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研究》(第七輯)集中收錄了國內外一流學者有關“南京學”研究的最新成果22篇,板塊包括“南京學”縱橫談、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化遺產、古都歷史與景觀變遷、歷史名人與地域文化、文獻考釋與編譯等。本書的出版,對于推動以南京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弘揚,提升南京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以及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南京新實踐,提供了決策依據(jù)和智力支持,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南京學研究》(第
七輯)共收錄各類文章22
篇,涉及歷史、考古、文
博、文學、文化、文獻等
多個領域。這些文章中,
既有社科名家的理論思考
,也有學術新秀的實證研
究;既有歷史事件的細致
鉤沉,也有現(xiàn)實問題的關
注聚焦;既有古典文獻的
爬梳考證,也有海外文獻
的翻譯整理。具體如下。
南京文化厚重多元,
向來是學界關注的熱點。
“‘南京學’縱橫談”收錄的4
篇文章,從長江文化、紅
色文化、文旅融合等角度
,反映了學界對“南京學”
理論及現(xiàn)實問題的最新思
考。曹勁松的《南京長江
文化符號的價值意蘊》,
指出南京應以長江文化為
統(tǒng)攝,使用好“長江文都”
的符號,進一步深化和拓
展城市形象傳播,成為長
江流域的璀璨明珠。鄧攀
的《東亞漢詩視域下長江
與南京城市意象的關聯(lián)—
—以<金陵漢詩>為例》
,借助凱文·林奇的城市
意象理論,認為東亞國家
的金陵漢詩進一步強化了
南京城市深厚的長江文化
印記,使南京作為長江之
都的海外形象更為突出。
付啟元、何淼的《“用好
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
”南京實踐與路徑研究》
,在分析南京紅色資源突
出特征和利用現(xiàn)狀的基礎
上,系統(tǒng)闡述了進一步挖
掘整理與保護利用的具體
路徑。潘彬彬的《南京地
區(qū)博物館文旅研學產品開
發(fā)研究》,探析了南京地
區(qū)博物館文旅研學產品開
發(fā)的主要原則,并有針對
性地提出了提升策略。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文化是城市生長的靈魂和
生命力!啊暇┪幕
性符號’筆談”邀請徐吉軍
、劉士林、薛冰、程遂營
、盧海鳴5位個人經歷、
專業(yè)背景、研究方向不同
的學者,就這一話題分享
自己的見解,新見迭出,
篇篇精彩,值得一讀。
南京地域文明悠久燦
爛,豐富多彩。“考古發(fā)
現(xiàn)與文化遺產”收錄的3篇
文章,充分展現(xiàn)了千百年
來南京蔚為大觀的各類遺
存。顧金亮的《從此南京
以科學名世——中國科學
社及其以南京為中心的中
國近現(xiàn)代科學啟蒙運動》
,指出1916—1928年中
國科學社以南京為發(fā)展中
心,不僅使南京成為中國
近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發(fā)祥地
,而且以南京為大本營在
全國推進科學啟蒙,成就
卓著。陶思炎的《南京紙
馬——宗教、藝術、民俗
融合的文化遺產》,在釋
“紙馬”的基礎上,圍繞南
京紙馬的文化地位與藝術
圖像、文化功能與傳承應
用展開論述,并呼吁人們
繼續(xù)加強對這一文化遺產
的探究和認識。邵磊的《
南京棲霞寺舍利塔的“前
傳”——關于隋仁壽元年
創(chuàng)建的蔣州舍利塔》,介
紹了仁壽元年蔣州舍利塔
創(chuàng)建的背景以及護送舍利
至蔣州的經過,分析了舍
利“花落”南京棲霞寺的因
果,并通過文獻記載和考
古發(fā)現(xiàn)闡述了蔣州舍利塔
的初創(chuàng)形制。
歷史好比一幕幕劇,
城市就是舞臺,尤其是南
京這樣一座大舞臺,古往
今來,許多重要事件在這
里上演,對中國歷史產生
深遠影響!肮哦細v史與
景觀變遷”收錄的3篇文章
,探討了不同時代南京城
