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極為清晰而機智,有些讀者仍然覺得難以掌握復雜的概念。為了使讀者加深理解,《時間簡史(插圖版)》還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圖,包括衛(wèi)星圖像和照片。這些都應(yīng)歸功于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電腦三維和四維實體成像等技術(shù)進步之賜。詳細的插圖說明使讀者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zhì)以及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作為一本饗以讀者宇宙學的最新理解的經(jīng)典著作,《時間簡史(插圖版)》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里,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插圖本全面更新了原書的內(nèi)容,把許多觀測揭示的新知識,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納入該書,并配以大量(250幅)照片和電腦制作的三維和四維空間圖。霍金曾不無得意地引用評論者的話說道:“我關(guān)于物理的著作比麥當娜關(guān)于性的書還更暢銷!辈恢肋@個插圖版本會使原來已經(jīng)非常巨大的銷售數(shù)字“膨脹”多少。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一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fā)現(xiàn)了紅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zhì)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赡芤驗樗錾诘诙问澜绱髴(zhàn)的時代,所以小時候?qū)δP吞貏e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zhàn)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qū)使他攻讀博士學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yè)后他轉(zhuǎn)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于醫(y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后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xù)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fā)現(xiàn)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zhì)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fā)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后來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shù),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F(xiàn)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qū)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于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guān)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fā)后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zhàn)勝了疾病,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并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前言
第一章 們的宇宙圖像
第二章 空間和時間
第三章 膨脹的宇宙
第四章 不確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這么黑的
第八章 字宙的起源和命運
第九章 時間箭頭
第十章 蟲洞和對間旅行
第十一章 物理學的統(tǒng)一
第十二章 結(jié)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伽利略·伽利雷
艾薩克·牛頓
小辭典
感謝
膨脹的宇宙
如果在一個清澈的、無月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體最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幾顆行星,還有巨大數(shù)目的類似太陽但離開我們遠得多的恒星。事實上,當?shù)厍蚶@著太陽公轉(zhuǎn)時,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間的位置確實起了非常微小的變化——它們不是完全固定不動的!這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相對近一些。當?shù)厍蚶@著太陽公轉(zhuǎn)時,相對于更遠處的恒星的背景,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測它們(圖3.1)。這是幸運的,因為它使我們能直接測量這些恒星離開我們的距離,它們離我們越近,就顯得移動得越多。最近的恒星叫做普羅希馬半人馬座,它離我們大約4光年那么遠(從它發(fā)出的光大約花4年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大約23萬億英里的距離。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恒星離開我們的距離均在幾百光年之內(nèi)。與之相比,太陽僅僅在8光分那么遠!可見的恒星散布在整個夜空,但是特別集中在一條稱為銀河的帶上。遠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學家建議,如果大部分可見的恒星處在一個單獨的碟狀的結(jié)構(gòu)中,則銀河的外觀可以得到解釋。碟狀結(jié)構(gòu)的一個例子,便是今天我們叫做螺旋星系的東西。只有在幾十年之后,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對大量的恒星的位置和距離進行編目分類,從而證實了自己的觀念。即便如此,這個思想在本世紀初才完全被人們接受。
1924年,我們現(xiàn)代的宇宙圖像才被奠定。那是因為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惟一的星系。事實上,還存在許多其他的星系,在它們之間是巨大的空虛的太空。為了證明這些,他必須確定這些星系的距離。這些星系是如此之遙遠,不像鄰近的恒星那樣,它們確實顯得是固定不動的。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