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植根極深、范圍極廣、極具特色的范疇,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地理、建筑等多個領域都處于相當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來的山水畫,被公認為真正的藝術典范,代表了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與表達。但是,隨著考古工作在中國的長足發(fā)展,更多有關早期山水藝術的實例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器物紋飾、石刻壁畫圖像等等,都被納入學者的研究視野。
巫鴻教授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新書《天人之際:考古美術視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視覺形式表現(xiàn)的山水,以年代為序,藉由考古新發(fā)現(xiàn),重新思索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勾勒山水作為一個藝術傳統(tǒng)從無到有的形成過程。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做歷史學者一個至高無上的理想。巫鴻教授在他的新著《天人之際:考古美術視野中的山水》中,試圖為中國藝術中最具特色的山水畫傳統(tǒng)找到其最初的起源與發(fā)展脈絡。西方也有自然山水,但他們叫風景,不同國家和民族有著自己對于自然世界的理解,中國的山水傳統(tǒng)究竟是什么?最初是被如何表現(xiàn)的?當表現(xiàn)中國人對于自然理解的山水圖像出現(xiàn)后,這些圖像又如何進而發(fā)展成為一個持續(xù)演進的系統(tǒng)?山水在中國從來不限于真實的山和水,而是有很強的哲學、精神、宇宙觀的意義,它往往是連接天地、溝通神人、涵括不同萬物的媒介。所以,這本書在面上是想要把山水藝術產(chǎn)生和早期發(fā)展狀況根據(jù)考古資料整理一下,骨子里則是希望往深處挖掘中國山水藝術傳統(tǒng)的根源,是巫鴻教授一部頗具雄心的作品。
前 言
人們普遍將山水畫看作是傳統(tǒng)中國繪畫的主導性畫科,似乎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然而對于具有批評意識的美術史家而言,任何這樣的事實都必須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看待,放在藝術實踐和藝術話語的長期而復雜的發(fā)展過程中進行研究。〔1〕第一位以清晰歷史眼光討論中國山水畫的學者是9 世紀的張彥遠。這位偉大的美術史家于公元847 年完成了中國最早的繪畫通史《歷代名畫記》,在該書中包括了論畫山水樹石一節(jié)。根據(jù)所見的古代和近代畫作,他把山水畫的發(fā)展看成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并將其劃分為兩個基本階段:山水畫在8 世紀之前不斷完善其狀寫自然景物的能力,經(jīng)過8世紀初的一次山水之變,建立起更為獨立的地位并產(chǎn)生出多種藝術風格!2〕
張彥遠的這個論點在過去千年中不斷被繪畫研究者征引,但同時確鑿可信的早期繪畫作品也變得越來越少,最后幾乎完全消失!3〕這種情況一方面迫使學者們不得不依賴后代的摹本,盡管其作為歷史證據(jù)的可靠性不斷受到挑戰(zhàn)。另一方面,早期繪畫實物材料的匱乏也促使美術史家從其他資源找尋真實可靠的山水圖像,如器物上的畫像或佛教石窟中的壁畫。特別是當中國考古事業(yè)在最近半個世紀內(nèi)迅猛發(fā)展,古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可觀的山水圖像,這些新材料更明確地進入美術史家的視野。于是墓葬考古成為研究早期山水藝術的主要資料源泉,引導美術史家超越前人的眼界,使用考古材料探尋中國山水藝術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
由于考古材料總是在持續(xù)增加,不斷更新學術研究的資料基礎,學術研究也總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擴展著研究者的認知維度,對中國山水藝術起源的探尋可說是永無止境。本書的目的不是提供對此問題的最后結論,而是通過盡量收集可靠的圖像資料并對這些資料的歷史和邏輯關系進行思考,提出對中國山水藝術早期歷史的一些新的認識。為了說明這個目的,這篇前言將解釋一下本書作為立足點的三個概念,即山水、藝術傳統(tǒng)和考古美術,然后簡單地介紹書的結構和內(nèi)容。
山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植根極深、范圍極廣的概念范疇,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建筑、文化地理等多個領域中都處于相當核心的位置。華夏文明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圍繞著這個概念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文字著作和藝術作品,其持久性和連貫性在世界上可說是獨一無二。這些著作和作品據(jù)其媒材大略可分為三大類,一類為文字,一類為圖像,一類為人設景觀(built environment)。雖然三者之間共同享有山水這個概念并具有非常密切的歷史關系,甚至可以被看成一個廣義的山水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但每類也具有相對獨立的表達方式、歷史淵源和發(fā)展過程,對其研究也多在特定學科中進行。比如山水詩是古典文學中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對它的文學史研究很早就已開始,至今仍不斷產(chǎn)生富于新意的學術著作。對環(huán)境景觀的建筑學研究在近年中突破了以園林為主的專一視點,開始以更廣闊的歷史眼光注視人文山水這個跨越特定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的廣大范圍,其中包括了儒家之五岳、道家之洞天福地、佛教之四大名山,以及把大自然轉化為人設景觀的任何人類創(chuàng)造。
