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通過考究孟浩然作為一個詩人和隱者的人生境遇和精神世界,來探究唐朝的“煙火氣”和唐朝人的微觀日常生活。作者通過考究孟浩然紛雜的朋友圈、他的家鄉(xiāng)襄陽、生平游歷足跡等方面,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孟浩然。
1:作者是魯迅文學獎評委、著名詩人霍俊明,講別人沒講過,沒講透的詩人孟浩然!
《顯微鏡下的孟浩然》的作者是當代詩人霍俊明,他是中國作協(xié)《詩刊》副主編,對唐詩的研究頗深。作者站在當代詩人的視角,把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唐代詩人孟浩然講透。透過顯微鏡看孟浩然的一生,細致、真實、全面!
2:考證充足有力,史料權威,還原一個鮮為人知的孟浩然。
作者查閱大量史料,考證充足有力,通過“以詩證事”“以詩證史”的方式,來還原孟浩然的人生軌跡,揭秘他的人生密碼:他的朋友圈、旅行足跡、死因……甚至發(fā)現(xiàn)他鮮為人知的多重身份,他不僅是詩人,是隱士,還是劍術高手、超級食客、資深驢友。
3:講孟浩然,也講唐朝人的生活。
本書把孟浩然置于唐代社會大環(huán)境下,在講孟浩然的同時,探究唐朝的“煙火氣”和唐朝人的微觀日常生活。如唐朝人是如何生活、勞作、出行、宴飲以及交游的;唐朝的官場、風物、建筑、飲食、舞樂、繪畫;唐朝的市井文化、世俗社會以及鄉(xiāng)村生活……這也是一本唐朝人的生活指南。
開篇
顯微鏡下的大唐、煙火氣與孟浩然在大唐近三百年間的兩千兩百多位流傳后世的詩人中,孟浩然早已經被經典化了。在大街上隨機問一個人是否知道孟浩然,他(她)只要讀過小學或中學就應該能夠說出孟浩然廣為流傳的兩首詩來,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以及“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如果再繼續(xù)追問,他(她)可能還會想起李白給孟浩然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以上關于孟浩然的印象,對于普通讀者和大眾而言也就足夠了。但如果深究起來的話,實際上孟浩然是一直被嚴重誤讀的刻板化、扁平化、類型化的詩人,甚至較之熟知的同時代的李白和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人們對孟浩然的一生幾乎一無所知。一千兩百多年來,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想到孟浩然隱居的襄陽鹿門山,想當然地把他歸結為一個純然的隱士和山水田園派的隱逸詩人。
的確,孟浩然給后世留下的除了“隱士”和“山水田園詩人”之外似乎就沒有別的什么了。
究其原因,這與孟浩然一生只是兩次短暫做過荊州長史的幕僚而沒有出仕做官的“布衣”經歷有關,因為在科舉時代,一個沒有功名和社會地位可言的“處士”“隱士”往往在死后是不會被時人重視的,這也是孟浩然的墓地很快就遭到了破壞而墓碑也不知所終的原因。正是因為墓碑不存,孟浩然的生卒年月、家世、經歷以及他的妻子和后代的信息幾乎是空白——這也涉及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是不是孟浩然的孫子這個問題,盡管這不妨害好事者杜撰出孟浩然與當?shù)匾幻杓隧n襄客的一樁情事。
另外,孟浩然對待自己詩歌的態(tài)度非常隨意,往往是寫完就丟掉了而不會特意留存,以至于他大量的詩歌基本都散佚了,只留下兩百多首詩——其中有的還被認為是托名之作。盡管孟浩然去世后不久,他的同鄉(xiāng)王士源就四處搜集孟浩然的詩并編定《孟浩然集》三卷,盡管李白、王維、王昌齡、張九齡都是孟浩然的摯友并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他的詩名,盡管杜甫、白居易、皮日休、張祜、司空圖以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沈德潛等對孟
浩然及其詩評價極高——比如沈德潛所評價的“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但是一直有諸多關于孟浩然的疑問至今仍未解開……
那么,追問就來了!孟浩然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他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有什么樣的性格、遭際和命運?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他有沒有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面或多個側面?
所以,此次為孟浩然作傳,我的出發(fā)點和寫作方法是開放而又謹慎的。
一部好的傳記既應該是專業(yè)的、全面的、深刻的、還原的、客觀的,又應該具有親切的體溫和可觸摸的生命感,更重要的還要具有文字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也就是說,為孟浩然作傳,我不想讓其成為小說家式的天馬行空的狂想和無視或無暇顧及基本史實的空中高樓。與此同時,對于電視、網絡以及社交媒體上各種低幼的、庸俗的、抖機靈的知識販賣以及迎合低端審美趣味的過期心靈雞湯式的解讀唐代以及唐詩的做法我更不以為然。
我只想盡可能地還原出一個更為全面、真實、復雜、多側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孟浩然形象。然而,這一還原過程和寫作過程卻是如此地艱難!
