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國寶級風俗畫作,它以長卷形式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市井風貌和日常生活,隱藏其中的細節(jié)無與倫比。
按圖索跡,細讀這幅千古名畫,只見汴水揚波,老樹蒼勁,世俗百態(tài),眾生萬相。在我們看見的地方、看不見的地方,看見的時候、看不見的時候,這城市歷經(jīng)宋時的月、清明的風,煙柳畫橋,馬行燈鬧,繁華盛景,興衰更迭。
※ 回望東京夢華,微觀大宋風情。見微知著,風雅悅目
※ 國寶級風俗畫作《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市井風貌和日常生活,其中隱藏的細節(jié)無與倫比
※ 本書專注于細節(jié)解讀,亦對一些總括性的問題進行回答
※ 拿著放大鏡看《清明上河圖》,到大宋東京去逛街,從盛世中見眾生相
※ 深入細致品賞《清明上河圖》中諸多細節(jié)元素,如屋檐垂布、驢紂棍、詩筒、絞盤車、包袱、擔子、褙子、馱架、木岸狹河、轉(zhuǎn)般倉、銅禁、立交橋等
※ 介紹畫卷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民俗風物、明清摹本、服飾審美等,讓讀者了解宋代這些器物、技術的歷史背景和功能演變,并放到世界文化史的視野中去考量
※ 一本有趣、有料、有知的通俗讀物,在街市煙火中領略文化之美
※ 內(nèi)外雙封,裸背鎖線,180度平攤呈現(xiàn);書中書設計,圖文相間,宜讀宜賞
序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常讀常新的宋畫,筆者幾乎每天都看,幾乎每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里面隱藏的內(nèi)容太多了。說隱藏對張擇端而言可能是無意,但是對當今的讀畫人來說,確實隱藏了很多內(nèi)容。如果泛泛地看,也許每遍都一樣,但是如果深入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新的內(nèi)容。比如在有棕蓋車經(jīng)過的十字路口,有一家茶館,茶館門口停著一頂轎子,有一位婦人似乎正要上轎。前不久筆者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婦人雙手端著一碗茶,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推測轎子里應該有主人,這位婦人很可能是一位仆人,是在給主人送茶。但是,轎子前后都沒有轎夫。過去很長時間,筆者都沒有注意到這位婦人手中端著茶碗,僅僅把她看作喝完茶要上轎的女人,F(xiàn)在看來,這個女人可能是一位侍女,正在給坐在轎子里的女主人送茶。轎子左邊兩位露出上半身的男人應該是轎夫。
筆者在閱讀《清明上河圖》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到此圖細節(jié)太多了,多到數(shù)不勝數(shù),同時,細節(jié)中見功夫,細節(jié)最美麗,也最具魅力,讓人沉迷。筆者采用的是微觀史的視角,以圖像的方式研究宋代社會,這就像是攝影中的特寫鏡頭、微距鏡頭,也可以說是歷史的特寫。關于微觀史,筆者這里不想給大家一個枯燥的學術定義,所謂微觀史是相對于過去的歷史來講的,過去的歷史大多是講帝王將相等精英人物的宏大事件以及他們的作用,而往往忽視底層平民的生活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精英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是沒有底層百姓的參與無法構成完整的歷史;诘讓悠矫竦男∈录礆v史,就是微觀歷史。這種視角和僅僅關注于英雄人物的宏大敘事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我們過去的史料對底層百姓的記錄太少了,翻開二十四史,關于底層百姓的記錄實在是少得可憐。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我們記錄了很多底層百姓的生活,可以為我們的微觀史提供十分珍貴的圖像資料。
所以,我們這本書專注于細節(jié)的解讀,書名定為《清明上河圖細節(jié)中的風華》,主要目的是讓大家對這幅圖有一個十分透徹的了解。
我們對圖畫的研究是基于大眾視角,普通人看到一幅畫,往往不關心它的技法,而是看其中畫了什么。這種看法實際上暗合了物質(zhì)文化研究方法。所謂物質(zhì)文化研究方法,是相對于文獻研究法來說的,主要是通過過去的器物來研究它們的名稱以及文化含義,國內(nèi)的孫機先生、揚之水女士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二人關于物質(zhì)文化的研究著作頗豐,比如孫機的《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揚之水的棔柿樓集叢書。圖畫中記載的器物同樣也是物質(zhì)文化的研究范疇。我們今天就是采用這樣的研究方法,盡力解決《清明上河圖》中器物的名稱問題,同時研究他們的使用環(huán)境和方法,實際上就是它們的文化含義。圖中有些器物我們一看就能夠認出來,因為我們今天還在使用,或者離我們不遠,比如轎子、車輛、船只、酒壺等,但是還有很多器物我們無法辨認出來,主要原因就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有些器物消失了,我們今天不用了,所以看起來比較陌生,比如圖中三次出現(xiàn)一個人扛著一個長桿子,桿子上面綁著一個花圈狀物,至今無人解讀;還有,在汴河大拐彎處碼頭有條船上斜向水面伸出一根繩子,直直的,在繩子和水面交接處漂浮著一個扇狀物,至今也無人解讀。這些器物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研究這些器物的名稱和它們的使用方法。
