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歌括四百味》為明代醫(yī)家龔廷賢所撰,在醫(yī)藥界流傳頗廣,影響很大,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的中醫(yī)闡釋性讀物。該書以四言韻語文體,介紹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藥的功效和應用。內(nèi)容簡要,押韻和諧,便于記誦,不失為初學者的良師益友。但因成書久遠,有些文字比較深奧,錯訛之處亦屬難免。鑒于此,編者以原著為依托,在無損原著的前提下,結(jié)合編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各種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輕松達到傳播與教授中醫(yī)文化及中草藥知識的目的。所舉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實用性強,適合中醫(yī)藥工作者、中醫(yī)藥院校廣大師生及中醫(y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回歸中醫(yī)本質(zhì)的旅程,療愈身體和心靈的傷口
曾培杰,知名原創(chuàng)中醫(yī)圖書著作者,中醫(yī)普及學堂講師。臨于臨證、采藥之余,善于思考中醫(yī),追溯疾病之源;勤于隨筆感懷;善于透視現(xiàn)代人疾病叢生的萬病之源,剖析大眾養(yǎng)生誤區(qū),解秘養(yǎng)生精髓。,丁潤雅,1984年出生,2004年湘潭衛(wèi)校畢業(yè)后在瀏陽市第五醫(yī)院,瀏陽市中醫(yī)醫(yī)院,瀏陽市疾控中心從事護理工作,2016年至2017年在山東拜師學習針灸,2017年起跟隨曾培杰醫(yī)生系統(tǒng)學習中醫(yī)藥。
55. 刺猬皮、蛤蚧、螻蛄、桑螵蛸
56. 田螺、水蛭、貝子、海螵蛸
57. 青礞石、磁石、花蕊石、代赭石
58. 黑錫、狗脊、骨碎補、茜草
59. 王不留行、狼毒、藜蘆、蓖麻子、干姜
60. 蓽茇、百部、京墨、女貞子
61. 瓜蒂、粟殼、巴豆、夜明砂
62. 斑蝥、蠶沙、胡黃連、使君子
63. 赤石脂、青黛、阿膠、白礬
64. 五倍子、玄明粉、通草、枸杞子
65. 黃精、何首烏、五味子、山茱萸
66. 石斛、補骨脂、肉蓯蓉、山藥
67. 菟絲子、牛膝、巴戟天、仙茅
68. 牡蠣、川楝子、萆薢、續(xù)斷
69. 龍骨、血余炭、鹿茸、鹿角膠
70. 膃肭臍、紫河車、楓香、檀香
71. 安息香、蘇合香、熊膽、硇砂、硼砂
72. 朱砂、硫黃、冰片、蘆薈
73. 雄黃、珍珠、牛黃、琥珀
74. 天竺黃、麝香、乳香、沒藥
75. 阿魏、水銀、輕粉、砒霜
76. 血竭、鐘乳石、陽起石、桑椹
77. 蒲公英、石韋、萹蓄、雞內(nèi)金
78. 鯉魚、芡實、石蓮子、藕節(jié)
79. 龍眼肉、蓮須、石榴皮、陳倉米
80. 萊菔子、飴糖、砂糖、麻油
81. 白果、核桃、梨、竹茹
82. 榧子、竹葉、竹瀝、萊菔根
83. 燈心草、艾葉、綠豆、川椒
84. 胡椒、石蜜、馬齒莧、蔥白
85. 胡荽、韭菜、大蒜、食鹽
86. 茶、酒、醋、淡豆豉
87. 蓮子、大棗、生姜、桑葉
88. 浮萍、檉柳、膽礬、番瀉葉
89. 寒水石、蘆根、銀柴胡、絲瓜絡
90. 秦皮、紫花地丁、敗醬草、紅藤
91. 鴉膽子、土茯苓、馬勃、白鮮皮
92. 橄欖、魚腥草、板藍根、西瓜
93. 荷葉、豆卷、佩蘭、冬瓜子
94. 海金沙、金錢草、赤小豆、澤漆
95. 葫蘆、半邊蓮、海風藤、絡石藤
96. 桑枝、千年健、松節(jié)、伸筋草
97. 虎骨、烏梢蛇、夜交藤、玳瑁
98. 石決明、香櫞、佛手、薤白
99. 荔枝核、柿蒂、刀豆、九香蟲
100. 玫瑰花、紫石英、仙鶴草、三七
101. 百草霜、降香、川芎、月季花
102. 劉寄奴、自然銅、皂角刺、虻蟲
103. 土鱉蟲、黨參、太子參、雞血藤
104. 冬蟲夏草、鎖陽、葫蘆巴、杜仲
105. 沙苑子、玉竹、雞子黃,谷芽
106. 白前、胖大海、海浮石、昆布
107. 海蛤殼、海蜇、荸薺、禹余糧
108. 浮小麥、貫眾、南瓜子、鉛丹
109. 樟腦、爐甘石、大風子、兒茶
110. 木槿皮、重樓、馬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