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在本書開頭對“建筑必須與場所相連”這一哲學做了詳細的解說。本書包含了311地震災害后的新建筑哲學,以隈研吾的15個代表作品和3個實驗為例,用詳實的彩色圖片和插圖做了詳細的解說。從歷史角度徹底分析了“場所”與“建筑”的關系,以教科書的形式匯聚了各種分析。
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繼《十宅論》《負建筑》《自然的建筑》等著作之后的又一力作!填補了震后建筑哲學思考方面的空白!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橫濱。1979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研究生院,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2001年擔任慶應私塾大學教授。2009年任東京大學教授,F(xiàn)為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東京大學教授。工學博士。著有《十宅論》《負建筑》等著作。曾獲得日本建筑學會獎、國際木建筑獎、國際石造建筑獎等。
悲劇改變建筑 “生產(chǎn)”拯救建筑
1.龜老山展望臺 ……消隱建筑,復原山體
2.北上川運河交流館 ……出于環(huán)境保護和河川整治考慮的隧道型博物館
3.水/ 玻璃 ……通過水平要素連接海洋與建筑
4.森舞臺登米町傳統(tǒng)藝術傳承館 ……設計露天舞臺,通過空白部分契合森林與建筑
5.陽之樂家 ……一層涂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紙保護建筑
6.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層層的縱格柵遮陽將廣重的雨水建筑化
7.石之美術館 ……使用當?shù)厥,?lián)系建筑與場所
8.宇都宮寶積寺站CHO 藏廣場 ……大谷石的記憶,場所的記憶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表面面層的重疊,聯(lián)系場所和身體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表面面層的重疊,聯(lián)系場所和身體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萬里長城與建筑的契合
12.安養(yǎng)寺木結構阿彌陀如來坐像收藏設施 ……使用基地土壤制作日曬磚方法的復活
13.根津美術館 ……通過屋頂重檐,契合表參道與建筑
14.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通過堆疊木結構單層建筑,設計中高層建筑 悲劇改變建筑 “生產(chǎn)”拯救建筑
1.龜老山展望臺 ……消隱建筑,復原山體
2.北上川運河交流館 ……出于環(huán)境保護和河川整治考慮的隧道型博物館
3.水/ 玻璃 ……通過水平要素連接海洋與建筑
4.森舞臺登米町傳統(tǒng)藝術傳承館 ……設計露天舞臺,通過空白部分契合森林與建筑
5.陽之樂家 ……一層涂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紙保護建筑
6.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層層的縱格柵遮陽將廣重的雨水建筑化
7.石之美術館 ……使用當?shù)厥,?lián)系建筑與場所
8.宇都宮寶積寺站CHO 藏廣場 ……大谷石的記憶,場所的記憶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表面面層的重疊,聯(lián)系場所和身體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表面面層的重疊,聯(lián)系場所和身體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萬里長城與建筑的契合
12.安養(yǎng)寺木結構阿彌陀如來坐像收藏設施 ……使用基地土壤制作日曬磚方法的復活
13.根津美術館 ……通過屋頂重檐,契合表參道與建筑
14.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通過堆疊木結構單層建筑,設計中高層建筑
15.格拉納達表演藝術中心 ……通過堆疊六邊形小建筑建造歌劇院
16.傘UMBRELLA ……更輕更軟的圓頂屋
17.水磚/ 水枝 ……受細胞啟發(fā)的游牧式自律型建筑體系
18.千鳥 /GC prostho博物館研究中心 ……受飛彈高山玩具啟發(fā)的小截面木結構單元體系
序言
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以一種全新形式的教材,將自己平日的思考以及我認為在建筑設計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年輕人。
3.11 大地震是我寫作此書的契機之一。3.11 讓歷史的潮流反轉。以一言概之,我覺得東京中心主義的時代結束了。都市中心主義抑或稱為都市主義更確切,其本質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都市這一中心向地方流動的。技術、文化、經(jīng)濟不一而足。地方隸屬于大城市,逐漸被掠奪、破壞。
就建筑而言,混凝土、鐵等材料都是都市主義的產(chǎn)物。在20 世紀之前,在不同地方、不同場所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構成了那些地方特有的景觀,孕育著當?shù)氐奈幕。但?0 世紀開始,這一切全部被混凝土和鐵破壞。這段悲慘歷史潮流的結局就是3.11 的悲劇。
