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樣過日子》是一本中國歷史知識普及讀物, 以生活話時代、以細節(jié)話歷史, 具體寫的是古代的生活細節(jié)和文人軼事, 透過這些不同時代的生活習(xí)俗、民間風(fēng)情、時代風(fēng)貌, 讀者可以通過通俗易懂的介紹深刻地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征、人民的生存狀況。全書以普通人的視角解構(gòu)中國古代文化與歷史, 是一本弘揚中華文化的通俗讀物, 既向讀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中國五千年不斷裂的文明史。
1.300萬粉絲、新榜具收藏價值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人氣文章精選。
(1)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是《國家人文歷史》雜志新媒體中心打造的文史研究和交流的新媒體平臺,發(fā)表的眾多歷史專家、熱門作者作品,史料嚴謹,視角獨特,鞭辟入里,語言幽默,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瞭望智庫、Vista看天下等大號轉(zhuǎn)載。
(2)本書收錄多篇爆款文章,全網(wǎng)讀者口碑認證。
2.余世存、郭建龍、侯虹斌鼎力推薦!
3.穿越必讀的硬核古代生存指南,走進古人雅致而不失煙火味的小日子,一本書讀懂古人的生活之道。
(1)古人該怎么把錢安全地藏起來?古代沒有商場,人們都會去哪兒逛街?
(2)古人送禮都有哪些講究?古人想要打光棍,為何偏偏辦不到?
(3)古人都吃什么肉?沒有保健品的時代,古人吃哪些食物養(yǎng)生?
(4)古人“帶貨”也能帶出爆款“斷貨王”?古代書商如何玩轉(zhuǎn)“流量密碼”?
(5)在古代基層當(dāng)捕快,會是一種什么體驗?……
從消費購物到起居飲食,從風(fēng)土人情到民俗習(xí)慣,從休閑娛樂到保健養(yǎng)生,從婚姻家庭到職場生活, 41個深入古人生活細節(jié)的有趣話題,以古觀今,以今推古,以大量詳實的史料和嚴謹?shù)目甲C,全景勾勒古人煙火與詩意并存的生活圖卷,在古人的喜怒哀樂間解構(gòu)古人的生存之道。
4.溯源東方生活美學(xué),沉浸式體驗古代中國的社會百態(tài)和人文萬象,從古人的小日子里,尋找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根脈。
(1)從“胡辣湯”到水泡茶,古人喝茶的儀式感從何而來?明知不能長生不老,古人為何還是癡迷丹藥?
(2)古樂器中的天籟清音有多美妙?古人離不開又隨處可見的“奢侈品”是什么?
(3)“情人節(jié)”的花式暴擊,回到古代會躲開嗎?你的職業(yè)在古代都叫什么?……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生動鮮活的歷史,也浸潤著中國文化沉淀數(shù)千年的形、神、韻。
5.145幅精美插圖,四色全彩印制,線裝裸脊可平攤,完美呈現(xiàn)你想象不到的古代風(fēng)貌!隨書附贈“行樂圖”精美藏書票一套。
壹·古人也愛買買買
沒有花式購物節(jié)的時代,古人會不會瘋狂買買買?
古代沒有商場,人們都會去哪兒逛街?
歪戴帽子、腳蹬公屐:古代名人“帶貨”能力哪家強?
古代銀子怎么花?
古人該怎么把錢安全地藏起來?
在遍地高利貸的古代,老百姓怎樣能安全借到錢?
貳·生活滿滿儀式感
古人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古代文人的高奢定制
我們的合餐習(xí)慣,就是從這兒來的
古人過壽為什么儀式感那么強?
從“胡辣湯”到水泡茶:還原古人喝茶的儀式感
古人離不開又隨處可見的“奢侈品”是什么?
鄉(xiāng)野中誕生的戲曲,為何又成為奢靡排場的代表?
叁·古人也愛吃吃吃
看看古人是怎么吃肉的吧!
“太湖吃糖圈”:哪個城市最能吃甜?
