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之交的世界,醞釀著一次教育革命,這次革命是一個轉向的開端,即從教育的外部世界轉向教育的內在世界,從對教育過程的外部安排(課程)的關注,轉向對教育過程的內在變化(個人學習)的關注,典型的是《人是如何學習的 : 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1999年)的出版。這本與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布魯納的《教育過程》齊名的名著,正是由高文及其團隊于2002年引入中國的。與此同時,由高文團隊引領的學習科學的研究在中國也拉開序幕。
本書結集整理的論文即是這個過程的一個剪影。從中可以窺見高文團隊在學習科學不同主題中的探索,也可以理解諸如“境脈”“學習共同體”“情境學習”“認知學徒制““深度學習”等今日耳熟能詳的概念,是如何被帶入中國教育的研究場景之中的。
雖然對學習的研究由“猜想”變?yōu)椤翱茖W”,然而教育研究及教育實踐的“內在轉向”并不容易實現,正如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個艱苦的過程一樣。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有關教育的目光從“外部”延至“內部”,有關學習的研究從“猜想”走向“科學”。追溯學習科學研究的脈絡,呈現學習科學研究的前景。
全書圍繞維果茨基學派研究、情境認知與情境學習、建構主義與學習科學的崛起、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學習科學與教學變革四個板塊,追溯了高文及其團隊在相關領域作出的研究和探索。
后 記
我對學習研究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師從杜殿坤先生、劉佛年先生攻讀碩士、博士期間。當時百廢初興,學者們豪情滿懷,問學于天下。我因有俄語背景,便著力研究蘇聯教育。1984—1986年,我獲得前往蘇聯訪學的機會,有幸得到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休金娜教授的親授。她的學術專著《教育學中的認知興趣》曾榮獲烏申斯基獎。蘇聯時期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諸如維果茨基、魯賓斯坦、贊可夫、達維多夫、休金娜、巴班斯基等,關于學習、教學、教育及其與人的發(fā)展的研究立意高遠又深入實踐,從此我便與這一領域的研究結下學術之緣。
以維果茨基學派為代表的蘇聯教育研究有著鮮明的特點,特別體現于對人的發(fā)展的社會文化歷史起源與因素的關注,對活動與實踐的重視,以及方法論上的整體性、真實性取向。這既彌補了主導西方學界的皮亞杰學派的不足,也激發(fā)了對主導教育實踐的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反思。因此,20世紀末西方學界大力引介、研究和推崇維果茨基學派。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學習科學(the learning sciences),則在大的學習觀和方法論上與維果茨基學派高度契合。2022年出版的第三版《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甚至將社會文化取向作為學習科學的核心標識。20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信息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來,網絡的開通使得有關學習科學、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大量新信息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由于深感時不我待,我便學英語、游網絡、鉆技術,上下求索,以全面深入洞察學習科學研究的前沿發(fā)展和全球教育變革的前進方向。
20世紀90年代末,學校開啟“211工程”項目建設,上海二期課改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國家也開始謀劃和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與吳剛教授、徐斌艷教授一起,創(chuàng)建了“課程與教學開發(fā)實驗室”(1999年)和“學習科學研究中心”(2006年),助力“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自主設置博士點(2007—2010年),共同推動學習科學的研究,探索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變革之路。在此期間,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群體加入團隊,使得研究力量逐步充實,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涉及學習科學前沿發(fā)展和基本理論、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學習技術、學科領域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等。在團隊中,大家共同研讀名著,分享學習心得,交流實踐經驗,開展頭腦風暴......正是這種無拘無束的交流、對話,逐漸構筑了一種充沛而有意義的學術生活,讓大家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團隊每個成員也在相互成就中共同進步與成長。感謝吳剛教授,感謝徐斌艷教授,感謝歷屆研究生,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無私付出,才將團隊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習成為每一位成員存在于這個共同體中的方式。今天,當年的學子已成為導師,他們正帶領著自己的弟子在學術領域繼續(xù)深耕。而且,學習者的身份、好學不輟的精神也讓大家繼續(xù)攜手共進,使學習共同體得以開枝散葉、持續(xù)壯大。
