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如何確定“晚明”散曲的時間下限為切入點,在盡可能還原這七十年內(nèi)散曲曲壇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從散曲這一文體本身的發(fā)展、演變出發(fā),并結(jié)合“晚明”詞曲互化現(xiàn)象的具體表現(xiàn)及形成原因,從理論層面辨析“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的實際內(nèi)涵,借助“詞曲一體”觀重新定義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很長時間以來,學界對于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論整體還是個案,都明顯呈現(xiàn)出“重北輕南”的傾向——重視“未有昆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昆腔興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囿于梁、沈二家,價值不高。從當時的曲家地域分布情況來看,“晚明時期”南方散曲家人數(shù)確實遠多于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后期,北方散曲家的勢力雖逐步衰落,但畢竟也從未完全退出過曲壇;而就南北曲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來看,不算無宮調(diào)令、不明牌調(diào)令與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數(shù)量只略高于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數(shù)量方才大增,這便說明昆腔興起之后的晚明曲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依然承續(xù)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余響”。因此,這一時期并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作者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發(fā)展的歷程中來加以動態(tài)考察,認為整個晚明時期的散曲創(chuàng)作都是南北并存,明清以來通常認為的“文章必推梁氏為極軌,韻律必推沈氏為極軌”的現(xiàn)象,只存在于晚明中后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壇中,梁辰魚、沈璟的影響并不足以完全籠罩整個晚明曲壇。
序
2012年秋,王靜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并把自己研究的領域由明清詞學拓展到曲學。這本《晚明散曲研究》就是她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記得在她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參加答辯的諸位先生獎掖后進,給予她不少鼓勵與肯定,幾位外審專家也對論文評價甚高。參加工作以來,王靜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與工作之余的時間,對論文不斷地加以修改與完善,鍥而不舍,耕耘不輟,歷經(jīng)六個寒暑,現(xiàn)在,《晚明散曲研究》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自然由衷地為她感到高興。承她不棄,執(zhí)意讓我為這部書寫序。我自知才疏學淺,豈敢言序,只是不忍拂其美意,在此就把自己重新閱讀這部著作的點滴感想寫出來,一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記得當初王靜提出將“晚明散曲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時,我就提出過自己的擔心,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熟題”:姑且不說吳梅、盧前、任訥、馮沅君、鄭振鐸、梁乙真、羅錦堂等先生對散曲學的開拓與建構(gòu),僅就 20世紀 90年代以來的散曲研究而言,李昌集、羊春秋、梁揚、楊東甫、王星琦、趙義山、艾立中等一批學者在這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稽式可參,但有所出新則大不易。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思考,王靜還是覺得這個選題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不少問題如果進一步探究下去,還可以獲得新的認知,得出新的結(jié)論。我自知王靜所言并非泛泛之談,她當時對晚明“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念的辨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也增強了我對她完成博士論文寫作的信心。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雖也遇到一些“瓶頸”需要突破,但王靜不斷地調(diào)整心態(tài)與研究思路,攻堅克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論文的寫作。
再次通讀這部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的著作,我有兩點讀后感可以提出來供讀者諸君參考:
一是鮮明的問題意識。正如王靜所言:“很長時間以來,學界對于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論整體還是個案,都明顯呈現(xiàn)出‘重北輕南’的傾向——重視‘未有昆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昆腔興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囿于梁、沈二家,價值不高。”這幾乎是 20世紀以來許多研究者對明代散曲的普遍評價,頗有影響。王靜卻不囿于成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她通過對晚明散曲作家的時空分布、身份構(gòu)成,特別是對這一時期散曲創(chuàng)作數(shù)量的統(tǒng)計、題材類型的梳理和風格特點的總結(jié),指出:“從當時的曲家地域分布情況來看,‘晚明時期’南方散曲家人數(shù)確實遠多于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后期,北方散曲家的勢力雖逐步衰落,但畢竟也從未完全退出過曲壇;而就南北曲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來看,不算無宮調(diào)令、不明牌調(diào)令與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數(shù)量只略高于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數(shù)量方才大增,是北散曲數(shù)量的 2倍,晚明后期又增至 4.7倍,這便說明昆腔興起之后的晚明曲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依然承續(xù)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余響’。因此,這一時期并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边@樣的結(jié)論建立在大量的文獻爬梳與量化分析之上,應該說是可以成立的。王靜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發(fā)展的歷程中來加以動態(tài)考察,認為整個晚明時期的散曲創(chuàng)作都是南北并存,明清以來通常認為“文章必推梁氏為極軌,韻律必推沈氏為極軌”的現(xiàn)象,只存在于晚明中、后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壇中,梁辰魚、沈璟的影響并不足以完全籠罩整個晚明曲壇。同樣,學界通常認為“晚明散曲”的題材內(nèi)容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等觀點也并不準確。正是伴隨著諸多的“問題意識”,王靜在梳理、闡釋晚明散曲內(nèi)涵與特色的過程中,發(fā)表了不少頗具新意、頗中肯綮的看法。
