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記》(節(jié)選)
文\盛慧
外地人愛上粵菜,大抵會從一只燒鵝開始。
任何一間燒臘店,都不會浪費這塊金字招牌,總會將它掛在最顯眼的位置,鵝身飽滿、油亮,好像有一盞燈,從內部將它照得透亮。面對這誘人之物,我毫無抵抗之力,總想沖上前去,像小時候那樣一把撕下鵝腿,躲在墻角大啃起來。
“北有烤鴨,南有燒鵝”,追根溯源,燒鵝是由烤鴨演變而來的,相傳南宋末年,幼帝南逃,南宋廚師隨之來到廣東,燒鴨作為宋朝廷的宮廷名菜,被帶到了這里,久而久之,開始在民間流傳。不過,廣東人對鴨一直沒什么好感,對鵝倒是推崇備至。
粵菜素以清淡為美,但也不可一概而論,燒鵝就是以濃墨重彩而著稱的,一般呈棗紅色的,也有一些顏色更深,如包漿的酸枝,還有一種黑松露燒鵝,顏色黑如木炭。做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脆皮燒鵝,明火燒制,講求皮脆、肉滑、骨香,味道層層遞進,引人入勝,香港的深井燒鵝、東莞燒鵝,皆屬此列。另一種是軟皮燒鵝,暗火慢燒,講究渾然一體,皮甘肉嫩,口口爆汁,回味悠長。這種做法,以香港鏞記為代表,鏞記的燒鵝又被稱為“飛天燒鵝”,為什么這么叫呢?因為大家覺得它太好吃了,幾乎要飛上天去了。
正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相較而言,我更喜歡脆皮燒鵝,它的口感一波三折,充滿了迷人的戲劇性。夾上一塊,點上琥珀色的酸梅醬,入口咀嚼,鵝皮咔嚓作響,脆如薯片,油脂的香味,包裹著絲絲縷縷的荔枝木香,在口腔中繁弦急管般奏響,那種愉悅與滿足,又遠非薯片可以比擬。鵝的皮下脂肪,早已在高溫中熔化,深情款款地滲入鵝肉之中,使鵝肉甘香四溢,汁水充盈,就連鵝骨,也充滿深邃的幽香。
食材就像一個人的人品,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六,買辦之功居四!冰Z好,燒鵝才可能好,燒臘店一般會選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肉質緊密,富有彈性。燒鵝淮鹽和脆皮糖漿的調配也不可隨心所欲,淮鹽是在食鹽中加入五香粉炒制,脆皮糖漿中,麥芽糖和浙大紅醋不可或缺。給鵝淋浴之后,還需要吹氣,這個環(huán)節(jié),很考功力,如果吹得好,皮肉分離,燒鵝形體飽滿,像人逢喜事一樣精神抖擻,紅光滿面,如果吹得不好,則灰頭土臉,活像一個“癟三”。
燒鵝乃濃香之物,燒制的柴火也是至關重要的。數百年來,嶺南人一直在苦苦尋覓燒制的良材,從普通的木柴到竹柴,再到蔗渣,皆差強人意,直到在不經意間發(fā)現了荔枝木。在我看來,荔枝木與燒鵝是一段天作之合,它們的相遇,稱得上是粵菜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美好時刻,荔枝木結實、干燥、耐燃,所含有的樹膠較少,燃燒時非但不會產生異味,還會賦予鵝肉淡雅怡人的清香。一只燒鵝,需約用五斤荔枝木,柴越老,燒出來的香味就越濃,色澤也更加誘人,新荔枝木是不堪重用的,因為它有一股青澀味,至少需存放一年以上。燒制的過程,極富觀賞性,爐中的鵝“香汗淋漓”,在火力的作用下,顏色慢慢變深,爐底有一只盤子,收集緩緩滴落的鵝油,偶爾會有幾滴,調皮地跳入火中,發(fā)出輕微的滋滋聲,這美妙動人的天籟之音,聽得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