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 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整理編撰而成, “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本書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 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 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 是他晚年的著述, 下卷雖未經(jīng)本人審閱, 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秱髁曚洝芳畜w現(xiàn)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 是了解陽明心學的入門書, 也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
1、一本讓內心強大的古代哲學經(jīng)典,領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思想!
2、文學巨匠葉圣陶精心點校,新增10000字人物生平小傳、陽明心學導讀;
3、余秋雨、錢穆、曾國藩、梁啟超畢生仰賴的處世心經(jīng);
4、題解 注釋 譯文,真正實現(xiàn)無障礙閱讀。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后世影響巨大。
點校:葉圣陶(1894——1988),中國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他的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 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的重要貢獻,代表作有《隔膜》《線下》《倪煥之》等,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緒論
傳習錄 003
王守仁 004
王?學 008
王學大概 010
余?語 013
卷上
"徐愛錄 017
徐愛跋 046
陸澄錄 047
薛侃錄 097
卷中
錢德洪序 137
答顧東橋書 140
答周道通書 176
答陸原靜書 186
錢德洪跋 207
答歐陽崇一 209
答羅整庵少宰書 218
答聶文蔚 227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246
教約 249
卷下
陳九川錄 255
黃直錄 272
黃修易錄 281
黃省曾錄 289
錢德洪錄 297
錢德洪序 335
黃以方錄 337
錢德洪跋 356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①。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③。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yǎng)靜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⑤。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門人徐愛書⑥。
【注釋】
①《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碧迫艘延小洞髮W》專本。北宋時,與《中庸》《論語》《孟子》合并為四書。程頤謂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為之作注,稱《大學章句》,則區(qū)全篇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并記之云:“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jīng)文,別為序次如左!倍耘f本為誤本!洞髮W》有“致知在格物”一語,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庇盅a釋“格物致知”之義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贝苏f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語出《中庸》;言垂法于后,堪以俟待后之圣人,雖遠至百世,其道不異也。
③二氏之學,言釋與道也。按守仁門人錢德洪諸人所為年譜,守仁至二十七歲,始“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歲,“漸悟仙、釋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劉瑾專權,南京科道戴銑等以諍諫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龍場,五年升江西廬陵縣知縣。其在貴州,為始論“知行合一”之時。
⑤昔九方皋相馬,觀其精而不措意于牝牡驪黃。此處言見其粗而棄其精也。
⑥徐愛,字曰仁,號橫山,余姚人。從守仁游,守仁器之,妻以女弟。舉正德進士,歷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說,學者初多未信,愛疏通辨析,暢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慟。
【譯文】
對于《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學說,先生都是以舊本為準,也就是先儒們所說的錯誤的版本。最開始我聽說時很震驚,繼而感到疑惑,然后深思熟慮,仔細比對出入,并詢問先生,這才知道他的學說如火之寒,、如火之熱,真的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百世之后的圣人也絕對不會對其產(chǎn)生懷疑)。先生天生聰慧、見識卓絕、和善可親、胸懷坦蕩、平易近人、又不拘小節(jié)。他年少時,別人見他豪邁不羈,又曾沉溺于寫詞作賦,出入于佛教二道之說。突然聽到他的這些學說,大家都會認為他只是標新立異,所以都不會去進行深入研究。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先生在幽僻之處居住了三年,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精心修身,“惟精惟一”的功夫固然已經(jīng)超越了普通人,達到了至圣的境界,回歸純粹達到了返璞歸真、公正無私的境界。我時常不分朝夕到先生門下求得求教,先生的思想觸之覺易,但仰之彌高;但見粗略,而越想探究越覺精深;越靠近他的思想越覺得造詣無窮。十多年來,我感覺竟然未窺見其藩籬。世間的君子,或者有幸與先生有一面之緣,或還未聽過先生的談吐,或有抱持著輕視怠慢、偏激憤怒之心,而倉促地想從幾句談話之間,或傳聞聽到的,加以揣測,像他們這樣又怎么能得到先生思想的精髓呢?來求學的人們雖得能聆聽先生的教誨,往往得其一二錯失的更多,就像鑒別馬匹的優(yōu)劣時,只根據(jù)馬匹的外在特點,而不看它能成為千里馬的內在的特質。故此,我收錄了平常的所見所聞,私下展示給與我志同道合之人,相互考證加以改正,希望不辜負先生之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