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孔子公開課”錄音基礎上整理改編而成,共12講。具體內(nèi)容包括: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從五帝三王到孔子;孔子其人其書及其誤讀;孔子與齊魯文化;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的社會理想:天下有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仁者愛人: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孔子與儒學演變等。
本書共12講,根據(jù)講座整理而成,12位專家均為孔子研究與教學領域的著名教授。內(nèi)容既是連貫的整體,又不重復。行文風格為演講體,通俗易懂。
尼山書院國學公開課是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光明日報》國學版策劃發(fā)起,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山東省圖書館)具體承辦,面向社會群眾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公益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普及課程。
“孔子公開課”是第一個系列,共舉辦十二講,邀請來自全國的著名學者擔任主講人,全面系統(tǒng)地講解孔子生平思想和影響,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山東文化建設提供思想與智力支持。
孔子的思想涵蓋政治、教育、道德、社會等多方面,因此,“孔子公開課”在講座內(nèi)容設置上均有所涉獵,內(nèi)容包括孔子思想的來源、孔子與齊魯文化的關系、孔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等多個領域。牟鐘鑒先生做了題為《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的首場公開課,闡釋了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和闡述五經(jīng)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儒學,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確立了一個仁和之道的、人本主義的精神方向,為社會人生提出了普世道德價值標準,形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脈、基本性格、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導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廣輝《從五帝三王到孔子》,系統(tǒng)梳理了三代的歷史及孔子對六經(jīng)的整理與傳承。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在《孔子其人其書及其誤讀》中,首先介紹了孔子的一生;隨后,他對、《論語》的內(nèi)涵、編纂及對后世的影響展開論述,并重點就人們對《論語》的誤讀,以實例的形式為孔子進行辯誣?鬃蛹翱鬃铀枷氲漠a(chǎn)生與其所生長的齊魯大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就這一問題做了《孔子與齊魯文化》的專題講座,齊魯文化孕育了孔子,同時,孔子對推動和豐富齊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清華大學歷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彭林《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以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異為開場,認為周文王新政以道德為靈魂是孔子形成“德治”思想的歷史背景,并以自身經(jīng)歷和一些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為實例對孔子的“德治”思想進行了一一解析。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顏世安在《孔子的社會理想:天下有道》中從“和而不同”看孔子的人生修身、社會理想及孔子社會理想的意義及后世影響。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舒大剛先生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總結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實踐及貢獻,認為其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對當代教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所講的《仁者愛人: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指出,“仁”者為人之本,并介紹了五倫的內(nèi)容及價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洪興在《孔子與儒學演變》中重點介紹了儒學三大家,即孔子、孟子和荀子,對漢、唐、宋、明、清視野中的孔子進行了一一剖析。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博在《孔子與諸子百家》的講座中,首先介紹了從王官學到諸子學轉折中的孔子;進而分析了孔子與老子、墨子等諸子百家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對諸子百家的獨特描述: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儒、墨、道、法,如同映射了心靈的春夏秋冬四季——儒家是溫泉,是春天;墨家是熱泉,熾熱如夏日;道家是冷泉,如秋天般的感覺;法家是冬天從溫泉走出來之后的那種感覺,殘酷冷絕。北京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龔鵬程《孔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的講座,重點分析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時代主題及國家命運,以及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中的孔子形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東在《孔子思想的西方回聲》中,以他在法國書店拍攝的一組照片為開場,展示了法國學術界對孔子思想的研究角度和動態(tài)。以傳教士、哲學家和職業(yè)漢學家為發(fā)展線索,描繪了西方世界對中華文明及孔子思想的傳播。
孔子公開課系列講座活動是尼山書院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嘗試,提高了“圖書館十書院”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充實了服務內(nèi)容,擴大了尼山書院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社會影響力,同時,提高了全省文化系統(tǒng)干部職工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為促進社會和諧,建設文化強省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文化保障。
