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囯戰(zhàn)爭 (包括隨之而起的災荒、饑饉和瘟疫),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巨大損失。僅以戰(zhàn)前人口最為繁庶的江蘇、安徽、浙江三省為例。
1863年(同治二年 ),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在向清廷匯報江蘇情形時說:
查蘇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鎮(zhèn),炊煙相望,雞犬相聞。今則一望平蕪,荊榛塞路,有數(shù)里無居民者,有二三十里無居民者。有破壁頹垣,孤嫠弱息,百存一二,皆面無人色,呻吟垂斃……
同年,兩江總督曾國藩自安慶東下,視察皖南及長江沿岸情形時也稱:
自池州以下,兩岸難民,皆避居江心洲渚之上……壯者被擄,老幼相攜,草根掘盡,則食其所親之肉,風雨悲啼,死亡枕藉。臣舟過西梁山等處,難民數(shù)萬,環(huán)跪求食,臣亦無以應之。二月十五日,大勝關江濱失火,茅棚數(shù)千,頃刻灰燼,哭聲震野,苦求賑恤。他處蘆棚叢雜,亦往往一炬萬命;、池、寧國等屬,黃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
次年,曾氏在匯報安徽全省情形時說:
安徽用兵十余年,通省淪陷,殺戮之重,焚掠之慘,殆難言喻,實為非常之奇禍,不同偶遇之偏災?v有城池克復一兩年者,田地荒蕪,耕種無人,徒有招徠之方,殊乏來歸之戶。……地方雖有已復之名,而田畝多系不耕之土。其尤甚者,或終日不過行人,百里不見炊煙。
1863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初入浙江時,書告其子曰:
浙江夙稱饒富,今則膏腴之地,盡成荒瘠。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饑餓,死于疾疫,蓋幾靡有孑遺,縱使迅速克復,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復元,真可痛也!
1864年,他在給清廷的奏報中說:
計浙東八府,惟寧波、溫州尚稱完善,紹興次之,臺州又次之。至金華、衢州、嚴州、處州等處孑遺之民,則不及從前二十分之一矣……其浙西三屬,惟嘉善、石門、平湖、桐鄉(xiāng)等縣素賴蠶桑為生計,數(shù)年之后或可復元,其近山各縣情形亦與金、嚴等處相似。
來華游歷的外人的觀察也表明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口損失的慘烈。戰(zhàn)爭中,浙西、皖南部分地區(qū)的生命財產(chǎn)幾乎遭受毀滅性的摧殘。德國地理學家、曾多次來華考察的李;舴以1871年致函《字林西報》,詳細描述了他在這些地區(qū)的見聞:
谷地的土壤極其肥沃,卻完全荒蕪著。刷著白石灰的漂亮房屋掩在叢生的樹木之中,無人居住。一些城市,如桐廬、昌化、于潛、寧國,只是一片片廢墟。城中只有十來座房屋有人居住。聯(lián)結城市間的大道變成了狹窄的小徑,許多地段長滿了數(shù)人高的荒草或難以穿行的灌木。谷地之中早先必定是人口密集的所在,那些村莊的規(guī)模之大和數(shù)量之多便是明證。房屋的精細風格,建筑的磚石結構和雙層樓房,說明了這里原先的富足程度。山谷中的耕地和山坡上種水稻的梯田,現(xiàn)在長滿了荒草,以前栽種的桑樹,大都因無人照管而開始朽爛。……
很難設想比這些地區(qū)所遭受的更為可怕的生命財產(chǎn)的毀滅。然而,它們只不過是遭到同樣命運的廣大地區(qū)的很小的一部分。
對于太平天囯戰(zhàn)爭時期的人口損失,研究者們曾有著種種不同的估計,多者在1億以上,少者亦在一兩千萬之間。這個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但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損失高達數(shù)千萬人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至于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人口損失,曾、左、李三人都未予以進一步的申述。而毋庸諱言,這幾位中興功臣 的手上都沾有廣大造反者和其他無辜人民群眾的鮮血。曾國藩自己就說過:吾輩不幸生當亂世,又不幸而帶兵,日以殺人為事,可為寒心,惟時時存一愛民之念,庶幾留心田以飯子孫耳。但他很快就自己剝?nèi)チ藗窝b,又說什么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特世變?nèi)招?吾輩之出,幾若不克自主,冥冥中似有維持之者。
但這位?挎(zhèn)壓下等人造反而起家的鐵腕人物心中真的是那么坦然嗎?不見得。1867年7月,也就是太平天囯剛被鎮(zhèn)壓之后不久、捻軍尚未被撲滅之時,曾國藩與自己的幕僚趙烈文談起了清王朝的前途命運。
趙烈文說: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
曾國藩蹙額良久,然后問道:然則當南遷乎?
