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季羨林先生對自己學術人生與心路歷程的回憶記述,他將自己的心比作一面鏡子,如實記錄與呈現(xiàn),我們從中看到一個真誠的世紀老人對家國往事的見證,也看到一個學者赤誠純凈的靈魂。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的難題。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與自我相處?答案在這本書里:季羨林教會我們用一面鏡子照見最真實的自己,接受不完美,接納自我。
季羨林親傳弟子、季羨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做序推薦。
★著名散文家梁衡做序推薦。
版本優(yōu)勢
★季羨林生前自選文集,涵蓋其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盡覽大師智慧、文字美感與人格魅力。
★堪稱時代歷史與個人智慧富礦的寶藏書系:二十世紀時代變遷貫穿其間、精英人物閃耀薈萃其中,學術成果與生命感悟熠熠生輝。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羨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后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不管現(xiàn)在看起來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愿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我寫我
我的童年
我的小學和中學
報考大學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那提心吊膽的一年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受用終生的兩門課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師生之間
進入哥廷根大學
十年回顧
回到祖國
入黨一年
德國學習生活回憶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我的家
二月蘭
《還鄉(xiāng)十記》小記
臨清縣招待所
聊城師范學院
五樣松抒情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