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
定 價:118 元
叢書名: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新發(fā)展研究叢書
- 作者:張生珍、舒?zhèn)?/span>
- 出版時間:2022/12/1
- ISBN:9787302611073
-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106.8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16開
本書的主體內容由7 章構成,聚焦于新時代外國兒童文學新發(fā)展命題的研究。本書按 照兩種范疇來描述兒童文學的學科研究:一是兒童文學的本體研究,即借助文學藝術理論 及相關人文社科理論開展的研究;二是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即借助自然科學的認知話 語和研究范式開展的研究。前兩章揭示有自覺意識的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緣起,并介紹當代兒 童文學的學科研究發(fā)展進程;后兩章考察外國兒童文學批評領域的**發(fā)展和主流批評方 法,尤其是21 世紀以來圍繞兒童文學展開的學理性闡釋。本書嘗試跟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多 樣發(fā)展的進程,將兒童文學批評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促進外國兒童文學批評領域的學術探 索與反思。
本專著共7 章,聚焦于新時代外國兒童文學新發(fā)展命題的研究。第1 章和第2 章揭示有自覺意識的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緣起及當代兒童文學的學科研究發(fā)展進程。第3 章至第7 章考察外國兒童文學批評領域的最新發(fā)展和主流批評方法,尤其是21 世紀以來圍繞兒童文學所展開的學理性闡釋。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兒童文學百科全書》翻譯及兒童文學批評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本專著由張生珍、舒?zhèn)ジ鶕?jù)外國兒童文學研究的發(fā)展狀況和現(xiàn)有成果共同設計而成,旨在為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研究者和關注者提供一個概覽世界兒童文學發(fā)展的窗口。
在人類社會,有自覺意識的兒童文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大文學系統(tǒng)的一件大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事實上,有自覺意識的兒童文學不同于廣義的兒童文學,后者的內涵和外延十分模糊,涵蓋了從古到今所有為兒童講述、傳授的,并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歌謠及任何其他語言材料。相比之下,有自覺意識的兒童文學的發(fā)生與成人社會的兒童觀及童年觀認識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表現(xiàn)為成人作家和藝術家依據(jù)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和審美接受特征專為他們創(chuàng)作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究其根本,成人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有意識的關注、呵護和培育構成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最高目標和最重要價值取向。 19 世紀見證了有自覺意識的英國兒童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在世界兒童文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工業(yè)革命和社會變革浪潮的推動下,兒童文學從發(fā)端于清教主義的宗教訓導式文學,走向真正意義的兒童本位的文學敘事。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作品文類多樣,題材豐富,包括以狄更斯作品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童年敘事、以卡羅爾的愛麗絲小說為代表的幻想性童年敘事、兒童本位的幻想敘事、女性童話敘事、少年校園敘事和少年歷險敘事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共同體。如果說,清教主義者開啟了有意識為兒童寫作的宗教訓導式文學,按照預先設定的宗教理念或條件展開事件,那么出版家約翰? 紐伯瑞(John Newbery)就把以布道說教為中心的兒童圖書階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通過為兒童讀者大規(guī)模地出版各種讀物,紐伯瑞踐行了哲學家約翰? 洛克(John Locke)倡導的進步的兒童教育觀念,一個重大變化就體現(xiàn)在這些讀物對于兒童人物在特定生活環(huán)境中的選擇性活動的描寫,使其在特定意義上成為針對性地滿足兒童獨特精神需求的文學讀物。而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異軍突起的兒童文學共同體成為真正兒童本位的契合兒童審美意識與發(fā)展心理的童年文學表達。