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卿同志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研究人員。他自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yè)后,即被分配到地質力學研究所工作。從60年代前期,他就開始了地質力學的學習和研究,很用功,也很鉆研,積極實踐,長期堅持野外地質調查,積累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富于獨立思考。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在他退休之后,在身體健康欠佳、又無經費支持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其研究總結工作,其精神真是難能可貴。《中國緯向帶褶皺構造研究》這一專著,就是他這一時期艱苦奮斗的結果,我很高興地把他介紹給廣大讀者。
緯向構造帶早就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從20年代以來,李四光教授先后發(fā)表多篇文章,尤為重要的是50年代他發(fā)表的《東西復雜構造帶和南北構造帶》,明確將這兩項構造劃分為兩類構造體系,指出變形特點及成生機制,并在東西(緯向)構造帶中加上了復雜二字。所謂復雜,根據他的研究,這類構造規(guī)模宏大,橫亙全球幾千公里,有的深及下地殼乃至巖石圈;成生演化歷史悠久,歷經多次構造運動,在中國,至少呂梁運動以來的歷次構造運動都在其中留下了清晰可辨的構造遺跡;構造變形和組成都相當復雜,不僅只是南北方向構造應力作用下的東西向構造形跡,還包含、包容由于局部或區(qū)域地塊差異運動而產生的東西構造帶的變種構造,如山字型、弧形等中小型構造體系,以及其他同級構造體系等。經進一步深入研究,就全球而論,不僅緯向構造帶相當復雜,經向構造帶也是相當復雜的。二者相互穿插、切割,使全球形成條塊分割的格局,并控制全球地質構造的成生、發(fā)展演化。所以,為深入研究這兩類構造體系的相互關系及在各地區(qū)的成生、演化表現,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地質找礦和環(huán)境評價意義。
緒論
第一章 燕山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人巖
第一節(jié) 古-中太古代遷西期褶皺
第二節(jié) 新太古代阜平-五臺期褶皺
第三節(jié) 古元古代末呂梁期褶皺
第四節(jié) 中-新元古代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二章 陰山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一節(jié) 太古代集寧期褶皺
第二節(jié) 新太古代烏拉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三節(jié) 古元古代末色爾騰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四節(jié) 中元古代白云鄂博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五節(jié) 加里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六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七節(jié) 印支期侵入巖
第八節(jié) 燕山期褶皺及侵入巖
第三章 天山及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人巖
第一節(jié) 庫魯克塔格-星星峽地區(qū)
第二節(jié) 天山地區(qū)
第四章 大別山北東麓褶皺構造
第一節(jié) 中太古代末蚌埠期構造變形
第二節(jié) 古元古代末淠河期構造變形
第三節(jié) 新元古代皖南(二幕)期褶皺
第五章 豫西南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巖漿巖
第一節(jié) 古元古代末中條期褶皺及其混合花崗巖
第二節(jié) 新元古代澄江期褶皺及其侵入巖漿巖
第三節(jié) 加里東期褶皺及其巖漿巖
第四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巖漿巖
第六章 西秦嶺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一節(jié) 中-新元古代時期褶皺
第二節(jié) 加里東晚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三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侵入巖
第四節(jié) 印支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七章 中昆侖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人巖
第一節(jié) 辛格爾期褶皺
第二節(jié) 中塔里木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三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四節(jié) 印支期侵入巖
第五節(jié) 燕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八章 桂東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一節(jié) 加里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二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三節(jié) 印支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九章 廣東(南嶺主帶與其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一節(jié) 加里東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二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三節(jié) 印支期褶皺及其侵入巖
第十章 贛中南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巖漿巖
第一節(jié) 加里東期褶皺及其巖漿巖
第二節(jié) 海西期褶皺及其巖漿巖
第三節(jié) 印支期褶皺及其巖漿巖
……
第十一章 湘中南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十二章 九萬大山西南麓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十三章 冷家溪-益陽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人巖
第十四章 九嶺山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巖漿巖
第十五章 閩西北地區(qū)褶皺構造及其侵入巖
第十六章 賀蘭山地區(qū)構造變形、褶皺構造及其巖漿巖
第十七章 大雪山-邛崍山地區(qū)構造變形、褶皺構造及其巖漿巖
第十八章 中國三大緯向帶及賀蘭山、大雪山-邛崍山經向帶褶皺構造的成因
主要參考文獻
編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