但是,仔細解讀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悲劇中往往孕育了新的轉機。經(jīng)歷災害和危機之后,會產(chǎn)生真正有意義的新動向。在春風得意時,人們大概不會認真地思考事情,而是熱衷于維持現(xiàn)狀,不太可能大幅度地轉換方向。
我的親身經(jīng)歷也是如此。20 世紀90 年代初的泡沫經(jīng)濟崩潰,我在東京的設計工作幾乎停滯了10 年。在這10 年里,我輾轉于地方,和當?shù)氐墓そ骋黄,建造了一些小的建筑。那時,我切身體會到不論怎樣的“小場所”中都潛藏著未被喚醒的力量。感受到了 “小場所”無盡的富藏和它的溫暖。要是沒有這10 年遠離東京的辛勞,我或許不會覺悟到“場所”的問題。
托十年之旅的福,在3.11 之前我們就開始關注場所,思考著如何設計使“小場所”熠熠生輝的建筑。從這時起,我給自己定下兩條原則。
其一,重視“小場所”的材料、技術和工匠。
其二,盡可能通過“小元素”進行建造。
混凝土是典型的“大元素”。雖然最初是黏稠的液體狀態(tài),但一旦凝固之后就變成又大又重的固體,既不能切割也不能分解。
與其相反,由木結構或磚砌之類的“小元素”構成的建筑,可以通過個人的手簡易建造,解體也較為簡單。一言以蔽之,用小元素建造的建筑是民主的建筑。它是草根式的,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
所有的“小元素”,我都盡可能采用當?shù)乜梢圆杉降牟牧。就像動物收集身邊的“小元素”筑巢一樣,在“小場所”?“小元素”建造,我認為這種誰都可以筑巢的狀態(tài)是最理想的。
但是我也對這種建造方法究竟是否適合收入教科書持有疑問。因為教科書是將中心的、具有普適性的技術、文化傳授給不了解這些知識的人們,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基本特點。從根本上說,我懷疑這種特點究竟是否與我所思考的“場所主義”契合。這或許正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以“場所”為題的建筑教材的原因所在。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也更想針對 “場所”這個難以得出普遍性結論的命題,給年輕人留下些什么。
雖然是我的主觀想法,但我仍然將《圣經(jīng)》和《論語》作為參考。雖然這兩本書均為長卷,也堪稱為偉大的教材而被廣泛學習,但它們的書寫方式都是不成體系的,而是片段式的。
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在基督和孔子身邊聚集了一群沒有正式工作的流浪漢,這兩本書就是片段式地記錄了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關和辛勞。
《圣經(jīng)》的核心是由四個門徒分別記述的,以充滿矛盾的故事集(四福音書)為中心構成,是一本和普世主義相距甚遠的、非常隨意的教科書。《論語》也被批評有用語模糊、可作多解的缺點。
但我覺得正是因為這樣的寫法,才使得這兩本書成為了偉大的教材。正因為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式的寫法,才使更多人產(chǎn)生共鳴,每個讀者都能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解讀方法,使其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教材。
出于上述狂妄的思考,我決定將這本關于“場所”的教材以18 個片段記述集合體的形式寫出來。
我們的旅途仍在繼續(xù),但我首先想向大家分享我們在這18 次旅行中如何面對“場所”,如何經(jīng)歷困難,以及如何與生活在 “場所”中的人們分享喜悅。
隈研吾
2012年1 月
文摘
場所不僅僅是體驗的對象,同時也是生產(chǎn)的開口處。通過這個開口才能產(chǎn)生立足于場所的建筑,進而產(chǎn)生與大地融為一體的生活。 當開始關注“生產(chǎn)”這一活動時,就會發(fā)現(xiàn)“場所”突然放出了光芒。若能通過開口處(場所)的力量將建筑與生活連為一體,那么建筑作為紐帶,也能將場所和生活連接起來。
請注意“開口處”這一詞匯。所謂開口處本質上都是很小的東西。正因為小才被稱作開口處!皥鏊本褪谴嬖谟跊]有頭緒的廣袤世界中的微小的開口處 。
場所本身就是很小的存在。正因為小,才能去粗取精,進行生產(chǎn)!皣摇边@個場所過于寬廣,只有更小的存在才能稱得上場所。
從“大場所”到“小場所”
現(xiàn)在的后工業(yè)化社會,是一個國家概念被不斷淡化的時代。在以國家為框架的范圍內(nèi)運作的傳統(tǒng)企業(yè)將被淘汰、被弱化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在這個時代,只有跳出國家框架參與國際化活動的跨國企業(yè),以及與地區(qū)緊密結合的小型企業(yè)才能存活下來。全球化的跨國企業(yè)實力可以凌駕于國家經(jīng)濟實力之上,國家被相對弱化,成了一種模糊的存在。
其結果就是幾乎所有國家都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國家的領導力和權威日益下降,政治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持續(xù)不斷。國家結構本身在動搖的情況并不僅僅是日本特有的。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應該依靠的“場所”早已不是國家這一“場所”了。那種依靠日本或美國這樣的“大場所”進行建筑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的方法也變得毫無意義。即便是追求日本風格或者美國風格的建筑也是如此。
在從普世主義轉向“小場所”的過程中,其重大的轉折點應該就是2011 年3 月11 日發(fā)生的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以及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