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學術叢書:GIS與地圖信息綜合基本模型與算法》是毋河海多年來在國家測繪局的"六五"、"七五"、"八五"科研攻關項目、兩個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的集成,是筆者在GIS與地圖信息綜合這一大旋渦中沉浮的一些記錄。為了表明研究問題時的領域環(huán)境,筆者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武漢大學學術叢書:GIS與地圖信息綜合基本模型與算法》中簡要地提及了國內外專業(yè)界一些有關的論述和本領域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學術思想與方法,并盡可能標明相關作者與出處,以便讀者參考。
毋河海,男,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3年12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靈寶縣,1962年2月畢業(yè)于蘇聯(lián)莫斯科測繪工程學院地圖學系,獲(蘇)地圖制圖工程師稱號。1979—1981年,在聯(lián)邦德國法蘭克福應用測量研究所進行自動化地圖制圖與地圖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CDBMS)研究。1988年被武漢市科協(xié)評為武漢科技新秀,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自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白l993年起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特邀評委。2002年被湖北省科協(xié)評為湖北省科技精英。
在地圖學領域中,相繼提出了下述理論和方法:l965年發(fā)表《地勢圖高度表選擇的原理與方法》,推導出變距高度表視覺變形“數(shù)值”評估公式。1978年提出與實現(xiàn)“斜軸拋物線光滑插值”,它能自動調節(jié)曲線松緊,無需人工干預,具有自適應性。l981年在原西德測繪雜志上發(fā)表《地貌形態(tài)自動綜合的原理與方法》(Prinzipund Methodeder Automatischen Generalisierung der Reliefformen),首次提出并初步實現(xiàn)了基于地貌結構線的地貌形態(tài)自動綜合。國際制圖協(xié)會自動綜合委員會主席R.Weibel(1987)認為該文所述的是真正的地貌形態(tài)綜合,適應于更大的比例尺跨度,并把該文作為本研究領域的第一篇論文;原西德學者W.Weber(1982)認為該文所提出的方法是用二維的“線”實現(xiàn)三維“體”的綜合。此外,WanningPeng、MoracotPilouk、KlausTempfli(1996)等專家也做了類似的評價。
第1章 模型與算法概述
1.1 模型的概念
1.1.1 什么是模型
1.1.2 模型的形式分類
1.1.3 模型的影響因素
1.1.4 主導因素模型
1.1.5 模型的作用
1.1.6 “替身”原理
1.2 模型方法
1.2.1 模型的多態(tài)性
1.2.2 模型的功能分類
1.3 信息模型
1.3.1 概念層次上的信息模型
1.3.2 邏輯層次上的信息模型
1.3.3 物理層次上的信息模型
1.4 處理模型
1.5 模型化方法
1.5.1 演繹法
1.5.2 歸納法
1.5.3 混合法
1.6 模型化的認識論本質
1.6.1 歸納推理
1.6.2 寅繹推理
1.6.3 歸納與演繹的相互關系
1.6.4 分析與綜合在建模中的作用
1.7 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與應用
1.7.1 模型的理想化
1.7.2 數(shù)學模型的選擇
1.7.3 數(shù)學模型中的量化與序化
1.7.4 數(shù)學模型的構造過程
1.8 常用的數(shù)學模型函數(shù)
1.8.1 多項式函數(shù)
……
第2章 GIS與地圖信息綜合概述
第3章 空間信息的典型代表——GIS與地圖信息
第4章 地圖自動綜合的數(shù)據(jù)庫支撐
第5章 地圖自動綜合的總體選。嬎迹┠P
第6章 擴展分維模型與地圖內容的總體選取
第7章 地圖自動綜合的結構實現(xiàn)(構圖)模型
第8章 空間數(shù)據(jù)處理中的插值問題
第9章 地圖自動綜合的實體綜合(塑造)模型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