趙答: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
曾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趙則婉轉地以國初創(chuàng)業(yè)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后君之德澤,未足恃也作答。趙烈文話語中所暗含的玄機,曾國藩當然不會不明白,于是便回答道: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趙烈文的預測是有見地的,因為事實上清王朝在此后不到50年就被推翻了;曾國藩之望死大概也是真誠的,因為在此十多天之前他即已表示過自顧精力頹唐,亦非了此一局之人,惟望速死為愈,而此時離他去世也確實只有5年,盡管他講此話時才虛齡57歲。曾國藩有魄力鎮(zhèn)壓太平天囯的造反,但已沒有精力對付飄忽不定的捻軍,更沒有勇氣正視清王朝即將到來的陸沉。
目 錄
第一章 跨入19世紀的中國
第一節(jié) 社會經(jīng)濟與人口吏治問題的凸顯
第二節(jié) 教門會黨與社會下層的騷動
第三節(jié) 躑躅前行的科學技術與禁錮保守的思想文化
第二章 鴉片走私與禁煙
第一節(jié) 西方侵略勢力的東來與鴉片貿(mào)易
第二節(jié) 清政府于鴉片走私的對策
第三節(jié) 林則徐赴廣東禁煙
第三章 鴉片戰(zhàn)爭的進程與《南京條約》
第一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的開始
第二節(jié) 廣東和議與三元里抗爭
第三節(jié) 清廷游移不定英國增兵擴戰(zhàn)
第四節(jié) 杭州灣與長江下游的戰(zhàn)斗
第五節(jié) 屈辱的《南京條約》/169
第六節(jié) 中美《望廈條約》與中法《黃埔條約》/181
第七節(jié) 五口通商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變化
第八節(jié) 開眼看世界的人們
第四章 太平天囯起義和建都天京
第一節(jié) 南方各地的社會動亂
第二節(jié) 洪秀全與拜上帝會的創(chuàng)立
第三節(jié) 金田起義/242
第四節(jié) 清廷及廣西當局的對策
第五節(jié) 太平軍向南京的進軍
第六節(jié) 太平天囯建都天京及其社會經(jīng)濟政策
第七節(jié) 列強與太平天囯的對外交往
第五章 清王朝面對危局與太平天囯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清廷挽救危局的努力
第二節(jié) 太平天囯的掃北及其失敗
第三節(jié) 曾國藩組建湘軍
第四節(jié) 太平天囯的西征與長江中下游的爭戰(zhàn)
第六章 太平天囯的軍事勝利與內(nèi)亂
第一節(jié) 各地風起云涌的群眾起義
第二節(jié) 太平軍連破江北、江南大營
第三節(jié) 楊秀清逼封萬歲與誅楊討韋事件
第四節(jié) 石達開主政與分裂出走
第七章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國家領土主權的嚴重損失
第一節(jié) 西方列強的虛偽中立
第二節(jié) 修約訛詐與醞釀新的侵略行動
第三節(jié) 英法聯(lián)軍占領廣州及中外《天津條約》的簽訂
第四節(jié) 戰(zhàn)爭再起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第五節(jié) 沙俄割占中國大片領土
第八章 中外會剿與太平天囯的敗亡
第一節(jié) 太平天囯的重新振作
第二節(jié) 二破江北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上海
第三節(jié) 太平天囯后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策及其內(nèi)部矛盾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辛酉政變與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第五節(jié) 安慶爭奪與湘軍集團的壯大
第六節(jié) 太平軍進圖浙江與再攻上海中外會防及淮軍的崛起
第七節(jié) 天京的陷落
第八節(jié) 太平軍余部及捻軍的戰(zhàn)斗 各地各族群眾造反的平息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