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其作者相傳是左丘明,班固《漢書·藝文志》和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都已提到。對此后人多有質疑,大都認為《國語》是戰(zhàn)國后期史官綜合春秋時期史官所記史料匯編成書。
《國語》凡二十一卷,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個國家由公元前990 年到公元前453 年共五百多年的歷史!吨苷Z》三卷,記敘從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期部分重大政治事件,著重記錄這一時期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祭公、邵公、虢文公、仲山父、富臣等對周王的諫言,折射出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生態(tài)!遏斦Z》二卷,著重記載魯國歷史人物如曹劌、藏文仲、里革、季文子、叔孫穆子、季桓子、公父文伯、仲尼等人的言行,生動反映出魯國這個禮義之邦上層社會對禮儀的重視、對禮制的恪守!洱R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對齊桓公的進言獻策,體現了管仲的內政外交思想及其對齊桓公稱霸諸侯的主導作用!稌x語》九卷,篇幅最大,相對完整地記載了從公元前709 年武公伐翼替晉為諸侯,獻公諸子爭奪君權,文公稱霸,一直到公元前453 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趙襄子被圍晉陽的政治歷史;突出記錄了歷史人物宮之奇、齊姜、舅犯、趙盾、趙衰、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叔向等在歷史事件中的言行及其所起的作用。《鄭語》一卷,記錄周太史伯與鄭桓公論議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突顯出周太史見微知著、鑒往知來的歷史眼光!冻Z》二卷,記載楚莊王到楚惠王時期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楚國歷史人物申叔時、子囊、蔡申子、范無宇、白公子張、伍舉、左史倚相、觀射父、斗且、藍尹亹、子高等的言論及其歷史影響。《吳語》一卷、《越語》二卷記載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秴钦Z》一卷著重記錄吳國大夫伍子胥對吳王夫差的諫言,吳王對子胥的不信任,子胥的絕望自殺,反映吳王的剛愎自用、子胥的智慧與忠勇!对秸Z》二卷主要記載范蠡對越王勾踐的反復進諫和出謀劃策,體現了范蠡在越滅吳過程中一再隱忍以求一舉中敵的超凡智慧及其對越王的指導作用。
整體而言,《國語》通過眾多歷史人物的語言,反映了歷史人物的思想。比如《魯語》記錄仲尼之言語,體現儒家思想;《齊語》記述管仲之計謀,大談王霸權謀之術;《越語》詳細闡述范蠡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的觀點,描寫其苦苦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刻畫出范蠡韜晦陰柔的性格,繪聲繪色記敘其功成身退,表現出道家思想。
《國語》表達了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八個國家五百多年歷史,史料繁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取舍。雖然歷史事件紛繁復雜,各路歷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觀點迥異,從作者所選史料中,讀者仍然看得出《國語》有很強的倫理傾向。
有團結合作的觀點。春秋時期,各國紛爭,團結協作,爭取最大的助力是現實需要!秶Z》多次提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如《周語中》 富辰諫周王伐鄭:富辰諫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強調兄弟 國家和睦相處共同抵御外侮的重要性。還談到團結與結黨的區(qū)別:《晉 語八》叔向論比別: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引黨以 封己,利己而忘君,別也。
有忠信的觀點。如《周語上》祭公諫征犬戎: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又如《晉語二》宮之奇謂其子:夫國非忠不 立,非信不固。宣揚仁德,尊崇禮法,突出忠君思想。還強調領導人 要講忠信才能管理好老百姓,如《周語上》內史過論晉惠公無后: 然則長眾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非信不行。
有重農的觀點。如《周語上》虢文公諫不籍千畝: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純固于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一連擺出農業(yè)的六大意義,表達了強烈的農本思想。
有重視家庭教育、傳承尚德家風的觀點。比如《魯語下》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記錄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公父文伯、公父文伯的妾等人的諄諄教導,刻畫了一個偉大的女性:她率先垂范,對后輩高標準嚴要求,她重視德行,看重兒子的死后哀榮。突出了家庭教育、家風傳承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多處強調節(jié)儉不貪(《周語上》芮良夫論專利、《魯語上》季文子論妾馬、《晉語九》智襄子室美),重農(《周語上》虢文公諫不籍千畝),安民(《周語下》太子晉諫壅谷水),重視民生(《魯語下》仲尼非難),重視人才(《齊語》管仲佐政桓公為政),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有其進步性。
