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教育基本理論的立場,圍繞著如何理解并建構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學校?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系統(tǒng)研究:首先,通過對學校變革的歷史軌跡及其發(fā)展趨勢的分析,論證直面信息技術的未來學校是智能時代學校變革的應然向度這一命題;其次,在確立了人工智能時代未來觀的基礎上,根據智能時代社會轉型、教育變革與人的發(fā)展需要對未來學校的概念進行詳細分析,在多重關系中建構未來學校價值體系,以整體取向的研究視野勾勒未來學校整體圖景;*后,在復雜性思維的指導下設計了一個包含建構理念、建構機制、建構策略的整體性建構方案。
近年來,國內外陸續(xù)出版了不少關于未來學校的著作,例如,朱永新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和《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余勝泉的《互聯(lián)網 教育:未來學!,羅賓遜和阿羅尼卡的《讓學校重生》等。有些著作側重于從技術視角探究未來學校的課程、學習、管理等,有些著作側重于從各地的*佳實踐介紹未來學校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相對于同類書籍,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聚焦于智能時代新興技術對于學校變革的深刻影響,但并不局限于新興技術,而是力圖從技術、社會轉型、傳統(tǒng)文化、人與世界的關系多個視角對未來學校的內涵、價值和圖景進行分析,讓讀者能夠看到更豐滿、立體的未來學校。
總序時代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蓄勢待發(f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正在創(chuàng)造歷史性機遇,要密切關注、*大程度把握這場革命創(chuàng)造的重大機遇。那么,這個機遇對中國的未來意味著什么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當下正在興起的這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yè)革命,相較于以蒸汽機、電力和計算機為代表的前三次工業(yè)革命,其基本區(qū)別在于它是一場送舊迎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這對仍處于工業(yè)化中后期的中國而言,意義的重大性、深遠性不言自明。就教育系統(tǒng)而言,如果說前三次工業(yè)革命成就了西方引領世界幾百年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那么,在時代演進日益加劇的今天,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愈來愈難以適應當下的變革,各國都在開展對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的探索,中國在這一輪工業(yè)革命中首次成為其中的重要力量。種種跡象表明,東方文明必將在這場革命中發(fā)揮出重要的助力作用。探索新一代教育體系的使命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初步占據了新工業(yè)革命制高點的中國,必須抓住這一重大發(fā)展機遇,教育界尤其應該密切關注而大力推動此事。這是我們研究出版未來社會與未來教育研究叢書的初衷。毫無疑問,首先我們需要拓寬全球視野,關注時代前沿。為此,本叢書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論述為指南,以新工業(yè)革命為宏觀背景,探索時代變遷下人類教育演進的總體走向。其中,《新工業(yè)革命與第三次教育革命》一書是本叢書的核心之作,提出了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論斷。圍繞此書,我們組織撰寫了《第四次工業(yè)革命與教育模式轉型》一書,并收入了以博士論文為基礎而形成的《時代轉型與未來學校研究》一書,試圖通過兩書對新科技革命引發(fā)的教育模式變遷和未來學校發(fā)展之探索,具體展示和例證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趨勢和表征。其中,《時代轉型與未來學校研究》一書,還對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概念、價值和圖景進行了詳細分析,并為之設計了一個包含建構理念、建構機制、建構策略在內的整體性方案,試圖拓展出更大的想象空間。此外,與之配套,我們組織翻譯了《未來學校與未來教師教育的芬蘭探索》和《未來教育與英國未來學校變革》兩本譯作,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來自不同前沿視點的閱讀參照。拓寬全球視野、關注時代前沿的同時,我們必須腳踩大地、扎根本土,在中國新一輪改革與全球新工業(yè)革命的聚合點上,關注當下中國的社會改革與教育變革,這是《新工業(yè)革命與中國第三波改革》一書的寫作初衷,為叢書提出的人類第三次教育革命論斷提供了基礎框架和立足點。當今,在時代巨變的重大關口,新世界教育起點的窗口悄然開啟。一方面,教育對工業(yè)革命的作用與影響毋庸置疑。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教育始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工業(yè)革命對教育的需求與影響同樣也毋庸置疑。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跨越式發(fā)展都會帶來相應的教育大變革。今天,人類歷史上新的大變局到來之際,教育將走向何方?這一問題,既是世界亟待回答的緊迫課題,也是當代中國需要迫切回應的時代課題。我們認為,未來社會需要未來教育,在未來的催生下,人類教育史上新一輪教育革命正在到來。