許多作品具有獨特的雙重性,既能滿足少年讀者審美和認知的閱讀需求,又能吸引成年讀者的目光,使他們流連忘返,并從中發(fā)現(xiàn)重返童年這一人類精神家園的哲理和情感訴求。這些具有經(jīng)典藝術品質的作品構建了現(xiàn)代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碩實體,從此成為兒童文學批評史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對象。 20 世紀以來,文學研究領域的批評家和學者對維多利亞時代兒童文學黃金時代及其經(jīng)典作品進行了持續(xù)而深入的學術研究,從文學藝術的學理層面揭示了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名篇佳作的經(jīng)典性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由此開辟了當代兒童文學學科研究的道路。從哈維? 達頓(Harvey Darton)的《英國兒童圖書:五個世紀的社會生活史》(Childrens Books in England: Five Centuries of Social Life, 1932)和漢弗萊? 卡彭特(Humphrey Carpenter)的《秘密花園: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研究》(Secret Gardens:A Study of the Golden Ag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85) 到彼得? 亨特(Peter Hunt)主編的《插圖版英語兒童文學史》(Childrens Literatu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1995),這些具有開拓性的論著初步奠定了兒童文學學科研究的基礎。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以彼得? 亨特、漢弗萊? 卡彭特、佩里? 諾德曼(Perry Nodelman)、杰克? 齊普斯(Jack Zipes)、瑪麗亞? 尼古拉耶娃(Maria Nikolajeva)、約翰? 斯蒂芬斯(John Stephens)、羅賓? 麥考倫(Robyn McCallum)、羅伯塔? 塞林格? 特瑞茲(Roberta Seelinger Trites)、凱倫? 科茨(Karen Coats)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學研究者,不僅將兒童文學視為整個文學領域的重要構成,更超越以往師法成人文學的批評體系,借鑒并融合人文學科前沿理論話語模式,對現(xiàn)當代兒童文學展開深入的學理性闡釋。當然,人們應當看到,后起的兒童文學的學科研究與歷史悠久的大文學系統(tǒng)的理論批評之間形成了一種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自1949 年以來,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獲得了極大發(fā)展,無論是國別研究,還是比較文學研究,在各個研究領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甚至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國學界的外國兒童文學研究仍然處于一個較為薄弱的水平,是外國文學研究學科領域的一個短板。放眼世界,不少國家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超越了單純關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以及簡單講道理、傳遞某種道德價值的詮釋層面,進入哲學、美學、心理學、法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深層融合的批評階段。反觀國內相關領域,其在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研究上都比較薄弱。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2020 年我國014 歲少年兒童人口總數(shù)已達2.53 億人,這樣龐大的兒童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更凸顯出構建現(xiàn)代兒童理論和兒童文學理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在新時代,系統(tǒng)借鑒外國兒童文學理論與實踐,建構中國自己的兒童文學理論并指導中國兒童文學寫作實踐,無疑成為當下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縱觀國外兒童文學批評研究情況,主題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要包括種族、性別和階級的研究。例如,《兒童文學中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英雄和老鷹》(The Reception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Heroes and Eagles, 2015)、《帝國的孩子們:英國經(jīng)典兒童文學中的帝國與殖民主義》(Empires Children: Empire and Imperialism in Classic British Childrens Books, 2000)、《兒童、國家、種族與帝國》(Child, Nation, Race and Empire, 2010)、《9 ? 