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詩說話》是作者近年來在新詩研究領(lǐng)域一些文章的集成,內(nèi)容包括對當前重要的詩學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與剖析、對幾位重要詩人作品的分析,以及對若干詩歌現(xiàn)象的回顧等。作為著名的當代文學史家,作者在新詩研究方面亦秉承其冷靜客觀的姿態(tài),對當代新詩有一番別有深意與意味的觀照。
在文學的諸樣式中,詩歌環(huán)境在當前是最為困難的。對詩說話的人,對自己的立場、觀念要有必需的審視和反省,也要返身看看自己借以品評、判斷的依據(jù)。
這個集子收入我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最近談論當代新詩的文字。除最后有關(guān)朦朧詩和第三代詩的幾篇之外,其他的均按照寫作(發(fā)表)時間先后排列。本來是打算用“門外談詩”的題目的,不過,它已經(jīng)被邵荃麟先生1958年的那篇著名文章用過了。現(xiàn)在這個書名,來自我1998年的一篇短文《如何對詩說話》。當時寫這篇文章,是有感于詩歌圈內(nèi)、圈外有些人在談論新詩(尤其是當代新詩)時的那種輕慢、草率的態(tài)度。其實,“如何對詩說話”,更主要應該是說我自己。所以,這里便用“學習”替換了“如何”這個詞。
“對詩說話”在我這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深感“說詩”(這里當然指新詩)也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視野、文化知識方面的條件之外,智慧、靈性、想象力、語言感覺等方面,比起談論其他文類似乎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我看來,如果沒有一定的詩歌寫作實踐,詩歌批評有時候總是隔靴搔癢?墒,我恰恰是一個曾經(jīng)想寫詩,卻始終沒有寫出一首像樣的詩的人。因此,這些年雖然以當代詩歌作為自己教學、研究的對象之一,在它面前卻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這樣的情境下,詩在我這里便保持了它永遠的神秘感,我也保持著對于新詩,對于新詩詩人的敬畏。
洪子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新詩史》、《作家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文學概說》等。
漢園新詩批評文叢·緣起
序
同意的和不同意的
舊文一篇:“對本書的幾點說明”
閱讀一組短詩
“重寫詩歌史”?
幾則有關(guān)顧城事件的札記
序《90年代中國詩歌》
如何對詩說話
我和“北大詩人”們
《新詩三百首》中的詩歌史問題
談90年代的詩
序《在北大課堂讀詩》
當代詩的發(fā)表問題
一首詩可以從什么地方讀起
——談北島的詩
談《現(xiàn)代漢詩的百年演變》
漫談上海的“先鋒詩歌
詩歌現(xiàn)狀答問
葉維廉的《中國詩學》(增訂版)
詩歌記憶和詩歌現(xiàn)狀
——在北大通選課“當代詩歌與當代文化”上
序<透過詩歌寫作的潛望鏡》
幾種現(xiàn)代詩解讀本
《回顧一次寫作》前言
關(guān)于《新詩發(fā)展概況》答問
——《概況》寫作的前前后后
殊途異向的兩岸詩歌
——《中國新詩總系·60年代卷》導言
《中國新詩總系·60年代卷》后記
詩評家林亨泰印象
朦朧詩和朦朧詩運動
朦朧詩紀事
關(guān)于第三代詩
第三代詩紀事
剛過去的90年代初的這幾年,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充分描述的時代,即使僅僅在文學,在詩歌的范圍內(nèi)。這幾年,也許失去了80年代的那種確信和穩(wěn)定,但也不是那種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來的平淡(平庸);各種思緒、沖突在這個期間得到真誠的暴露。91到93年在東京,由于訊息的欠缺,對國內(nèi)詩壇,特別是“民間詩壇”的情況我了解甚少。94年以后,才陸續(xù)補讀一些作品,多少了解到這些年一些詩人在孤寂中所做的堅忍工作,也讀到像西川、王家新、歐陽江河、王寅、柏樺、于堅、張曙光、臧棣等寫于90年代初的作品。由此更深切意識到,近來經(jīng)常發(fā)出的對90年代詩歌的責難,對許多詩人來說實在很不公平。即使如顧城這樣的事件,從一個方面說是讓詩歌蒙受羞辱,但從另外的角度想,也可以窺見詩歌在間接反射時代問題上呈現(xiàn)的那種前沿的尖銳性?好像有的評論家是從這個方面去分析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帕斯捷爾納克的《人與事》,這本書的中譯本已經(jīng)出版好幾年了,我卻才見到。①在這個集子里,《人與事》是作家66歲時寫的第二篇自傳性質(zhì)的文字,另一篇是寫于1930年的《安全保護證》。這里有一段寫到20世紀俄國詩人的自殺。在詩人之死成為我們詩壇主要話題的年代,很自然引起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