《國語》也談論天命,遇事祭祀祖先,求告神靈,占卜問卦,但在思想上并不是只在乎神,而是人神并重。有對天命的崇拜,也有對人民百姓的重視,重視人民百姓的地位和作用,弘揚上體下情,要求體察民心,且以民心向背為施政依據。比如《周語上》內史過論神,從頭到尾都是將神明和人民并列起來討論,認為神明跟人民是一樣的,帶福祉給明君,帶災禍給昏君。
《國語》重視民意,甚至認為民意比天意更重要。比如《周語下》太子晉諫壅谷水: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畎畝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無有異焉!《魯語上》里革論君過,魯太史里革評論晉人弒其君厲公時,認為暴君被逐被殺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臣民反抗無可厚非。體現了作者的思想,要忠君,不要愚忠。再比如《周語上》邵公諫厲王止謗中,邵公認為厲王虐,提出老百姓有表達思想的自由:成而行之,胡可壅也,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主張國家治理應該執(zhí)行這樣的原則:凡是老百姓認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強調廣開言路,讓老百姓暢所欲言,強調從老百姓的口中考察國家興衰,政策得失;提醒國君只有體察民情,順應民心,施行百姓之所愿,去除百姓之所惡,只有不違民意,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秶Z》記錄里革、邵公之言,思路清晰,字字鏗鏘,如雷貫耳,無可辯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立場。
《國語》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方面,比如春秋時期的喪葬制度(《周語中》襄王不許請隧),音律(《周語下》景王問鐘律),稅法(《魯語下》仲尼非難),兵器(《齊語》諸侯歸桓公),卜筮(《晉語四》重耳親筮),天象(《晉語四》秦伯納重耳于 晉),祭祀(《魯語上》展禽論祀爰居、《楚語下》觀射父論祀 牲),計數(《楚語下》觀射父論祀牲),戶籍制度(《晉語九》 智果對智宣子)等等。
《國語》還涉及春秋時期的人名地名、軍事政策、用兵之法、外交禮儀、經濟制度、財政情況、教育狀況、法律條文、婚姻禮法等各種內容,對理解同期相關文獻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
《國語》記語,其實質是當時各國最高統(tǒng)治者和他們各自的智囊團之間的聊天記錄。面對各諸侯國紛繁復雜的局面,處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最高統(tǒng)治者與智囊團重要成員共商國是,議論時局,盤點江山,謀取己方利益最大化,制定行動方案。智囊團成員們學富五車還強調學習,他們教育太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他們重視生態(tài)保護,他們對待財富超然物外;對待各國風云變幻的朝局,思慮周全,胸懷開闊,格局遠大,讓我們讀到當時的頂層智慧。于國于家于個人修為,可借鑒之處比比皆是。通讀《國語》,時時可見他們的智慧在閃光,常有被耳提面命、醍醐灌頂之感。
《國語》的訓詁,東漢有鄭眾的《國語解詁》,賈逵的《國語注》,三國魏晉有孫炎、王肅、唐固、虞翻、韋昭、孔晁等六家注,唯韋昭《國語解》存有完本。北宋時,宋庠(字公序)曾整理《國語》及韋解,并作有《國語補音》三卷。清代訓詁大興,校注《國語》者主要有:汪遠孫,作《國語校注本三種》(《國語三君注輯存》《國語發(fā)正》《國語明道本考異》);陳瑑,作《國語翼解》;董增齡,作《國語正義》等。更有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俞樾《群經平議·春秋外傳國語》、于鬯《香草校書·國語》,多有發(fā)明創(chuàng)獲。
20 世紀90 年代,陸續(xù)出版了好幾種《國語》注譯本,有1991 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的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注》,有1992 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的汪濟民等的《國語譯注》,有1994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鄔國義、胡果文等的《國語譯注》,還有1994 年岳麓書社出的李維琦的《白話國語》。
1994 年的《白話國語》重點在白話,所以譯文在前。譯文不可太長,必須簡練,簡練就不好懂,怎么辦?后面加上注釋。所以《白話國語》的排版不同于教科書,有些注釋形式上不是針對原文的,是針對譯文的,是對譯文的必要補充。本質上講,這些注釋當然也是針對原文的。注釋非常珍貴。就《國語》而言,讀古文獻多、對文言文語感好的讀者大體上自己能琢磨出個譯文來,但是不一定能做得出這些注釋。
先大字排出譯文,再給譯文加上注釋,最后排出原文,這是1994年《白話國語》的體例,這樣的體例要求讀者對文言文的用字用詞非常熟悉,F在重出,為方便普通讀者閱讀,要求做到一目了然。這樣排版就要變化,原文排在左,譯文在右,注釋在下。內容上也要求給原文中的生僻字詞補充注釋,主要是給生僻字注音,給生僻字詞釋義。體例一變,內容也跟著變,工作量非常之大。
岳麓書社通知我婆母鄒文芳女士,安排重出《白話國語》這當然是好事要求補充一個前言及原文注釋。其時,主要譯者,我的公爹李維琦教授離世剛剛三個月,婆母深受打擊,身心俱損,故囑我代為擔此重任。本不敢冒昧,然公爹臨終前曾將生活、工作事宜殷殷囑累于我,工作量再大也只得硬著頭皮答允!栋自拠Z》的初版是在1994 年,二十八年前,現在得以重出,感謝這個偉大復興的時代,感謝岳麓書社對兩位老人家譯注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