行家的客戶聽,隱藏著一個精深的盈利邏輯,即以調查報道逼近真相,新聞人才能獲得尊重、市場和金錢;傳媒論以枯樹為載體,還是以網絡為載體,發(fā)現和傳播新聞都是媒體的天職;其中辦報賺錢的數學非常淺顯。
3.講故事的結構模式和關鍵節(jié)點
《華爾街日報》從趣味情節(jié)引入報道主題,目的是分析熱點現象,揭示新聞真相。要牽引讀者思緒流暢地滑入下一個新聞畫面,在結構上則要精心設置,使敘述層次清晰,場景交接自然。
“華體”專家王曉露認為,“華體”故事筆法突出的是“剝竹筍般的新聞敘事結構”。新聞學者張志安則形象地描述:“‘華體’結構就是一個葫蘆!
歷經百年探索,“華體”故事筆法形成了兩種成熟的結構模式:敘述式、敘論式。前者以敘述事件來分析該新聞的本質,后者以夾敘夾議來推導該事件的哲理。
導語:敘述式導語,往往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新聞,以一段像“魚餌”般具有誘惑力的文字,挑動讀者的好奇心來開頭,切入事件報道;敘論式導語,則以一種有趣的現象、一個幽默的哲理來開頭,強烈吸引讀者,引入報道主體!叭A體”專家廖衛(wèi)民曾評價:“這類似于大餐前的開胃酒或精美的甜點,它能使讀者在準備咀嚼諸如債券、期貨等信息之前,先接觸到甜美之味。”
此時,新聞導語不再追求教科書的“5W”,而是以趣味、懸念等手法,引導讀者思維進入新聞主體。如2008年美國面臨金融海嘯,《巴菲特高盛入股記》導語描繪:
“在過去6個月信貸危機襲來的日子里,億萬富翁巴菲特打發(fā)走了一個個低眉順眼的華爾街公司。他說,昨天我正坐在奧馬哈的辦公室里,腿蹺在桌上、喝著櫻桃可樂、吃著堅果,突然接到高盛一位投資銀行家的電話。他以罕見的直率上來就追問我:請告訴我,你會考慮以哪種方式投資高盛?”
主體:從導語過渡至新聞報道主體,其使命是依照邏輯順序推導出新聞主題。其中敘述式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起伏跌宕,容易引導讀者進入猜測狀態(tài);而敘論式的主體部分,導語講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新聞主角,代之為夾敘夾議的數字、事例、故事、人物或觀點,讓受眾樂于參與分析熱點話題。
結尾:敘述式會再度讓導語人物或故事亮相,使結尾與導語相互呼應;而敘論式則可能在結尾揭示一個哲理,升華主題,如《冰島又要捕魚為生?》導語講的是銀行高級職員戴維森的命運,但在結尾卻是冰島首相的呼吁:捕魚吧!
故事筆法有許多關鍵節(jié)點,包括伏筆、亮點、幽默、動感等,但最突出的是懸念和沖突。
所謂懸念,是新聞事件的脈絡延伸發(fā)生突變,造成邏輯鏈條出現斷點,致使受眾知情欲望逼近陡崖的心理感受。直接后果是令受眾對新聞未知情境陷于急切猜測、渴求結果。懸念筆法貫穿于新聞稿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導語從幽默生動的角度制造懸念,以激活讀者的好奇心,而且新聞主體也以懸念引發(fā)讀者的獲知欲望,使其進入期盼閱讀狀態(tài),去推導出邏輯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