11 兒童小說:種族、民族、國家身份和英雄主義》(Childrens Fiction About 9/11: Ethnic, National and Heroic Identities, 2009)、《拉美兒童文學的后殖民解讀》(Postcolonial Approaches to Latin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2018)、《培養(yǎng)青年人:19 世紀美國兒童文學中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滲透》(Enterprising Youth: Social Values and Accultu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8)、《從兒歌到國家: 兒童文學與加拿大認同》(From Nursery Rhymes to Nationhood: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nadian Identity, 2008)、《兒童文學中的非洲再現(xiàn)》(Representing Africa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7)等都是相關的主題研究。此外,有一些研究關注到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情況,如《中國的兒童文學:從魯迅到毛澤東》(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 From Lu Xun to Mao Zedong, 1999) 追溯了19191976 年中國為5至15 歲兒童撰寫的文學作品,并介紹了中國兒童文學在中國革命和現(xiàn)代化框架下的主要著作和爭論,展示出對作為國家未來的兒童進行政治引導的必要性,而這也成為中國兒童文學重要的指導原則。 史學視角的研究成果豐碩、歷史悠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兒童文學:從〈伊索寓言〉到〈哈利? 波特〉的讀者閱讀史》(Childrens Literature: A Readers History from Aesop to Harry Potter, 2008)從兒童文學發(fā)展史的視野,詮釋了兒童和兒童文學的歷史變遷和現(xiàn)代價值;《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從兒童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深入辨析影響兒童文學 發(fā)展的內外機制與外部力量;《正確閱讀:澳大利亞女孩閱讀史》(The Right Thing to Read: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Girl-readers, 2018)則探討女孩如何閱讀書籍、成人如何概念化女孩的閱讀以及如何構建女孩的閱讀行為,并通過女孩閱讀習慣的變化考察了家庭、朋友、教育、政府機構、圖書館和出版商對女孩閱讀材料的影響,同時關注澳大利亞出版商與英國出版商對澳大利亞女孩讀者的影響。 跨學科研究方法被廣泛使用,新的闡釋極具價值。兒童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20 世紀80 年代起文化批評的繁榮,文化作為一種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幫助兒童文學批評從傳統(tǒng)審美研究范式的約束中跳脫出來。毫不夸張地說,近一二十年間兒童文學研究領域的新著,幾乎都離不開文化視角。在《兒童文學學會季刊》(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獅子與獨角獸》(The Lion and the Unicorn)、《教育中的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等最具代表性的英語兒童文學研究書刊上,從文化批評角度切入特定作品分析或學術話題探討的論文占據(jù)了相當大的份額,國際知名的勞特利奇出版社也組織出版了兒童文學與文化叢書。兒童文學批評也與不同時代主流的文學批評方法保持步調一致,如美國學者杰克? 齊普斯從神話原型的角度先后出版了《沖破魔法符咒:關于民間故事與童話故事的激進理論》(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1979)、《童話與顛覆的藝術:一種兒童文學經(jīng)典文類與文明化進程》(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The Classical Genre for Children and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1982)和《作為神話的童話/ 作為童話的神話》(Fairy Tale as Myth, Myth as Fairy Tale,1994)等著述。也有從心理分析角度對兒童文學展開研究的著作,或將后殖民主義理論運用到兒童文學文本批評之中的著作,以此揭示兒童文學作品中隱藏的文化殖民內容,如尤利婭?曼迪(Yulisa Maddy)與多納萊依?麥克坎(Donnarae MacCann)的《非洲題材兒童文學中的新帝國主義》(Neo-imperialism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bout Africa, 2009)。進入21 世紀后,更多的研究圍繞這一議題展開,如2001 年哈密達?