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多米尼克·貝克斯(Dominiek Beckers)(比利時)
- 1975年比利時魯汶大學物理治療學、運動科學與康復碩士
- 在荷蘭亨斯布魯克康復中心從事物理治療師工作40年
- 國際PNF協(xié)會的高級國際PNF教師
- 脊髓損傷康復教師
- 許多書籍和文章的共同作者
馬斯·巴克(Math Buck)(荷蘭)
- 1972年,荷蘭海爾倫霍格學校認證物理治療師
- 1973年起,荷蘭亨斯布魯克康復中心物理治療師
- 1984年起,國際PNF協(xié)會國際PNF教師及德國PNF學科教師
從2002年起,國際PNF協(xié)會高級教師,2004年國際PNF協(xié)會榮譽會員
- 超過37年在康復中心主要治療脊神經(jīng)疾病患者的實踐。在他的課程中使用了許多研究生教育內容
- 一些治療脊髓患者的書籍和不同課題文章的共同作者
【譯者】
劉欽剛,主任醫(yī)師,就職于沈陽軍區(qū)大連養(yǎng)老院桃源療養(yǎng)區(qū)康復醫(yī)學科。畢業(yè)于第三軍醫(yī)大學,后經(jīng)WHO康復醫(yī)師培訓班培訓。從事康復醫(yī)學臨床及科研工作30年。重點進行腦卒中、脊髓損傷、骨關節(jié)疾病的康復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以及支具、矯形器的應用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概 論1
1.1 PNF觀念在現(xiàn)代整體治療中的位置1
1.1.1 ICF模式2
1.1.2 治療和PNF觀念: 基本原理和技術4
1.1.3 學習的階段5
1.1.4 運動控制和運動學習6
1.2 PNF:定義,理念,神經(jīng)生理學基礎11
1.2.1 定義11
1.2.2 PNF理念11
1.2.3 基本神經(jīng)生理學原理12
1.3 知識測試:問題12
參考文獻12
深入閱讀13
第二章 PNF促進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程序15
2.1 最佳阻力18
2.2 擴散與強化20
2.3 觸覺刺激(手法接觸)21
2.4 身體位置和身體力學23
2.5 語言刺激(指令)24
2.6 視覺刺激24
2.7 牽引和擠壓25
2.7.1 牽引25
2.7.2 擠壓26
2.8 牽拉26
2.9 時序27
2.10 模式30
2.11 知識測試:問題30
參考文獻30
深入閱讀31
第三章 PNF治療技術33
3.1 導論33
3.2 節(jié)律性起始34
3.3 等張組合35
3.4 拮抗肌的反轉37
3.4.1 動態(tài)反轉(包括緩慢反轉)38
3.4.2 穩(wěn)定性反轉41
3.4.3 節(jié)律性穩(wěn)定42
3.5 反復牽拉(反復收縮)45
3.5.1 起始范圍的反復牽拉45
3.5.2 全范圍的反復牽拉46
3.6 收縮放松48
3.6.1 收縮放松:直接治療48
3.6.2 收縮放松:間接治療49
3.7 保持 放松50
3.7.1 保持放松:直接治療50
3.7.2 保持放松:間接治療51
3.8 復制52
3.9 PNF技術及其目標53
3.10 知識測試:問題54
參考文獻55
深入閱讀56
第四章 患者的評價和治療57
4.1 導論57
4.2 評價58
4.2.1 身體功能和身體結構58
4.3 假設59
4.4 測試損傷和活動限制的原因以調整治療60
4.5 治療目標60
4.5.1 總體目標60
4.5.2 具體目標60
4.6 治療計劃和治療設計61
4.6.1 具體的患者需求61
4.6.2 設計治療62
4.6.3 直接治療和間接治療62
4.7 再測試損傷的原因和活動限制64
4.8 治療范例64
4.9 適應證和禁忌證66
4.10 知識測試:問題67
參考文獻67
深入閱讀67
第五章 促進的模式71
5.1 導論71
5.2 PNF模式71
5.3 知識測試:問題75
參考文獻75
深入閱讀75
第六章 肩胛和骨盆77
6.1 導論77
6.2 應用77
6.3 基本程序78
6.4 肩胛的對角運動80
6.4.1 具體的肩胛模式80
6.4.2 肩胛模式的具體應用86
6.5 骨盆的對角運動87
6.5.1 具體的骨盆模式87
6.5.2 骨盆模式的具體應用94
6.6 對稱鍛煉,交互鍛煉和不對稱鍛煉95
6.6.1 對稱交互鍛煉和對稱組合95
6.6.2 不對稱鍛煉96
6.7 知識測試:問題98
參考文獻98
第七章 上 肢99
7.1 導論99
7.2 基本程序99
7.3 屈外展外旋(圖7.2)101
7.3.1 屈外展外旋伴肘關節(jié)屈(圖7.3)104
7.3.2 屈外展外旋伴肘關節(jié)伸 (圖7.4) 107
7.4 伸內收內旋(圖7.5) 109
7.4.1 伸內收內旋伴肘關節(jié)伸(圖7.6)111
7.4.2 伸內收內旋伴肘關節(jié)屈(圖7.7)113
7.5 屈內收外旋(圖7.8)116
7.5.1 屈內收外旋伴肘關節(jié)屈(圖7.9)118
7.5.2 屈內收外旋伴肘關節(jié)伸(圖7.10)120
7.6 伸外展內旋(圖7.11)122
7.6.1 伸外展內旋伴肘關節(jié)伸(圖下7.12)125
7.6.2 伸外展內旋伴肘關節(jié)屈(圖7.13)128
