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文本解讀”“比較之窗”“史海鉤沉”“會議綜述”“人物訪談”等七個欄目,收錄了《文學倫理學批評與新移民文學》《論宇秀詩歌的世俗詩意》《印尼華文作家林義彪與陳忠實的家族敘事地景比較》等文章。
寫在前面
相遇與融合: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專輯
“新作家”對“傷痕文學”類型的開拓——以曾曉文的創(chuàng)作為個案
多瑙河畔華人新生存景觀的真實描摹—匈牙利華文作家阿心的創(chuàng)作風貌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新文學
逃離還是留下
——解析《龍年》主人公福來的人生困境論《喜福會》中的閾限過渡與嗅覺地景
由文本都入“第三自然”:林耀德都市詩歌研究
文本解讀
論宇秀詩歌的世俗詩意
追尋與認同:陳河小說“追尋”主題中的文化身份釋讀《勞燕》的新歷史主義解讀“病樹前頭萬木春”
——論黎紫書《流俗地》中的“疾病”書寫論科幻小說《三體》的技術理批判與文明啟蒙
再現(xiàn)人類文明原初景觀的文學冒險
———朱大可《古事記》神幻三部曲的建構(gòu)與擔當……(加)宇秀(137)
比較之窗
印尼華文作家與陳忠實的家族敘事地景比較…論加繆《卡利古拉》“自由”中的道德困境
論尼古拉斯·周思《紅線》中的中國敘述的不可靠……論自白派詩歌經(jīng)典的生成與建構(gòu)
史海鉤沉
年歐華、澳華文學研究概況及其他
會議綜述
“新世紀二十年: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境遇與走向”學術論壇會議綜述
世界華文文學的“溫州現(xiàn)象”
——張翎、陳河小說研究工作坊綜述
期刊研究
抗戰(zhàn)前期留美中國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留美學生月刊》為中心的分析
人物訪談
陳賢茂教授訪談實錄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十四輯》終于和大家見面了。受疫情影響,出版困難,本期延誤了一段時間。承蒙學界同人關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者的大力支持,以及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華文文學與華人文化中心的資助,《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又增長一歲、了一步。本輯收錄21篇論文,共計30余萬字,設7個欄目。欄括《相遇與融合: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專輯》《文本解讀》《比較之窗》《史海鉤沉》《會議綜述》《期刊研究》《人物訪談》。從17年起,新增會議專輯后,近幾年連續(xù)設立該欄目,以學術動態(tài),集思廣益,世界華文研究。《文本解讀》《比較之窗》《史海鉤沉》,是本叢書一直開設的欄目。這三個欄目的論文皆以基礎的研究方夯實研究領域,強調(diào)微觀上的文本細讀、視野比較,以及宏觀上的研究概貌!稌h綜述》與《期刊研究》是臨時增設的。在越來越重視史料研究與歷史研究的當前學界中,前者呈現(xiàn)出強烈的文獻意識與歷史意識,后者與前面的會議專輯同步,體現(xiàn)出該研究領域的動態(tài)化與創(chuàng)新。《人物訪談》欄目原來有,近幾年缺席,現(xiàn)在賡續(xù)。該欄目突出親歷與現(xiàn)場感,使學術研究擺脫枯燥,充滿智趣之,本輯7個欄目相輔相成,有對前期的繼承與沿襲,也有創(chuàng)新與。
“相遇與融合: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是于21年6月2527日在甘肅蘭州舉辦的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該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guī)劃項目“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課題組,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學科“世紀海內(nèi)外中文文學”,甘肅省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認證與教材建設委員會和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舉辦。以來,華裔文學和華文文學分屬不同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其研究對象、傳統(tǒng)和范式都有所不同,但血脈相承的天然聯(lián)系終究會讓兩者相遇、走向融合。從時下的研究看,雖然兩者的研究范式自成體系、獨樹一幟,但都面臨著華裔作家用中文創(chuàng)作和華人作家用外文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這給雙方的學科發(fā)展與研究領域都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也帶來了新的學科發(fā)展機遇。在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然趨勢的當下語境中,華裔/華文文學迎來了相遇與融合的佳時機。該研討會倡議并為兩個領域的學者臺,希望他們同行學術交流與對話,探討文學研究的新發(fā)展,以求實現(xiàn)華裔文學和華文文學的跨界融通。這是華裔文學學者和華文文學學者同臺成果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初次相遇。本次大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我國大力發(fā)展新文科的背景下,這兩個學科領域的相遇與融合能夠文學學科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妒澜缛A文文學研究》在本次會議上組稿,選錄6篇學術論文。
分別是:古大勇的《“新作家”對“傷痕文學”類型的開拓——以曾曉文的創(chuàng)作為個案》、樊洛平的《多瑙河畔華人新生存景觀的真實描摹——匈牙利華文作家阿心的創(chuàng)作風貌》、劉紅英的《文學倫理學批評與新文學》、周煒的《逃離還是留下——解析〈龍年〉主人公福來的人生困境》、阿爾曼·艾林的《論〈喜福會〉中的閾限過渡與嗅覺地景》、劉暢的《由文本都入“第三自然”:林耀德都市詩歌研究》。古大勇的《“新作家”對“傷痕文學”類型的開拓——以曾曉文的創(chuàng)作為個案》以曾曉文的小說論述了“海外傷痕文學”的新敘事特征,并以結(jié)出“傷痕文學”的三個類型及其特征。他認為傳統(tǒng)的“傷痕文學”對應于“政治”、“新傷痕文學”對應于“經(jīng)濟”、“海外傷痕文學”則側(cè)重對應于“文化”。“海外傷痕文學”在前兩類“傷痕文學”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傷痕書寫”范式,具有的存在價值。樊洛平的《多瑙河畔華人新生存景觀的真實描摹——匈牙利華文作家阿心的創(chuàng)作風貌》認為阿心的創(chuàng)作在異國生存困境、華商拼搏創(chuàng)業(yè)、跨國文化經(jīng)驗方面有突出的表現(xiàn)結(jié)了阿心的文學書寫特征——她的寫作是有溫度、有情懷、有文化堅守的。劉紅英的《文學倫理學批評與新文學》指出了新文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之間的關聯(lián),以文學倫理學批評來闡釋新文學中新的人物形象、文化寓意及倫理旨意,以期對新小說研究做些許。周煒的《逃離還是留下——解析〈龍年〉主人公福來的人生困境》分析了《龍年》中主人公福來的形象特征,強調(diào)他生活在中美文化夾縫中的艱難處境。論文認為趙健秀通過塑造福來這一形象,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