顯然,“以詩證史”的傳統(tǒng)做法對于研究孟浩然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以往,人們只能更多地借助孟浩然的兩百多首詩歌來求證他的性格、命運、交往以及出游,即“以詩證事”“以詩證史”。但是,幾乎除了杜甫之外,唐人以及古人寫詩對具體的時間、地點、事件以及背景的交代不僅是模糊的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躍性的,這
就遺留了諸多難解的謎團。比如,李白和孟浩然第一次相遇的時間,等等,都有諸多爭議。正是因為整體性的缺失以及缺乏足夠證據(jù)的支撐,人們對孟浩然小至一首詩的寫作時間大到一個時期的人生經歷都會有諸多存在爭議甚至互相矛盾的說法。
要想全面而準確地還原孟浩然的形象,我們還必須把他置身于整個唐代尤其是開元時期的社會制度、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氣候(節(jié)氣、時令)、習俗、農業(yè)、風物、文化、藝術、生活的大框架中來綜合考量。
也就是說,這不止關乎孟浩然的性格、詩歌、精神世界以及他一生的遭際,還與整個盛唐尤其是開元時期的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密切關聯(lián),也就是要進一步探究孟浩然背后的大唐歷史和文化。我們既要關心孟浩然作為一個詩人和隱者的精神境遇,也要關注一個大時代的“煙火氣”和可感可觸可信可敬的微觀日常生活。我更感興趣的正是要著重復現(xiàn)和還原孟浩然以及同時代的唐人是如何生活、勞作、寫作、科考、出行、貶謫、宴飲以及交游的,探究他們的衣冠、服飾、妝容以及生活處境、起居環(huán)境、交通條件、代步工具是什么樣子的,還原大唐的交通、財政、官場、風物、建筑、飲食、舞樂、繪畫尤其是科舉文化、酒文化、隱士文化、佛道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的面貌,考察唐代不同的社會階層以及以長安、洛陽、襄陽、荊州、浙東的城市為代表的市井文化、世俗社會與鄉(xiāng)村生活、農事場景等。為此,幾年來我通讀了幾乎所有關于孟浩然的詩文材料、研究著作以及幾百篇的論文。在跨語際譯介文化的傳播背景下,我還閱讀了包括著名的漢學家和海外詩人、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史研究專家埃茲拉·龐德、約瑟夫·布羅茨基、奧克塔維奧·帕斯、圣—瓊·佩斯、維克多·謝閣蘭、加里·斯奈德、詹姆斯·賴特、波頓·沃森、特奧菲爾·戈蒂耶、肯尼斯·雷克斯羅斯(王紅公)、宇文所安、薛愛華、伊沛霞、田曉菲、杜德橋、倪健、杜希德、高友工、賴瑞和、梅祖麟、勒·克萊齊奧、艾略特·溫伯格、比爾·波特、愛德華·謝弗、麥大維、平野顯照、石見清裕、丸橋充拓等人關于孟浩然、唐詩文化以及唐代專題研究史的材料。
除了《禮記》《漢書》《后漢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唐會要》《唐六典》等案頭書,我還通過《初學記》《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明皇雜錄》《劉賓客嘉話錄》《封氏聞見錄》《北夢瑣言》《朝野僉載》《唐詩歸》《冊府元龜》《云溪友議》《云仙雜記》《唐詩紀事》《唐摭言》《本事詩》《唐語林》《唐音癸簽》《唐才子傳》《太平廣記》《世說新語》《酉陽雜俎》《云麓漫鈔》《述異記》《集
異記》《獨異志》《夜航船》以及《詩品》《東坡志林》《滄浪詩話》《蠖齋詩話》《苕溪漁隱叢話》《石洲詩話》《唐人軼事匯編》《唐詩百話》《唐詩雜論》《唐代詩人叢考》《唐詩的讀法》《唐代交通圖考》《唐代墓志匯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唐代財政》《唐代財經問題與國家治理研究》《唐代政治經濟史綜論》《唐代經濟史》《世界視野下的唐代科技文明》《中國服飾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代仕女畫研究》《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唐代科舉與文學》《唐代文學與佛教》《隋唐佛教史稿》《生態(tài)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唐代舞蹈》《唐代樂舞》《唐代城市樂人研究》《唐代婦女生活》《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金縷瑞衣: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絲綢考古及科技研究報告》等來了解唐代的宗室、年號、司法、政治、軍事、科技、經濟、城市、交通、宗教、藝術、服飾、生活、墓葬(壁畫)以及詩學、詩壇的掌故等。