第一講 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第二講 從五帝三王到孔子
第三講 孔子其人其書及其誤讀
第四講 孔子與齊魯文化
第五講 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
第六講 孔子的社會理想:天下有道
第七講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八講 仁者愛人: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
第九講 孔子與儒學演變
第十講 孔子與諸子百家
第十一講 孔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
第十二講 孔子思想的西方回聲
《孔子公開課(國學系列公開課)》:
孔子使中華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成為高度文明的國家,而且這個文明綿延不絕,不論朝代如何變動,不論制度如何改革,中華民族延續(xù)的基因、血脈和得以凝聚的精神紐帶,始終是以儒學為主導的中華文化。所以神化孔子是不對的,丑化孔子是對民族的罪過,敬重孔子應該是常態(tài)。在歷史上,凡是堅持孔子儒學確立的精神方向并且認真實施的時代,便是治世、盛世;凡是公然背離上述精神方向,或者扭曲它、架空它,或者僵化保守、不思進取的時代,便是亂世、衰世。兩千多年的社會歷史實踐反復地檢驗著儒家的真理性,鑒別著它時代性和普遍性,考驗著它的創(chuàng)新能力。儒學有時候也衰弱,生命力下降,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后又有所創(chuàng)新,呈現(xiàn)新的面貌,特別是在近現(xiàn)代可以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現(xiàn)在它又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在我看來,孔子儒學不是一個普通的學派,不要和諸子百家并列,它不是一家一派的問題,也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團體,它沒有嚴明的組織制度,不重視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也沒有特殊的利益訴求,它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種公共性的社會德教,這個“教”不是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致力于向社會和各個領域提供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公共生活準則,使得社會人生沿著向上、向善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敖袒敝凶钪匾模褪墙(jīng)過孟子、荀子和漢儒的加工,所形成的“五常”“八德”基本道德體系!拔宄!,即仁、義、禮、智、信,這是人生常道,須臾不能離!鞍说隆,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里“忠孝”是核心,它是五常的一個擴展。五常八德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本質(zhì)屬性是永恒的。
表現(xiàn)在人生態(tài)度上,主要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為己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中國的君子所追求的一種人生價值。表現(xiàn)在治國理政上,就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民生為本,正己正人,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用賢納諫,廉潔奉公,政通人和,居安思危。這就是我們孔子和儒學為治國理政提供的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至今仍影響深遠。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生活方面,就是見利思義、取之有道、誠信為本、富民均平、重農(nóng)扶商、開源節(jié)流,基本涵蓋了當今經(jīng)濟生活的主要理念。表現(xiàn)在國防軍事上,就是仁者無敵,義兵必勝,出師之緣由應該是正義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軍事國防到今天還遵循這樣一個原則。表現(xiàn)在國際外交上就是協(xié)和萬邦,講信修睦,禮尚往來,“近者悅,遠者來”,化干戈為玉帛。表現(xiàn)在文化、文藝上就是和而不同,文以載道,盡善盡美,強調(diào)要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表現(xiàn)在民族宗教政策上,因俗而治,神道設教?鬃印熬垂砩穸h之”,他遠鬼神,但是他“敬”即尊重別人的信仰。當今社會應尊重各個民族的信仰,因俗而治,發(fā)揮它推動社會道德教化的作用。表現(xiàn)在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仁、智、勇兼?zhèn)洌瑔l(fā)式教學,到今天仍然是我們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表現(xiàn)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就是敬畏自然,天生人成,贊天地之化育,“仁者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人一體,而不是征服自然。表現(xiàn)在社會理想上,就是小康大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四海一家。
中國老百姓的基礎信仰是什么?其實并不像有些西方人說的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幾乎全民信仰“敬天法祖”,這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但同時不排斥其他的信仰,具有包容性。
習近平總書記把儒家的講仁愛放在第一位,而仁愛的體現(xiàn)是忠恕之道: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講求幫助人、關心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人、體諒人。當孔子的弟子談論孔子的一貫之道是什么時,曾子就說過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提問時,孔子說“其恕乎”。他沒講忠,只講恕,這就是他的一貫之道?鬃痈匾曀〉溃驗槿寮业娜蕫酆鸵恍┳诮绦叛龅娜蕫鄣牟煌c在于,宗教也講愛,但是它的一個缺點就是它覺得在我這個信仰之外無法成就,因此它強調(diào)“己所欲施于人”,這個“愛”就成為強迫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