在這個大背景下,本書討論的是以視覺形式表現(xiàn)的山水,簡稱為山水圖像。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以山水這個詞稱呼特定繪畫題材大約是在晉代以后發(fā)生的事情,如我們在傳為顧愷之(348409)寫的《論畫》一文讀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五世紀的宗炳(375443)寫了《畫山水序》,稍后的王微(414453)寫了《敘畫》,均以山水作為論述主題。山水正式成為畫科名稱是更晚的事情,大約發(fā)生在五代宋初之間!4〕在此之后,隨著這個畫科在宋元之后發(fā)展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山水畫所涵蓋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廣,最后泛指一切以自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本書即在這個普遍意義上使用山水一詞。因此當我們談到戰(zhàn)國和漢代的山水圖像時,并不意味當時已經(jīng)有了山水的稱謂,或這些圖像必須含有山和水兩種因素,而是以這個詞指示任何表現(xiàn)自然的視覺形象。這一情況接近西文美術史寫作中對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一詞的用法。雖然作為畫科的風景畫是在16 世紀歐洲才出現(xiàn)的,但在這個概念得到普及之后,也就被用來稱呼以往美術史中的表現(xiàn)大自然的各種形象。
本書討論早期山水圖像的基本著眼點,是古人如何以視覺圖像再現(xiàn)自然、表達對自然的觀察和想象,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因此,這里所說的山水圖像不是孤立的圖像不是單獨的山石、樹木、草葉、水波等單獨形象。以美術史的術語來說,這類單獨形象是自然元素的母題(motifs)就像后世《芥子園畫譜》所呈現(xiàn)的那樣。而本書所討論的山水畫像則是綜合了諸多元素和母題的構圖,是作為完整視覺表達的圖畫空間。打個比方說,單獨母題有如語言中的單詞,山水圖像則是完整的句子和文章,是以視覺單詞構成的富有意義的表述。缺乏這個界定曾在以往研究中造成一些混淆,以至把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刻畫符號或銅器上的某種紋樣都劃入山水藝術的范疇。本書希望在起始處就對討論的材料和主題作出一個更為清晰的界定,那就是:此處所討論的山水圖像是以自然為對象的二維或三維的完整視覺表述。這里說的自然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或是二者的綜合。當我們?nèi)グl(fā)掘山水藝術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時,首先關注的也就是這種以自然為主體的視覺表現(xiàn),以及它們的內(nèi)涵和規(guī)律。
……
巫 鴻 1987 年哈佛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4 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 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 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并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 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2018 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杰出學者,2019 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和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并于2022年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藝術寫作杰出終身成就獎。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xiàn)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空間的美術史》(2018)、《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2019)、《空間的敦煌》(20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