波斯瑪基(Hamida Bosmajian)的《饒恕孩子:兒童文學中關于納粹主義與大屠殺的不可說之痛》(Sparing the Child: Grief and the Unspeakable in Youth Literature About Nazism and the Holocaust, 2002)、2007 年薇薇安?葉尼卡- 艾博格(Vivian Yenika-Agbaw)的《兒童文學中的非洲再現(xiàn)》,以及希拉?埃戈夫(Sheila Egoff)與朱迪斯?薩爾曼(Judith Saltman)合著的《新兒童共和國加拿大英語兒童文學批評指南》(The New Republic of Childhood: A Critical Guide to Canadia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nglish,1990)等陸續(xù)出版。 專門史和類型史等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英國兒童文學中的奇幻和真實世界》(Fantasy and the Real World in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4)。該著審視了三位杰出英國作家J. K. 羅琳(J. K.Rowling)、戴安娜? 韋恩? 瓊斯(Diana Wynne Jones)和特里? 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的兒童奇幻文學作品,并探究他們如何運用敘事策略來吸引兒童,并教育其成長為更成熟的讀者,獲得獨立。作者認為,這三位作家并沒有把幻想作為單純逃避現(xiàn)實或道德說教的工具,而是在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中展示了幻想和想象本身的倫理力量。書中展示了羅琳、瓊斯和普拉切特如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為讀者描寫了現(xiàn)實世界的煩惱,并為他們提供生存策略;闡明了三位作家提供的閱讀教育;展示了他們如何運用幻想小說批判策略來吸引讀者,并鼓勵讀者思考身份和個人責任的本質和意義!秳⒁姿? 卡羅爾在兒童文學世界的地位》(The Place of Lewis Carroll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4) 就童話故事、成長小說、奇幻文學等進行深入研究和辨析。《全球和歷史視閾下的跨界小說》(Crossover Fiction: Glob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2009)以時間為線索,結合北美、日本、南非、拉美、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國家的具體作品,梳理了當下引起普遍關注的兒童小說跨界現(xiàn)象的時空脈絡。綜合來看,在兒童文學研究領域,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成果卓著,兒童文學與人類學、文化學、教育學、語言學等的結合,拓寬了兒童文學的研究邊界。 相比之下,現(xiàn)有的兒童文學相關研究主要以西方的話語模式和西方學者的研究立場為主導,而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知網(wǎng)等學術平臺上,可檢索出上萬條以兒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成果,可見國內學界對該領域的關切度和熱情,但是能夠產(chǎn)生重要影響力甚至國際影響力的成果卻寥寥無幾。當國外學術界結合文學及文化現(xiàn)象進行批評理論創(chuàng)新時,我國大部分研究力量尚消耗在封閉式、概論式、書評式的批評傾向中,對具體作品的研究較多,而對世界范圍內兒童文學批評史的研究成果較少。國內研究缺乏總體的、學理性的歸納總結,對不同時代兒童文學批評文獻的學術研究、歷史傳承與演變等,尚有待進一步考辨和闡釋。我國學者若要在外國兒童文學批評領域發(fā)出聲音,必須建立中國的話語體系,掌握該領域的話語權,這就要求學者必須跟上這一領域的主流和前沿,進行前瞻性研究,拓展研究邊界。 本書的主體內容由7 章構成,聚焦于新時代外國兒童文學新發(fā)展命題的研究。第1 章和第2 章揭示有自覺意識的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緣起及當代兒童文學的學科研究發(fā)展進程。第1 章主要闡釋在特定歷史時期和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下,具有兒童本位意識的現(xiàn)代兒童觀的形成過程。在現(xiàn)代兒童觀形成之前,兒童一般被視為社會的預備勞動力,是尚未長大的成人,兒童的獨立社會地位和人格往往不予被認可。進入20 世紀,伴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對兒童心智的形成有了更為科學的了解,而精神分析學和無意識理論的出現(xiàn),更促使人們對以往種種兒童觀念和衡量兒童文學價值的標準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最終形成了具有兒童本位意識的兒童觀。第2 章對兒童文學這一概念展開了深入的探討。雖然從廣義上來看,凡是兒童能夠理解并欣然接受的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兒童文學,但隨著兒童觀的更新與發(fā)展,專門被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的文學作品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門類,兒童文學的概念逐漸形成。