7.7 推出和縮回的組合131
7.7.1 尺側推出與縮回132
7.7.2 橈側推出和縮回133
7.8 雙臂模式134
7.9. 改變患者的體位136
7.9.1 側臥位時的手臂模式136
7.9.2 肘支撐俯臥位的手臂模式137
7.9.3 坐位的手臂模式137
7.9.4 四足跪位的手臂模式137
7.9.5 跪位的手臂模式137
7.10 手臂模式的治療性應用138
7.11 知識測試:問題139
參考文獻139
深入閱讀139
第八章 下 肢141
8.1 導論141
8.2 基本程序141
8.3 屈外展內旋(圖8.2)144
8.3.1 屈外展內旋伴膝關節(jié)屈 (圖8.3)146
8.3.2 屈外展內旋伴膝關節(jié)伸(圖8.4)148
8.4 伸內收外旋(圖8.5)150
8.4.1 伸內收外旋伴膝關節(jié)伸(圖8.6)153
8.4.2 伸內收外旋伴膝關節(jié)屈(圖8.7)155
8.5 屈內收外旋(圖8.8)157
8.5.1 屈內收外旋伴膝關節(jié)屈(圖8.9)159
8.5.2 屈內收外旋伴膝關節(jié)伸(圖8.10)161
8.6 伸外展內旋(圖8.11)163
8.6.1 伸外展內旋伴膝關節(jié)伸(圖8.12)166
8.6.2 伸外展內旋伴膝關節(jié)屈(圖8.13)168
8.7 雙腿模式169
8.8 改變患者的體位173
8.8.1 坐位的腿模式 173
8.8.2 俯臥位的腿模式(圖8.21 a~f)173
8.8.3 側臥位的腿模式(圖8.22)176
8.8.4 四足跪位的腿模式(圖8.23)177
8.8.5 站立位的腿模式(圖8.24)178
8.9 腿模式的治療指征178
8.10 知識測試:問題179
參考文獻179
深入閱讀179
第九章 頸 部181
9.1 導論181
9.2 基本程序181
9.3 指征183
9.4 屈向左,伸向右(圖9.1)183
9.4.1 屈左側屈左旋(圖 9.1c,d)183
9.4.2 伸右側屈右旋(圖9.6)188
9.5 用頸部促進軀干190
9.5.1 用頸部促進軀干屈和伸191
9.5.2 用頸部促進軀干側屈192
9.5.3 用頸部促進軀干右側屈并屈偏轉(圖9.9a~c)192
9.5.4 用頸部促進軀干右側屈伴伸偏轉(圖9.9 d~f)193
9.6 知識測試:問題195
參考文獻195
深入閱讀195
第十章 軀 干197
10.1 導論197
10.2 治療程序197
10.3 斜砍和上抬199
10.3.1 斜砍199
10.3.2 上抬202
10.4 用雙腿模式促進軀干205
10.4.1 雙下肢屈,伴膝屈,促進下部軀干屈(右)(圖10.4)205
10.4.2 雙下肢伸,伴伸膝,促進下部軀干伸(左)(圖10.5)208
10.4.3 軀干側屈210
10.5 用組合模式促進軀干212
10.5.1 軀干的組合運動212
10.5.2 脊柱側彎的治療213
10.6 知識測試:問題 216
參考文獻216
深入閱讀217
第十一章 墊上活動219
11.1 導論:為什么做墊上活動219
11.2 基本程序220
11.3 技術220
11.4 墊上活動220
11.4.1 翻身221
11.4.2 肘支撐(前臂支撐)俯臥位230
11.4.3 肘支撐側臥和側坐232
11.4.4 四足跪位236
11.4.5 跪239
11.4.6 半跪240
11.4.7 從手足立位(四肢支撐弓背位)至站立位,再回到手足立位(圖11.26)240
11.4.8 坐位的鍛煉247
11.4.9 橋式運動251
11.5 PNF在兒科的應用255
11.6 墊上活動的患者實例256
11.7 治療性應用260
11.8 知識測試:問題261
參考文獻261
深入閱讀262
第十二章 步態(tài)訓練263
12.1 導論:步行的重要性263
12.2 正常步態(tài)的基礎263
12.2.1 步態(tài)周期(圖12.1和12.2)263
12.2.2 正常步態(tài)中的軀干和下肢關節(jié)運動264
12.2.3 正常步態(tài)中的肌肉活動(Perry 2010)(圖12.3)265
12.3 步態(tài)分析:觀察和徒手評估267
12.4 步態(tài)訓練的理論268
12.5 步態(tài)訓練的程序269
12.5.1 擠壓和牽拉269
12.5.2 使用擠壓和牽拉反射270
12.6 實用步態(tài)訓練271
12.6.1 坐位的準備階段271
12.6.2 站起和坐下277
12.6.3 站立280
12.6.4 步行285
12.6.5 其他活動289
12.7 步態(tài)訓練的患者實例293
12.8 知識測試:問題299
參考文獻299
深入閱讀 299
第十三章 生命功能301
13.1 導論301
13.2 刺激與促進301
13.3 面部肌肉302
13.4 舌的運動312
13.5 吞咽312
13.6 言語障礙312
13.7 呼吸314
13.8 知識測試:問題317
參考文獻318
深入閱讀318
第十四章 日常生活活動319
14.1 導論319
14.2 轉移320
14.3 穿衣和脫衣320
14.4 知識測試:問題325
參考文獻325
深入閱讀326
第十五章 知識測試:問題和答案327
附錄 詞匯表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