這些年來,團隊成員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一起譯介前沿著作,探索建構本土化的教育觀和方法論,深研教育發(fā)展難題,設計與實施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方案。大家一面沉潛學術,一面躬耕實踐,轉眼已過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在此期間,我們先后出版了“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第1、2輯)”“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型的國際前沿研究”“國際視野中的研究性學習”“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等多套叢書和《教學模式論》《建構主義教育研究》《學習科學的關鍵詞》等著作,并主持編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教育學卷中的學習科學分支。今天看來,這些工作對于豐富我國學習科學和教育研究的理論資源、助力新世紀的學習與教育變革,不無啟迪和助推之功。
值我八秩之年,大家提議將我發(fā)表的散落于各期刊的論文匯集成冊出版,以便閱讀。同時,團隊主要成員各自選一篇論文,共同結集,遂成此書。我希望能借此書更好地呈現團隊研究全貌,紀念團隊的長期合作和共同發(fā)展,并激勵大家繼續(xù)努力,再續(xù)華章。
高文
2024年10月
高文,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首任主任!211工程”課程與教學開發(fā)實驗室負責人,曾任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首任副所長、《全球教育展望》雜志副主編、全國維果茨基研究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育、維果茨基心理與教育思想、蘇聯教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含主編)《教學模式論》《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學習創(chuàng)新與課程教學改革》《建構主義教育研究》《學習科學的關鍵詞》等,主持譯有《人是如何學習的 : 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教育中的建構主義》《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教學設計中課程、規(guī)劃和進程的國際觀》等。
目 錄
第一部分 維果茨基學派研究
導讀
1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的方法論取向
2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
3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影響
4試論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視角
第二部分 情境認知與情境學習
導讀
5認知學徒制——一種基于情境的有效學習模式
6情境學習與情境認知
7關于學習的情境性研究
8知識與其雙重情境化——關于教學革新的思考
9論教材知識情境設計的德育維度
10論中國情境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理論意涵
11詩化的教育 創(chuàng)意的人生——致李吉林及全體教師
第三部分 建構主義與學習科學的崛起
導讀
12建構主義與學習科學的崛起
13建構主義研究的哲學與心理學基礎
14教育中的若干建構主義范型
15建構主義學習的評價
16知識的生產與習得的社會學分析
17走出建構主義思想之惑——從兩個方面正確把握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意蘊
18課堂概念轉變的哲學透視
19佩珀特建造主義探究——通過建造理解一切
20學習研究的轉向與學習科學的形成
21學習科學的方法論革新與研究方法綜述
22學習科學新近十年:進展、反思與實踐革新——訪國際學習科學知名學者
基思·索耶教授
2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第四部分 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
導讀
24教學系統設計(ISD)研究的歷史回顧
25試論教學設計研究的定位
26教學設計研究的未來
27教學設計研究——荷蘭土溫蒂大學山尼·戴克斯特拉教授訪談錄
28跨越學科,面向真實問題走出課堂,融入復雜社會——海門東洲小學課程改革評析
29技術時代的科學教育:內涵理解與循證改進
30中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學為導向”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
31基于問題的拋錨式教學——中美案例的比較研究
32論外語學習的基本特征:建構與生成
33在對話和協商中提升道德判斷和行為抉擇能力
34融合性學習:西方學生的夢魘,抑或中國學生的圣境——從普洛瑟的“脫節(jié)型
學生”說起
35面向真實性學習的問題設計與模型開發(fā)
36基于復雜學習的高考應答心智建構指導策略——以廣西高考2019年化學試題為例
37場館中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
第五部分 學習科學與教學變革
導讀
38學會學習與學習策略
39面向新千年的學習理論創(chuàng)新
40基于學習創(chuàng)新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研究背景、改革理念與研究方法
41共建教師發(fā)展的開放學習環(huán)境——探索以網絡為中介的研究型課程的教師
教育模式
42人是這樣學習的——有關學習研究對象的拓展
43學科教學中學習文化的培育
44學習科學:為教學改革帶來了新視角
45中美優(yōu)秀教師教學理念及行為比較
46基于情境實踐模式的高校新教師教學技能培養(yǎng)研究
47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從常規(guī)專長到適應性專長——知識社會背景下對知識價值與學習目標的反思
48幼兒哲學探究的個案追蹤研究
49卓越教師的10個心智框架:《可見的學習》與《學記》的比較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