在探討兒童文學概念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辯證看待當代西方兒童文學批評理論呈現(xiàn)出的雙重性和復雜性問題,在努力創(chuàng)建研究繁榮發(fā)展格局的同時,注重跨學科理論運用的合理性和適用性。 第3 章至第7 章考察外國兒童文學批評領域的最新發(fā)展和主流批評方法,尤其是21 世紀以來圍繞兒童文學所展開的學理性闡釋。第3 章致力于闡述具有代表性的童話心理學流派及相關批評方法和理論視野,從發(fā)生論和認識論視野深入考察童話研究對心理學研究的接受與影響。第4 章觀照的是在新時期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跨越不同媒介形式來復現(xiàn)一部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與特征,特別是近年來最為常見的把小說或漫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趨勢。這種改編在莎士比亞作品的青少年版本中充分得到體現(xiàn),更在新的時期呈現(xiàn)出跨媒介的特質。此外,兒童文學的翻譯同樣包含跨媒介的質素,在兒童文學的全球化傳播過程中承載著重要的文化交流重任。與此同時,該章探討了兒童文學對流行文化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審視了兒童文學的流行趨勢和最新發(fā)展,也考察了兒童文學與大眾文化及流行文化的關系。第5 章回歸文本的表達方式,探討以黑暗物質系列(His Dark Materials, 19952000)和哈利? 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19972007)為代表的兒童文學作品的具體敘事策略,特別是基于新興的雙重敘事視角和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考量兒童文學的故事層面與話語層面的界限和融合。 第6 章從比較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跨學科研究、跨界文學研究、審查制度、館藏研究等維度,通過對不同研究范式的歷史溯源及特質梳理,觀照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下兒童文學研究的多元發(fā)展現(xiàn)狀。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從后人文主義視角出發(fā),該章著重探討在青少年文學中虛擬現(xiàn)實等科技創(chuàng)新通過何種方式改變對人類主體性的重新認知。此外,借助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該章對后現(xiàn)代繪本的形成條件和構成元素等問題進行綜合闡述。與此同時,該章還探索了兒童文學對生態(tài)危機的凝視與思忖,探討兒童文學如何將生態(tài)意識融入文本之中,從而幫助兒童或青少年學會應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成為積極的行動主義者。 第7 章從彼得? 亨特、杰克? 齊普斯、約翰? 斯蒂芬斯、凱倫? 科茨、桑德拉? 貝克特(Sandra Beckett)、愛瑪? 奧沙利文(EmerOSullivan)等六位外國兒童文學批評家切入,探討以英語世界為中心的外國兒童文學批評家的不同研究路徑和研究成果,綜合呈現(xiàn)外國兒童文學理論的全新發(fā)展態(tài)勢。 本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兒童文學百科全書》翻譯及兒童文學批評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由張生珍、舒?zhèn)ジ鶕?jù)外國兒童文學研究的發(fā)展狀況和現(xiàn)有成果共同設計而成,希望可以為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研究者和關注者提供一個概覽世界兒童文學發(fā)展的窗口。其中,舒?zhèn)ヘ撠煹? 章至第3 章的撰寫,張生珍負責第4 章至第6 章的撰寫。此外,第7 章第1、3、4 節(jié)由崔筱撰寫,第2、5 節(jié)由劉江撰寫,第6 節(jié)由劉貽丹撰寫。此外,劉江對第5 章第2 節(jié)、崔筱對第5 章第3 節(jié)、舒?zhèn)Φ? 章第2 節(jié)的撰寫亦有所貢獻。崔筱協(xié)助核對了部分書稿,劉江、張詩情、譚小玲、劉貽丹等協(xié)助整理了參考文獻。在成書過程中,還要特別感謝莊智象教授、羅選民教授等專家學者給予的支持,清華大學出版社外語分社社長郝建華編審、文稿編輯方燕貝女士所做的工作。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以兒童為本位,讓廣大的少年兒童擁有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與精神世界,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與美好希冀。因此,大力發(fā)掘新時代兒童文學的全新特質,預先指明中國兒童教育的前進方向,成為每一位心系少年兒童和祖國未來的研究者需要肩負的重任。正是基于這樣的使命責任,《外國兒童文學新發(fā)展研究》秉承中國立場和中國視野,運用唯物辯證法思想武器,從思維方式、方法論和價值觀等緯度進行整合性的梳理和鑒別,對外國兒童文學批評史進行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審視與闡發(fā);基于新的學術資源、新的學術視野,包括相關的發(fā)生論和認識論等理論批評工具,考察21 世紀外國兒童文學研究的全新發(fā)展脈絡,嘗試建構中國視閾的外國兒童文學批評研究的話語體系和學理體系。作為一次開拓性的嘗試,本書還存在諸多有待完善和提升的空間,期待同行與讀者多多批評指正。相信這一探索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中國學者在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對中外兒童文學交流互鑒做出的積極貢獻。 張生珍 舒 偉 2022 年5 月