從唐代開始,憑吊和贊頌孟浩然的詩文漸多,所以我還得留意與孟浩然同時代的詩人、中晚唐詩人以及宋明時期的詩人是如何認識和評價孟浩然及其詩的。因為同時代的王維以及后世宋、明時期的畫家為孟浩然畫過像,
所以為了還原孟浩然的具體形象我就得了解一下唐代以來文人畫的傳統(tǒng),要搜集不同時期關于孟浩然畫像的資料——比如《宣和畫譜》《韻語陽秋》《歷代名畫記》,據(jù)此考察孟浩然瘦削的形象以及冒雪騎驢的落魄文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孟浩然是隱士,是“地方詩人”,但是他平生又非常注重交結朋友。他的朋友圈極其龐雜,少說也有兩三百位形形色色的朋友,因此他的詩更多地帶有應酬和交際的成分。孟浩然的朋友既有不同層級的官員和名士,又有諸多的僧人、道士和隱士,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朋友。為了研究孟浩然,我得關注他各種層面的交往,比如,是生死之交、知音之交,還是點頭的泛泛之交、勢利之交。此外,我還將這幾百人的資料都重新查找了一遍,在此過程中弄清了唐代文官的構成體系,甚至我還搜集了他們大量的正史信息以及墓志等重要生平材料。這對于進一步梳理和印證孟浩然的交游、行跡以及性格、人品都非常有幫助。
孟浩然是襄陽人,他的很多詩歌都與故鄉(xiāng)風物以及荊州有關,所以對于襄陽城的歷史、文化、名勝、山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唐代普通農家的生活我一定要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為此,我又通讀了大量的不同朝代所修撰的襄陽地方志,比如《襄陽府志》《襄陽縣志》《同治襄陽縣志》《鐘祥縣志》,還包括《襄陽耆舊記》《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偉大詩人杜甫與襄陽的淵源極深,這里是他的故鄉(xiāng),甚至他的衣冠冢就在這里。
古代詩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旅行家,孟浩然更是超級背包客,常年在外游歷。所以在襄陽以及荊州之外,我還要考察孟浩然一生的行跡。除了《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勝》《太平寰宇記》《方輿勝覽》之外,我又找來唐代長安、洛陽以及襄陽、荊州的城市格局圖,找來隋唐大運河、浙東地圖以及唐代的交通地圖。我要考察當年的孟浩然從洛陽走水路到吳越的具體線路,考察他數(shù)次的吳越之旅,尤其是包括紹興和天臺山在內的浙東“唐詩之路”的線路圖,考察他從長安入蜀乃至到明月峽的行跡,考察他從襄陽去長安所要經過的路線和諸多驛站等。這是極其耗費精力的艱難的閱讀過程,因為具體的地名乃至道路在不同年代都可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通過考證和還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孟浩然并非一個純粹的隱士,而是具有矛盾重重的性格,所以我還要關注他為什么一直在儒家和道家、入世與出世、官與隱之間糾結不已,要關注他參加科舉的真正動因——比如是不是為了給父母盡孝道而求仕,要關注他廣泛交游、寄情山水、求仙問道的內在心理機制和深層的復雜動因。
孟浩然不只是一個山水田園詩人,他還是與李白一樣喜好劍術的高手。
孟浩然一生體弱多病。他在出行的途中數(shù)次病倒并且每次患病都比較嚴重,在人生的最后幾年一直臥病故園,而他的猝死也頗多戲劇性和宿命的成分,所以必然要還原一下孟浩然的病癥以及死因,比如他的死與背疽復發(fā)、飲酒和食魚鮮有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為此我又閱讀了《劉涓子鬼遺方》《齊民要術》《唐本草》《本草綱目》。
孟浩然幾乎不喝茶卻嗜酒如命,平生以“酒狂”山簡(253—312)作為自居的榜樣,是有唐一代名副其實的“酒徒”,甚至因貪杯而耽誤了大好前程。正是因為愛酒、嗜酒,孟浩然有數(shù)量頗為可觀的飲酒詩,所以我必然要談談唐代的酒文化以及詩人與酒的特殊關系。
孟浩然是一個超級食客,是名副其實的老饕。那么,為什么他與同時代的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甫以及宋代的蘇軾、梅堯臣都如此偏愛生魚片(魚膾)這道美食?他為什么極其喜好故鄉(xiāng)的美味槎頭鳊?為此,我們要對唐代的糧食生產、飲食結構和地方物產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唐代詩歌的傳播離不開科舉取士,離不開宴飲和聚會,離不開教坊、青樓、酒肆、茶館和驛站這些中介渠道,所以我得通過科舉文化(行卷之風)、歌舞文化、樂伎文化和大眾傳播文化來進一步考察孟浩然的詩歌文化背景及其所生活的市井文化、田園文化的構造。孟浩然有著深厚的儒家背景,按照孟氏族譜,孟浩然為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孫。