這本書的解讀是輕松的,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學術化的語言。同時,我們的解讀基于《清明上河圖》,但是又不局限于這幅圖,我們會把這些元素放到歷史的維度中去考量,通過歷史的比較,看看它們處在什么樣的水平上。這樣的解讀,會給讀者一個清晰的認識。
大家讀完這本書,就會對農(nóng)耕時代的社會生活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我們作為現(xiàn)代人,距離北宋末年已經(jīng)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機械化的發(fā)展,農(nóng)耕時代的很多風物消失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還處于農(nóng)耕時代,雖然我們和五六十年代的人時間距離很近,甚至現(xiàn)在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人還都健在,但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在生活習慣上距離宋代更近,為什么?因為他們都處于農(nóng)耕時代,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而我們是機械化時代的人,甚至是智能化時代的人,我們與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筆者在解讀這些細節(jié)的時候,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其在五六十年代以前的照片中還存在著,比如《清明上河圖》中的某些情節(jié)在清末民初的照片中得到印證,比如驢紂棍、高肩擔子。機械化對農(nóng)耕文明來說是超級殺手,很多農(nóng)耕時代的器物和生活習慣消失殆盡。我們喜歡田園生活,都想夢歸田園,其實是我們離田園生活越來越遠的緣故。這是一種發(fā)展的必然,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在這些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重溫田園生活的風華。我們雖然在現(xiàn)實中很難回到田園生活中去,但是起碼在精神上我們可以借助這些細節(jié)實現(xiàn)回歸,實現(xiàn)一次精神穿越。
本書雖然側重細節(jié)解讀,但是仍然需要對一些總括性問題進行回答,這些內(nèi)容放在了綜合篇里面。這些總括性問題都是由細節(jié)生發(fā)、概括出來的。
本書所列篇目是一個大致的劃分,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劃分,僅僅是便于大家閱讀。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是交叉關系,甚至有包含關系,大家不必拘泥于這樣的劃分。書中各篇解讀之間關聯(lián)度不高,沒有前后關系,可以從前向后讀,也可以從中間任何一篇開始讀,還可以從最后一篇倒著讀。
杜恩龍,教授,著名出版評論人。1965年生,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西方出版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數(shù)字出版、西方文化經(jīng)紀人、中國古代繪畫研究,出版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杜恩龍夜品古代名畫》《出版經(jīng)紀人研究》等,先后發(fā)表各類文章180余篇。
第一章 綜合篇
繪畫屬性
中國古代畫中畫
從長安到東京
界畫成分知多少
三礬九染法
歲月留痕
白璧微瑕
第二章 人物篇
陶 工
一個獨特的畫種嬰戲圖
馱毛驢
龍種,還是跳蚤?
書童:林靈素
撒珠郎的故事
乞 丐
第三章 飲食篇
獵獲山雞
梁山好漢喝的是什么酒?
饅頭鋪
古代窖冰技術
第四章 建筑、家具篇
為什么沒有甕城?
城墻為什么如此荒敗?
東京網(wǎng)紅打卡地州橋
最早的立交橋
閣 子
屋 頂
雅致的屋檐垂布
家 具
第五章 工具篇
驢屁股后面的橫棍紂棍
擔 子
包 袱
算盤,還是錢板子?
牛車盤車圖
驢馬馱架
雖然都是騎乘工具,但是高下立判
第六章 運河篇
漕運轉(zhuǎn)般法
跳 板
運 磚
竹簽計酬
鐵鏈不僅僅是錨鏈
絞盤車
汴河送別
怪異的柳樹
第七章 商業(yè)篇
叫賣聲
張擇端究竟收了多少廣告費
宋代銅禁
城門處的稅務機關
第八章 其他
最具宋式審美特征的服裝褙子
岳飛是怎樣被召回朝廷的
蘇東坡的書法作品竟然被當成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