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提高電子技術領域應用能力培養(yǎng)這個核心點,著力解決電子技術課程群的課程建設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OBE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改革、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專思創(chuàng)融合教學設計、典型案例與效果分析。1.本書介紹了基于OBE教學理念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從頂層設計理念到教學實施、形成可持續(xù)改進閉環(huán)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改革措施,可為同類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一種范式;2.本書以省一流課程為例闡述了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思路,包括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機制等,可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參與式學習;3.本書設計了電子技術課程群的專思創(chuàng)融合方案,提供了素材挖掘、教學內容融合、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一體化的改革思路,為電子技術課程育人提供了思路。
本書的作者長期進行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電子線路實驗的課程教學,對新工科背景下電子技術課程群建設有深刻體會,在相關專業(yè)的教學成果也很豐富:六共同三保障,構筑融合育人共同體獲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新工科背景下電子技術課程群的融合創(chuàng)新獲校教學成果二等獎數字邏輯與Verilog設計獲省級線上線下一流課程湖北省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三等獎
高速發(fā)展的電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使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令人矚目的變革。電子技術猶如語文之于知識分子,數學之于理工科,電路之于電類,是電子工作者的看家本領。新工科背景下的電子技術人才培養(yǎng),必須以新經濟、新產業(yè)為背景,面向工業(yè)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yè)和新經濟需要,培養(yǎng)工程實踐能力強、創(chuàng)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新工科人才,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能的扎實,更應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而課程是教育教學的抓手,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戰(zhàn)場,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用不斷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迎接教育教學的改革。本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于提高學生電子技術領域應用能力,致力于電子技術課程建設諸環(huán)節(jié)的深度改革。對照新工科建設要求,試圖在教育學三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達成學生成績考核向學生成長評價轉變灌輸式學習向深度參與式學習轉變灌輸式的思政育人模式向分析體驗式的思政育人模式轉變,為同類院校的教學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參考方案。(1) 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學研究與課程改革,本書提供了從頂層設計理念到組織架構建立、教學實施、形成可持續(xù)改進閉環(huán)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改革措施,可為同類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一種范式。(2) 本書以省一流課程為例闡述了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思路,包括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huán)境構建、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機制等,為培養(yǎng)學生內驅式學習的教育教學方式提供了參考。(3) 本書構建了電子技術課程群的課思賽融合教學設計,提供了素材挖掘、教學內容融合、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效果評價一體化的改革思路,為電子技術課程育人提供了思路。武昌首義學院發(fā)展至今,已有24個年頭。學校始終跟隨著時代的步伐,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培養(yǎng)定位,堅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引導,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改革思路。武昌首義學院以工科見長,而電子技術亦是工科的基礎,電子技術課程組亦緊跟學校的發(fā)展腳步,傳承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線,終不辱使命,獲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這些成績源于課程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學校給予的支持與幫助,在此對學校及課程組老師表示感謝。本書的完成,也離不開行業(yè)內專家們的關心與幫助,尤其是中國高校電工電子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湖北省地區(qū)工作委員會和*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作者長期進行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電子線路實驗的課程教學,為電子技術教學研究和微機控制科學研究教研室副主任。
第1章新工科背景下的電子技術(1)1.1電子技術的發(fā)展(3)1.2電子技術課程群的定位(6)1.3新工科背景下的電子技術人才培養(yǎng)定位(8)第2章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內涵(11)2.1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起源與現狀(13)2.2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內涵分析(14)2.2.1以學生為中心(14)2.2.2成果導向教育(16)2.2.3持續(xù)改進(19)第3章新工科背景下一流課程的內涵(21)3.1新工科的內涵(23)3.2新工科建設背景(24)3.2.1復旦共識(24)3.2.2天大行動(25)3.2.3北京指南(26)3.3一流課程的內涵與建設要求(26)3.3.1一流課程建設背景(26)3.3.2一流課程的內涵解讀(28)第4章應用型高校電子技術課程群建設舉措(31)4.1我校電子技術課程群的發(fā)展及內涵需求(33)4.1.1我校電子技術課程群的發(fā)展沿革(33)4.1.2電子技術課程群的內涵需求(34)4.1.3電子技術課程群的學習成果需求(36)4.2新工科背景下的電子技術課程群建設思路(40)4.2.1建設目標與規(guī)劃(40)4.2.2條件保障(41)4.3師資隊伍建設(42)4.3.1師德師風建設(42)4.3.2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與執(zhí)行(43)4.3.3新教師培養(yǎng)(44)4.3.4傳幫帶機制(44)4.4OBE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45)4.4.1教材建設(45)4.4.2線上資源(46)4.4.3課程思政教學資源(47)4.4.4教學環(huán)境建設(48)第5章教學研究與改革(51)5.1教學交流與教研活動(53)5.1.1教研活動(53)5.1.2參加虛擬教研室(53)5.1.3教學交流(培訓)(53)5.2堅持OBE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54)5.3課程建設(60)5.3.1銳意改革,推進一流課程建設(60)5.3.2立德樹人,潛心教學,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65)5.4實踐教學(69)5.4.1實踐教學體系(69)5.4.2實踐教學平臺建設(72)5.5教學評價機制與持續(xù)改進(74)5.5.1三級打分制(74)5.5.2反饋評價制(74)5.5.3專項調研評價制(74)5.5.4階段性評價(74)第6章教學創(chuàng)新主要成果(77)6.1特色與創(chuàng)新(79)6.1.1形成了一支雙師雙能型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79)6.1.2先進的教學理念保障了教學的有效度(79)6.1.3課思賽融合守住了育人主陣地(80)6.1.4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助力內驅式學習(80)6.2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與輻射(80)6.2.1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明顯提升,高階思維得到大幅提升,學習效果顯著(81)6.2.2課程建設成果顯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成果突出(82)6.3教學案例共享(84)6.3.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案例(84)6.3.2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案例一(90)6.3.3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案例二(92)6.3.4基于工程應用的教學設計案例(98)6.3.5課賽融合教學案例(105)參考文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