我們在《新工業(yè)革命與第三次教育革命》一書中所提出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論斷,是就整個人類發(fā)展史的全視域而言的,這是因為種種跡象表明,人類教育正在發(fā)生有史以來次自身的周期性大循環(huán)之變,這個大循環(huán)之變與工業(yè)文明向新的文明過渡的節(jié)點歷史性地相遇,這意味著人類歷史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性大變遷。這場大變遷是從內到外、全方位、徹底的變遷,是必須引起人們高度注意的大變遷。全視域下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與工業(yè)文明階段的新工業(yè)革命融合,是審視這場教育革命的基本框架。在這個總的框架內,我們不僅關注技術視角,同時特別關注技術背后的更為深刻的文化變遷的視角;不僅關注教育將在形式上發(fā)生的和正在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關注知識與教育內涵重構的深層次根本性變革。幾乎與此同步,黨的十八大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第三波改革大幕。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農村改革、城市經濟改革這前兩波改革浪潮,那么,第三波改革將從局部領域的改革發(fā)展為全面系統(tǒng)的改革!缎鹿I(yè)革命與中國第三波改革》一書將中國改革開放史置于人類發(fā)展史及其工業(yè)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并進一步將第三波改革置于中國改革開放史的全進程中來考察,旨在從整體發(fā)展觀上析出中國改革在世界發(fā)展中所處的方位和所具有的意義,以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的第三波改革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深遠的世界意義,從中提煉出獨特的中國特色改革發(fā)展理論。綜上,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工業(yè)革命與中國第三波改革》既是一部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理論梳理,又是一部中國第三波改革特寫鏡頭的理論抽象。這個特寫鏡頭里,不僅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景觀,而且有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特色景觀,視野開闊,意義重大而深遠?傊,本叢書在整體的人類發(fā)展大背景下,圍繞未來社會和未來教育的研究主線,從世界趨勢到國內視點,緊扣時代脈搏,探索社會改革與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嘗試提煉出其中的重要理論思想,旨在為國家開啟的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中的教育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叢書所提出的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判斷和論述,無論在國內外學術界還是教育界都是次;對中國第三波改革的系統(tǒng)研究,特別是將其與前兩輪改革進行比較,并整體耦合于工業(yè)文明發(fā)展進程中進行考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觀察新一輪改革的歷史使命和世界意義,也是次。這些研究及結論無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政策價值和實踐意義,可供所有關心未來中國社會和教育發(fā)展改革的各界人士參閱。如果本叢書能夠對此起到這些積極的作用,作者和譯者們的初衷也就達到了。2021年7月25日
姬冰澌 1989年生,河南人。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研究方向是未來學校、學校變革、終身教育。在《教育學術月刊》《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公開發(fā)表論文13篇,其中C刊1篇,C擴4篇,北大核心2篇,普刊4篇。
1導論時代變遷與未來學校變革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1
二、相關研究的梳理8
三、研究之重要意義32
四、研究方法34
38章未來學校:人工智能時代學校變革的應然向度
一、新IT加速智能社會的到來38
二、社會轉型升級引發(fā)新的教育變革47
三、學校變革的三個時代55
四、未來學校:智能時代學校變革的應然向度71
76第二章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概念澄明
一、何謂未來76
二、未來學校的含義探析83
三、未來學校的屬性辨析95
107第三章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價值訴求
一、人類的真正需要:價值判斷的關鍵108
二、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真正需要111
三、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價值建構123
143第四章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圖景構造
一、整體取向的未來學校圖景構思143
二、學習空間重構147
三、學習方式變革166
四、教育流程再造180
五、未來學校整體圖景188
197第五章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學校的建構之路
一、在復雜性思維視域下探索未來學校的建構之路197
二、基于復雜性思維的未來學校的建構理念205
三、基于復雜性思維的未來學校的建構機制210
四、基于復雜性思維的未來學校的建構策略226
236結語未來,始終在我們身邊等待開啟甚至創(chuàng)造
240參考文獻
246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