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學堂·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基督教史綱(插圖本)
定 價:38 元
叢書名:博雅大學堂·哲學
- 作者:游斌 著
- 出版時間:2010/2/1
- ISBN:9787301168905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979.1
- 頁碼:34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繼承了歷史寫作“左圖右史”的傳統(tǒng),并考慮到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運用文化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強調(diào)從地理的角度理解宗教的傳布。全書共有80幅基督教歷史地圖,配合正文的歷史敘事與分析,使讀者對基督教的文化時空形成直觀的了解,增強讀者的歷史現(xiàn)場感。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以基督教與西方社會文化的關系為主線,以專題的講解帶動對基督教的原理性分析。全書共分為六編,60個專題,既獨自成題又彼此連貫,點、線、面相互呼應,勾勒出簡潔明了的歷史脈絡,白描式地敘述基督教與其他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
在專題的選擇上,《基督教史綱(插圖本)》注意“直通”與“橫通”的結合,集中分析基督教對社會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教義、思想、制度和事件,揭示基督教與文化、思想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使讀者得以了解基督教的特殊內(nèi)涵、影響社會的方式、與其他文化要素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等。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把基督教史置于世界民族史的框架之中,從基督教與以色列民族、歐洲民族、世界民族的關系的角度來寫基督教史,使讀者在了解基督教歷史的同時,也可總結宗教與民族之間的一般性關系。
基督教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它征服羅馬、征服歐洲、征服全球的歷史,是圣靈改造世界的歷史;但也是它被猶太人厭惡、被羅馬人壓迫、被歐洲人冷待、被現(xiàn)代人遺棄的歷史,是圣靈被世界驅(qū)逐的歷史。
游斌,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劍橋大學(1997~1998)、香港中文大學(2001)、哈佛燕京學社(2005 2006)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督教經(jīng)典,致力于在漢語語境中發(fā)展基督教研究和圣經(jīng)研究。著有《生命言說與社群認同:希伯來圣經(jīng)五小卷研究》(與李熾昌合作)、《希伯來圣經(jīng)的文本、歷史與思想世界》等。
前言 圣靈旅行記:基督教的全球傳播史
第一編 原始基督教:從耶穌到保羅
1.希臘羅馬世界:基督教的文化母體
2.巴勒斯坦地區(qū)的政治與宗教
3.耶穌在加利利
4.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與復活
5.基督教的開始
6.保羅:外邦人的使徒
7.原始基督教的社會構成
第二編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
8.羅馬帝國的宗教
9.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沖突
10.早期基督教的殉道現(xiàn)象
11.早期基督教異端
12.早期基督教思想家
13.教會組織的發(fā)展
14.羅馬成為“教會之首”
15.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的合法化
16.國家宗教與大公會議
17.基督教的群體生活:崇拜與儀禮
18.《新約》的寫作與成典
第三編 中古前期基督教
19.“歐洲”的雛形:從地中海到歐羅巴
20.教宗制的產(chǎn)生
21.修道運動的興起
22.王室基督教:法蘭克人與基督教
23.西歐早期的基督教化
24.王權與教權的結盟
25.加洛林王朝的基督教文化復興
26.東部基督教的發(fā)展
27.圣像爭論與地中海宗教格局
28.后查理曼時期的教會與國家
29.東西部教會的徹底分裂
第四編 中古后期基督教
30.西部教會的整合運動
31.教宗革命
32.神圣羅馬帝國
33.主教敘任權之爭:《沃爾姆斯協(xié)定》
34.大教堂的興建與西歐文化景觀
35.新的修道運動:西妥修會
36.異端裁判所
37.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
38.基督教與大學的興起
39.中古晚期教宗權力的起落
40.十字軍
41.經(jīng)院哲學及其轉(zhuǎn)向
42.早期改革先驅(qū):威克利夫與胡斯
43.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
44.正教在歐洲東部:拜占庭的滅亡
第五編 宗教改革時期
45.路德:其人其時代
46.路德宗的成型
47.改革宗:從茨溫利到加爾文
48.英國宗教改革:圣公會的成立
49.激進的宗教改革:再洗禮派
50.加爾文宗在歐洲各國的發(fā)展
51.英國的清教運動
52.反改革運動——公教中興
第六編 現(xiàn)代基督教
53.基督教的全球化
54.美國基督教
55.虔誠運動
56.新教的海外傳教
57.現(xiàn)代新教各派別
58.現(xiàn)代羅馬公教
59.第三世界的基督教
60.基督教普世運動
參考書目
漢英地名對照表
眾所周知的“基督”一詞,來自于對希伯來文“受膏者”的希臘文翻譯的音譯。它來自于一個禮儀場景,即猶太人的君王、祭司等有著特殊宗教身份的人,需要接受膏油的祝福,在他的額前涂油,意為上帝選定此人作為其代表。后來,它轉(zhuǎn)化為“彌賽亞”的概念,即在歷史的終末代表上帝來拯救世界的那個人。早期基督教用這個詞來表明耶穌的身份,即他是上帝選定的通過介入此世而拯救世人的“那一位”。但是,在公元1世紀的猶太教理解中,彌賽亞作為救主來臨,是帶著權柄榮耀地來到人間,而不是以耶穌受難的方式來實現(xiàn)拯救的。因此,對當時人們來說,“基督”身份用在耶穌的身上,既是恰當?shù),又是不恰當(shù)摹?br> 第二個常用詞是“人子”。雖然在《舊約》的術語體系中,“人子”。恰恰用來強調(diào)“普通人”,但在后期猶太教的啟示文學中,“人子”也被賦予“末世審判者”的形象。早期基督教借用了“人子”這一層含義,例如,在《馬可福音》中,當大祭司問耶穌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的回答是:“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云降臨!痹缙诨浇桃浴叭俗印鄙矸輥斫缍ㄒd,既繼承又顛覆了古代猶太教賦予此概念的含義。
第三個常用詞是“大衛(wèi)之子”。由于大衛(wèi)代表了以色列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因此“大衛(wèi)之子”已超越了單純的血緣意蘊,而是指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應許,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得到了應驗,它具有“應許實現(xiàn)者”的宗教內(nèi)涵。早期基督教借用此概念來界定耶穌,認為耶穌是上帝在《舊約》中對先祖的應許的實現(xiàn),但又擴展了它的含義,因為在耶穌身上的應許不只是針對以色列民族的,而是具有更普遍的宇宙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