二是別具特點的研究方法。我認為,并不是運用某種研究方法或者選擇某種研究角度,就一定會得到別具只眼的發(fā)現(xiàn),只有研究方法、角度與研究對象、宗旨相契合,才能合適且有效地為研究問題的闡釋提供助力。本書許多不乏新意的觀點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對晚明散曲與散曲家的各類數(shù)量統(tǒng)計與分析之上的。從客觀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是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點。長期以來,學界一般認為“以代言的方式詠寫閨情的曲作適合南曲婉艷、纏綿的風味”,因而閨閣怨思和青樓艷情等成為晚明曲家最熱衷于書寫的題材,對其評價不高。王靜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歷來被認為是晚明散曲主流題材的閨情艷情類作品,在數(shù)量上雖然最多,但其實際所占晚明散曲總量的比例并不算高,與閑適歸隱類題材作品數(shù)量所占比例大致相當,差異不大,可見學界對晚明散曲的認知存在一些偏差。她進一步指出,晚明散曲的題材類型和風格是多樣化的,除了傳統(tǒng)的閨情艷情、閑適歸隱、詠物寫景、感時嘆世四大類之外,還出現(xiàn)了許多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題材,如交游、應酬、說理等。散曲家的創(chuàng)作宗旨也各有不同,各有追求,除了用以娛樂和抒懷,有的是記述時事,有的是宣講教義,有的是勸誡他人,等等,絕非是閨情、艷情類題材所能涵括的。這類結(jié)論是建立在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之上的,因而也是可信的。
這部著作體現(xiàn)出王靜對晚明散曲所作的頗具特色、頗多新意的探索,所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前賢時彥的基礎上有所發(fā)明,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費了不少心血,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這部著作也并非無懈可擊,當初參加答辯的專家們指出了一些問題,如:論文對散曲家籍貫、身份、題材等所作的數(shù)量統(tǒng)計,確實可以說明不少問題,但也要考慮到作家的流動性和身份地位的升降變化;就具體作家來講,其創(chuàng)作題材、內(nèi)容及類型通常是變動不居,一直處在變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晚明散曲”與“明末散曲”諸概念還需要進一步厘清等。王靜虛心聽取了答辯專家的意見,并在這次修訂成書的過程中作了認真地修改。本書梓行之后,仍可能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處,還請讀者諸君不吝珠玉,多多賜教。
王靜求學期間,我和她多朝夕相處、彼此切磋的機會,誼兼師友。在她著作即將出版之際,聊贅數(shù)語于上,以為祝賀,并期待她在今后的學術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程華平 2023年 9月 22日
王靜,文學博士,現(xiàn)供職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當代修辭學》責任編輯。 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世文學與文獻研究、編輯出版學,已在《詞學》《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現(xiàn)代中文學刊》《編輯學刊》等核心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參與“雜劇古今演變史及歷代雜劇文獻匯釋”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江南女性別集》(第三、四編)、《現(xiàn)代古體文學大系·詞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項目。
序 /1
緒 論 /1
第一章 晚明散曲曲壇概況 / 24
第一節(jié) 晚明散曲家的時空分布與身份構(gòu)成 / 24
第二節(jié) 晚明散曲的主要文本流傳形式 / 34
第三節(jié) 晚明散曲的題材類型和整體風貌 / 44
第二章 晚明前期散曲創(chuàng)作研究 / 51
第一節(jié) 晚明前期散曲曲壇概況 / 51
第二節(jié) 南北并盛,豪麗相參:明中葉至晚明散曲的過渡 / 59
第三節(jié) 馮氏之后,更有來者:晚明前期北派曲家的創(chuàng)作 / 69
第四節(jié) 尖歌倩意,雅俗同賞:晚明前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79
第三章 晚明中期散曲創(chuàng)作研究 / 87
第一節(jié) 晚明中期散曲曲壇概況 / 87
第二節(jié) 濟濟多士,出入梁沈:晚明中期南派曲家的創(chuàng)作 / 95
第三節(jié) 家國大義,用世之心:晚明中期北派曲家的創(chuàng)作 / 106
第四節(jié) 警世明言,小曲大道:晚明中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114
第四章 晚明后期散曲創(chuàng)作研究 / 120
第一節(jié) 晚明后期散曲曲壇概況 / 120
第二節(jié) 格律本色,各承衣缽:晚明后期吳江后學的創(chuàng)作 / 127
第三節(jié) 新聲逸韻,別有所托:晚明后期吳越自由曲家的創(chuàng)作 / 135
第四節(jié) 隱歌高唱,出世之想:晚明后期北派曲家的創(chuàng)作 / 150
第五章 晚明散曲理論研究 / 158
第一節(jié) 散曲本體論 / 158
第二節(jié) 散曲風格論 / 170
第三節(jié) 散曲創(chuàng)作論 / 179
第六章晚明散曲選本研究 / 196
第一節(jié) 從《南北宮詞紀》看晚明“婉麗”曲觀的建立 / 196
第二節(jié) 從《吳騷》系列看晚明至明末“騷雅”曲觀內(nèi)涵的演變 / 205
第三節(jié) 從《太霞新奏》看明末曲壇對晚明“本色”曲觀的接受 / 214
第七章晚明散曲與詞之間的交互影響 / 225
第一節(jié) 晚明時期“曲的詞化”與“詞的曲化”現(xiàn)象 / 225
第二節(jié) “詞曲一體”觀與晚明詞曲互化現(xiàn)象的形成 / 234
第三節(jié) 晚明詞曲“正變異流”與“同源”觀的悖論 / 240
結(jié) 語 / 252
參考文獻 / 259
附錄一 晚明散曲家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表 / 276
附錄二 晚明重要散曲文獻敘錄 / 319
附錄三 《全明散曲》補遺 / 340
后 記 /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