市的發(fā)展演變。張學鋒的
《倭國使臣所見南朝都城
——建康》,以接待外國
使節(jié)的“客館”位置為線索
,揭示建康都城的外交禮
儀功能,及其對隋唐長安
城可能產生的影響。任晶
的《權力運作與管理困境
:民國時期小黃洲災民請
愿事件研究》,通過解讀
當時的文獻檔案,完整再
現(xiàn)了小黃洲災民請愿經過
及其后續(xù),從權力分配與
管理權限的角度考察了民
國時期南京市政體系的日
常運作及其困境。經盛鴻
的《1937年南京四個月
的空防與吳貽芳的科學總
結》,控訴了侵華日軍對
南京城市的殘暴空襲,歌
頌了南京軍民的英勇不屈
,以及時任金陵女子文理
學院院長吳貽芳對空防知
識與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
。
自古至今,南京名人
輩出,各領風騷,為地域
文化的形成與積累貢獻良
多!皻v史名人與地域文
化”收錄的4篇文章,從不
同時代的不同文化入手,
闡述了南京城市源遠流長
的文脈。譚智的《宋代詩
詞中的賞心亭書寫》,通
過梳理宋代以來有關賞心
亭的詩詞,闡述了文本化
的賞心亭與賞心亭的文本
化的內在邏輯。盧開剛的
《醉石風流——明代雨花
石欣賞之特點》,論述了
明代雨花石欣賞的潮起潮
落,折射出明代的興衰變
遷以及人們審美的歷程。
金鈺的《新與舊的互滲—
—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
學南京的兩條脈絡》,在
廓清南京高校師生的傳統(tǒng)
雅集以及‘‘學衡一國風”流
變的基礎上,揭示出民國
時期文學南京的兩條脈絡
。金戈的《家譜、家傳及
城市文脈——金陵世家家
族文化初探》,指出金陵
世家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
巨變及家族文化傳承綿延
不絕的奧秘,并分析這些
家族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對
南京城市文脈的重要貢獻
。
得益于悠久的文脈,
留存至今的南京傳世名著
熠熠生輝,與此同時,海
外亦有不少種類繁多的南
京文獻得到挖掘!拔墨I
考釋與編譯”收錄的3篇文
章,為深化“南京學”研究
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李天
石的《試論<景定建康志
>的史學與方志學價值—
—兼評靜嘉堂影宋鈔本<
景定建康志>》,從不同
學科角度闡述了《景定建
康志》的優(yōu)點與價值,認
為
“南京學”縱橫談
南京長江文化符號的價值意蘊
東亞漢詩視域下長江與南京城市意象的關聯(lián)——以《金陵漢詩》為例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南京實踐與路徑研究
南京地區(qū)博物館文旅研學產品開發(fā)研究
“南京文化代表性符號”筆談
我眼中的南京文化代表性符號
清涼山與古代南京城市密碼
文學之都——最有代表性的南京文化符號
烏衣巷——南京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南京文化代表性符號之我見
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化遺產
從此南京以科學名世——中國科學社及其以南京為中心的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啟蒙運動
南京紙馬——宗教、藝術、民俗融合的文化遺產
南京棲霞寺舍利塔的“前傳”——關于隋仁壽元年創(chuàng)建的蔣州舍利塔
古都歷史與景觀變遷
倭國使臣所見南朝都城——建康
權力運作與管理困境:民國時期小黃洲災民請愿事件研究
1937年南京四個月的空防與吳貽芳的科學總結
歷史名人與地域文化
宋代詩詞中的賞心亭書寫
醉石風流——明代雨花石欣賞之特點
新與舊的互滲——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南京的兩條脈絡
家譜、家傳及城市文脈——金陵世家家族文化初探
文獻考釋與編譯
試論《景定建康志》的史學與方志學價值——兼評靜嘉堂影宋鈔本《景定建康志》
南京的興衰
南京法租界始末
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