儒家傳統(tǒng)對孟浩然的人品和言行影響很大,所以很多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也能成為他的好友,比如李白和王維都是孟浩然的摯友,但是李白和王維的一生卻沒有任何交往的跡象。值得注意的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孟浩然就格外喜好佛道文化,儒、釋、道這三種文化對他的影響復雜地體現(xiàn)在他的人格、寫作、交游以及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中。除了在故鄉(xiāng)鹿門山隱居之外,其一生遍訪名山形勝以及大大小小的道觀和寺廟,他有數(shù)量龐大的僧人、道士以及隱士朋友,所以我們要對隱士文化以及唐代禪宗和道教的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了解,要對襄陽地區(qū)以及長安、洛陽、浙東地區(qū)的名僧、道士和寺廟、道觀的具體情況有所把握,所以我又閱讀了《高僧傳》《五燈會元》《洛陽伽藍記》等。
為孟浩然作傳,也就是為唐詩立傳,為唐人立傳,為唐代立傳。更準確一點講,這也是為“當代”立傳,因為我們熟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總是避免不了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有一年的十月中旬,秋風漸起的時候,我獨自一人站在溫州的江心嶼和楠溪江畔,望著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我竟然在一瞬間不知今夕何夕。千年萬載奔流不息的江水和嶄新的拔地而起的高樓同
時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而我們不可能把這些時代之物從風景當中直接抹去或視而不見。
這就是時代和生活的現(xiàn)場。
在迅速轉換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境遇中,詩人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如果你看不清自己所踩著的這片土地,不呼吸摻雜著煙火氣和異味的空氣,不說當下體會最多、感受最深的話,你有什么資格去做一位詩人,你有什么理由和權利去憑空抒寫歷史,又何以借助孟浩然來感物寄興、游目騁懷、思接千載、發(fā)思古之幽情?
總之,這一次我把孟浩然置放于歷史大背景和有煙火氣的生活的顯微鏡之下。我也相信,一個真切、豐滿而又復雜、分裂的孟浩然形象以及他所處的盛唐時代的紛繁氣象已經來到了讀者朋友們的面前,正所
謂“驚濤來似雪”,“滄江急夜流”,千古詩人俠隱夢……
霍俊明,河北豐潤人。詩人、批評家、研究員,魯迅文學獎評委,現(xiàn)任中國作協(xié)《詩刊》社副主編,著有“當代詩人傳論三部曲”——《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雷平陽詞典》《于堅論》,譯注《笠翁對韻》,評注《唐詩三百首》,此外有詩學專著、詩集、散文集、批評隨筆集等三十余部。曾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歐陽山文學獎、揚子江詩學獎、袁可嘉詩歌獎·詩學獎等獎項。
開 篇
顯微鏡下的大唐、煙火氣與孟浩然
卷一· 病發(fā)與猝亡
第一章 背疽與折耳根
第二章 王昌齡的來訪與孟浩然的暴亡
卷二· 輿地與風物
第三章 冠絕荊楚:南船北馬襄陽城
第四章 節(jié)氣與時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
卷三· 往來與古今
第五章 “田園在漢陰”:澗南園今安在
第六章 峴山:羊公墮淚碑與獨孤冊遺愛頌碑
卷四· 結交與世風
第七章 “平生重交結”:達人孟浩然的朋友圈
第八章 如此厚遇:兩位張丞相與四任荊州長史
卷五· 科舉與失意
第九章 “麻衣如雪”:長安的春天有多冷
第十章 “終于布衣”與“賦詩忤上”
卷六· 隱者肖像與瘦削白衣人
第十一章 隱士文化:“欲渡無舟楫”與“隱居不可見”
第十二章 瘦削的白衣人與踏雪尋梅驢子背
卷七· 飲食與農事
第十三章 老饕之好:五色瓜、槎頭鳊與魚膾飛雪
第十四章 微觀的唐代農家生活:雞黍、土酒與農桑
卷八· 聲色與酒徒
第十五章 另一個孟浩然:宴飲、歌妓與閨情
第十六章 “嗜酒見天真”:冰涼的火,亮星般的火舌
卷九· 行跡與江湖
第十七章 超級背包客:從洛陽到浙東“唐詩之路”
第十八章 山水烏托邦:“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第十九章 隱士文化:“驚濤來似雪”與“滄江急夜流”
卷十· 身歿與永懷
第二十章 “恰到書生冢便低”:孟浩然的墓碑去了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