張生珍,北京語言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外國兒童文學研究、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最新成果發(fā)表在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 《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社會科學研究》等
第1 章 兒童的發(fā)現(xiàn) : 隨時代變遷、發(fā)展的兒童觀和童年觀 1 1.1 兒童觀是時代發(fā)展和觀念進步的產(chǎn)物 2 1.2 第一層面:兒童不應簡單被視為尚未長大的成人 3 1.3 第二層面:當代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與哲學的發(fā)現(xiàn) 6 1.4 第三層面:精神分析學和無意識理論的發(fā)現(xiàn) 7 第2 章 兒童文學的發(fā)現(xiàn) : 走向獨立自洽的兒童文學學科研究 11 2.1 有自覺意識的兒童文學主潮的形成與發(fā)展 12 2.2 當代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發(fā)展進程:童話的本體論研究理論與范式 27 2.3 兒童文學學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世界兒童文學百科全書》 34 第3 章 童話研究學派37 3.1 童話敘事與童話心理學研究 37 3.2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話語 39 3.3 弗洛伊德之后:校正與批判性闡釋 42 3.4 弗洛伊德學派:貝特爾海姆的童話心理學 44 3.4.1 心理意象的外化與投射 47 3.4.2 童話故事的特點決定的藝術接受特點 48 3.5 榮格學派:瑪麗 弗朗茲的童話心理學 49 3.6 童話人生心理學:艾倫知念的童話心理學四部曲 51 3.7 當代童話心理學的拓展運用 56 3.8 童話政治學研究 60 3.9 童話語言學研究 66 第4 章 改編、跨媒介與流行文化 73 4.1 改編的藝術 73 4.1.1 從文本到文本的改編 74 4.1.2 從文本到影視的改編 75 4.1.3 從文本到虛擬現(xiàn)實的改編 77 4.2 莎士比亞兒童版改編 79 4.3 跨媒介與翻譯研究 84 4.4 兒童文學與大眾文化 87 4.5 兒童文學與流行文化 92 第5 章 外國兒童文學敘事研究97 5.1 雙重敘事進程理論視野 97 5.2 黑暗物質三部曲的雙重敘事研究 101 5.2.1 英美經(jīng)典兒童文學中的雙重敘述聲音 102 5.2.2 隱藏于兒童自由選擇之后的隱性進程 104 5.2.3 隱性進程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明暗相映 109 5.3 哈利 波特系列的文學倫理敘事 111 5.3.1 旁觀視角下的倫理聚焦 112 5.3.2 空間建構中的現(xiàn)實隱喻 117 5.3.3 善惡對峙結構中的倫理表達 123 第6 章 多元視野下的兒童文學批評研究 131 6.1 比較兒童文學研究 131 6.2 兒童文學批評的跨學科研究 136 6.3 后人文主義視野下青少年小說中的科技與身份 139 6.4 后現(xiàn)代批評視野下的繪本研究 143 6.5 從生態(tài)批評到生態(tài)教育 148 6.5.1 反烏托邦青少年小說中的生態(tài)危機 150 6.5.2 從生態(tài)批評走向生態(tài)教育 153 6.6 跨界文學研究 156 6.6.1 哈利 波特系列引發(fā)的跨界小說思考 157 6.6.2 跨界小說的成因 158 6.6.3 跨界文學的影響 161 6.7 兒童文學領域的審查制度 162 6.8 兒童文學與館藏研究 167 第7 章 外國兒童文學代表性評論家研究 173 7.1 英國兒童文學批評家:彼得 亨特 173 7.1.1 兒童文學概念的界定 175 7.1.2 兒童主義批評的提出 176 7.1.3 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讀 177 7.2 美國兒童文學批評家:杰克 齊普斯 179 7.2.1 幻想的工具化:童話烏托邦的幻滅 179 7.2.2 解放童話:重構烏托邦精神 182 7.3 澳大利亞兒童文學批評家:約翰 斯蒂芬斯 184 7.3.1 兒童文學主體性敘事中的意識形態(tài) 185 7.3.2 新世界秩序下的兒童文學視域拓展 186 7.3.3 世界兒童文學的多元聚焦 187 7.4 美國兒童文學批評家:凱倫 科茨 190 7.4.1 兒童主體性的顯現(xiàn)與在場 191 7.4.2 兒童詩歌與認知詩學 192 7.4.3 兒童文學中的文化批評 193 7.4.4 兒童文學研究與教育 194 7.5 加拿大兒童文學批評家:桑德拉 貝克特 196 7.5.1 全球視野下的跨界文學 196 7.5.2 多面《小紅帽》 200 7.5.3 面向全年齡讀者的圖畫書 201 7.6 德國兒童文學批評家:愛瑪 奧沙利文 203 7.6.1 愛爾蘭兒童文學研究 203 7.6.2 比較兒童文學研究 205 7.6.3 兒童文學翻譯研究 207 結 語 211 參考文獻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