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建立在歷史音樂學的基礎上, 以音樂史學和文獻學為依據(jù), 結合圖像學以及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史料、圖像資料的雙重考證來闡釋相關問題。本書由緒論和五章內(nèi)容構成。第一、第二章分別對漢唐時期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印度、西亞、中亞、西域各系樂器、樂舞展開不同層次的綜合性考查。并且, 對中國是如何接受上述地區(qū)的音樂文化, 又是如何融合這些外來音樂文化等問題加以分析、探討。第三、第四章則分別對歷史文獻、石窟壁畫中, 樂隊、樂舞的排列、組合進行分期調(diào)查, 揭示其內(nèi)在的變遷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 從歷史脈絡中闡述胡、俗樂器、樂舞的融合過程。第五章就中國對外來音樂文化的接受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尤其對漢唐時期胡、俗樂的融合軌跡做出深層的剖析與論述。
吳潔,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2007—2012年本科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2—2017年于上海音樂學院碩博連讀,研究方向為東方音樂,導師趙*教授。2017年獲博士學位。2017—2019年為中央音樂學院國家資助型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合作導師張伯瑜教授。2019年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任教。研究領域為東方音樂、音樂人類學、絲綢之路音樂、中國漢唐時期的音樂史。曾在《音樂研究》《交響》《黃鐘》《音樂文化研究》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參與合著《絲綢之路音樂交流的歷史鉤沉》(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課題“‘一帶一路’音樂文化資源建設”獲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重點項目。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
緒論
一、題解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四、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外來樂器及其流變
第一節(jié) 印度傳來的樂器
一、吹奏類樂器
二、彈撥類樂器
三、打擊樂類
第二節(jié) 西亞傳來的樂器
一、亞述
二、波斯
第三節(jié) 西域傳來的樂器
一、吹奏類樂器
二、打擊樂類
小結
第二章 絲綢之路上的外來樂舞及其流變
第一節(jié) 中亞傳來的樂舞
一、粟特:康國、安國
二、粟特:石國
第二節(jié) 西域傳來的樂舞
一、蘇摩遮
二、獅子舞
三、劍器渾脫
第三節(jié) 受波斯、印度、吐蕃影響的樂舞
一、琵琶舞
二、腰鼓舞
小結
第三章 歷史變遷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第一節(jié) 漢魏、南北朝的樂器組合及胡樂東漸
一、鼓吹樂
二、散樂
三、諸樂東漸
第二節(jié) 隋、唐十部伎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一、西域六伎
二、東夷一伎
三、俗樂二伎——清商伎、燕樂伎
四、胡俗樂交融之樂一伎——西涼伎
第三節(jié) 唐代坐、立部伎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一、坐部伎
二、立部伎
第四節(jié) 玄宗朝時期的教坊與梨園
一、教坊:散樂與新聲
二、梨園:法曲的興盛
三、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
小結
第四章 石窟壁畫中的樂隊、樂舞排列組合
第一節(jié) 北涼至西魏:樂隊形式初顯端倪
一、獨立形式
二、連續(xù)形式
第二節(jié) 北齊至隋:樂舞結構的顯現(xiàn)
一、成雙結構
二、對稱結構
第三節(jié) 唐朝:樂舞結構的定型與發(fā)展
一、中心對稱結構
二、非完全對稱結構
小結
結語:我國對外來音樂文化接受方式的思考
一、全面接納時期
二、文化融合時期
三、自我消化時期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二、英文參考文獻
圖片目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