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確切地說是從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從宏觀與微觀視角,深入探究漢韓在身體部位“臉、心、頭、眼”慣用語的本質特征和語義建構上的相似性與關聯(lián)性,從認知、文化與對比視角揭示出不同于傳統(tǒng)客觀主義語言觀對慣用語的解釋,進而對慣用語語義生成機制分析出客觀的理論依據(jù)。
日常用語中存在著大量
的慣用語,這些慣用語的產(chǎn)
生離不開人們長期的生活經(jīng)
驗和身體經(jīng)驗。身體是人類
認知活動的基礎和出發(fā)點之
一,具有極強的構詞與派生
能力,是構成語言基本詞匯
和常用詞匯的重要來源,使
用范圍與使用頻率都相當寬
泛。因此,很多語言里都有
大量與身體部位有關的慣用
語。
人類借由身體把抽象概
念以具體方式表達出來,而
此語義擴展過程就是由隱喻
來完成的。隱喻所具有的思
維上的認知特點和文化獨特
性,使其理解過程必然需要
透過語言表象進行思維分析
和文化闡釋,漢語與韓語中
都有大量以身體部位來隱喻
各種現(xiàn)象的慣用語,其中“
臉、心、頭、眼”相對于其
他部位,在數(shù)量上占有重要
的比重,在使用上體現(xiàn)出一
定的對應關系,在語義上蘊
涵著一定的交叉關系。但是
,由于中韓兩國在文化、思
想、宗教等方面存在著一定
的差異,因而慣用語也會在
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對比
漢韓慣用語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
異,能有效避免語言交流中
的諸多溝通障礙,了解并掌
握兩國思維模式的異同之處
,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韓兩國學者對慣用語
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比較全
面的研究成果。綜觀慣用語
的研究歷程,兩國學者曾從
句法功能、結構特征、修辭
特征等角度研究慣用語,取
得了諸多喜人的成果,但是
對于慣用語語義的形成和理
解缺乏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fā)展,
為慣用語研究提供了一個新
的理論基礎,使我們可以從
認知的角度,特別是在對比
視角上,進一步對慣用語的
語義進行廣度與深度、宏觀
與微觀、多角度與多層次的
研究。
本書主要從認知語言學
,確切地說是從認知語言學
中的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從
宏觀與微觀視角,深入探究
漢韓在身體部位“臉、心、
頭、眼”慣用語的本質特征
和語義建構上的相似性與關
聯(lián)性,從認知、文化與對比
視角揭示出不同于傳統(tǒng)客觀
主義語言觀對慣用語的解釋
,進而對慣用語語義生成機
制分析出客觀的理論依據(jù)。
本書的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身體部位在慣用
語語義的構建過程中發(fā)揮著
重要作用。身體部位及其相
關經(jīng)驗作為認知的出發(fā)點和
工具,在各種基本概念的形
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人類往往把對身體部位、動
作和形貌特征等的經(jīng)驗通過
隱喻、轉喻等認知方式投射
到對世間萬物的認識上。在
身體部位慣用語系統(tǒng)中,根
據(jù)身體部位生理特征或功能
特征的不同,身體部位詞語
以不同的方式發(fā)生語義上的
擴展,直接或間接地為慣用
語語義的構建做出貢獻。
第二,從傳統(tǒng)語言學的
觀點看,隱喻和轉喻只是一
種修辭手段。然而,從認知
語言學角度理解,隱喻和轉
喻并非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
,而是人類獨特的思維方式
。慣用語的語義結構也不是
任意的,而是人們概念化的
結果。按照喬治·萊考夫和
約翰遜的基本觀點,人類思
維與概念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
認知是通過思維經(jīng)驗和各種
感覺器官獲得知識與理解的
心理行為或過程,而思維與
概念化過程的實現(xiàn),主要是
經(jīng)過隱喻和轉喻來完成的。
隱喻和轉喻是人類兩種較為
基本的認知方式,通常狀況
下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
第三,隱喻表現(xiàn)產(chǎn)生的
基礎條件是相似性。也就是
說相似性是隱喻區(qū)別于其他
相關語言用法的重要條件。
隱喻的相似性依賴于主觀和
客觀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與身體部位有關的慣用語
中,相似性的映射方向是“
從具體域到抽象域”的形式
。因為人類**認識自身周
圍環(huán)境中具體的、有形的、
熟悉的事物,之后,當人們
的認知進入更高階段時,人
們就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概念去
認知離自身較遠的尤其是那
些抽象的、無形的、不熟悉
或難以描述的事物。
本書從認知語義學的角
度對漢韓慣用語有關身體部
位“臉、心、頭、眼”的語義
進行了分析,窺視了語義鏈
上的相互關聯(lián)和隱喻化形成
中的異同關系,揭示了漢韓
慣用語的共性基礎不在于語
言形式,而在于人的認知心
理,通過對比研究,可以厘
清漢韓慣用語的多義聚合與
隱喻化形成理據(jù)。同時,文
化取向的不同證實了詞義的
民族性與概念的全民性,隱
喻認知取向與文化因素相互
交織、互為補充,建構了同
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慣用語
模式,對深入挖掘漢韓慣用
語語義生成的同質性與異質
性原因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姚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三節(jié) 研究綜述
第二章 慣用語的界定及其特征
第一節(jié) 漢韓慣用語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漢韓慣用語的結構特征
第三節(jié) 漢韓慣用語的語義特征
第四節(jié) 漢韓慣用語的表意功能
第三章 慣用語的理解和認知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jié) 慣用語的理解
第二節(jié) 慣用語認知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漢韓“臉”慣用語的認知對比
第一節(jié) “臉”慣用語的語義建構
第二節(jié) 漢韓“臉”慣用語認知取向的異同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漢韓“心”慣用語的認知對比
第一節(jié) “心”的隱喻認知結構
第二節(jié) “心”慣用語的語義建構
第三節(jié) 漢韓“心”慣用語認知取向的異同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六章 漢韓“頭”慣用語的認知對比
第一節(jié) “頭”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jié) “頭”慣用語的語義建構
第三節(jié) 漢韓“頭”慣用語認知取向的異同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七章 漢韓“眼”慣用語的認知對比
第一節(jié) “眼”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jié) “眼”慣用語的語義建構
第三節(jié) 漢韓“眼”慣用語認知取向的異同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