中國式下午茶:由唐開始,一發(fā)不可收
吃著吃著就沒了:古詩中消失的食物
中國哪里人最能吃臭?
中國餐桌上的“四大下酒菜”都有誰?
肆·古人閑暇“城會玩”
超想跟蘇軾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古代沒有音響設(shè)備,觀眾如何聽到戲臺上的聲音?
跟隨古人“云聚會”:他們都會玩些什么?
絲竹和鳴,雅俗共賞:古樂器中的天籟清音
晚明書商的“流量密碼”:什么樣的小說最暢銷?
伍·古人養(yǎng)生很拼的
明知道不可能長生不老,古人為何還是癡迷丹藥?
沒有保健品的古代,古人通過哪些食物來養(yǎng)生?
熱水不止用來喝:中國人為何那么喜歡泡腳?
古代冬季取暖的N 種方法
躺著“挺尸”,側(cè)著“臥佛”:古人覺得怎么睡才睡得香?
陸·古人的婚里婚外
想說“古風(fēng)”版浪漫情話,起碼得先學(xué)點詩詞歌賦
“情人節(jié)”的花式暴擊,回到古代會躲開嗎?
古代大家庭中,正妻的權(quán)力有多大?
古代女子的嫁妝,丈夫能動嗎?
小戶的妻還是大戶的妾,古代女子怎么做這道單選題?
作為“最強贅婿”的駙馬,地位為何高開低走?
柒·古人的職場生活
駕部郎、潛火軍、五坊使……你的職業(yè)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官職標(biāo)題黨: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稱呼實際情況如何?
回到古代,在基層當(dāng)捕快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白銀時代的工資標(biāo)準:普通雇工和官吏的收入差多少?
古人如何找工作:累得想辭職,也只能說說而已
三十多年不工作,徐霞客為何能一輩子都在旅行?
從“胡辣湯”到水泡茶:還原古人喝茶的儀式感
現(xiàn)在的人喝茶,只需要放一個茶包,開水一沖就好了,簡單迅速。講究一些的,就備一套茶具,過幾道水,引得圍觀的人拍掌叫好。
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們這些“茶道”遜色太多了。古代人對茶的講究與重視,大大超過現(xiàn)在。
那么,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講究?
魏晉南北朝,喝茶就是“胡辣湯”
據(jù)說,中國茶的歷史從神農(nóng)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戰(zhàn)國時期的《爾雅》中,便有關(guān)于茶的記載,其《釋木》一篇,講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但是中國茶史真正的起源,到目前為止仍然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則是在兩晉南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西漢時期,飲茶之風(fēng)已逐漸興起,士人王褒在《僮約》中,就寫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同時代的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只竹笥在其標(biāo)簽牌上寫有“槚笥”二字,該物件正是一件盛茶葉的器具。西漢還將茶的產(chǎn)地縣命名為“荼陵”,即今天的湖南茶陵。不過,秦漢時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飲品,更多是因為其藥用效果出現(xiàn)在人們的病床旁。
東漢華佗的《食論》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說,記錄了茶的藥用價值。這跟可口可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口可樂一開始也是作為治療頭痛的藥物出現(xiàn),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轱嬃稀?
后來,民間出現(xiàn)了煎茶的雛形,即粥茶。根據(jù)三國時期魏國人張輯的《廣雅》記述,四川人采摘某種樹葉,將老葉子制成餅的形狀,再放上濃稠的米漿。飲用時先用米湯浸泡,再用無焰炭火炙烤,將其烘干變紅,再搗成碎末放入瓷壺,注入沸水飲用;也有的再加入蔥姜、橘子,以調(diào)和苦澀味。
這種茶和我們現(xiàn)在喝的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胡辣湯之類的食物,喜歡喝的人會覺得味道相當(dāng)“酸爽”,不喜歡喝的人便覺得難以下咽。唐代茶圣陸羽便吐槽這種“胡辣湯”:“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也,而習(xí)俗不已!”
六朝時期,粥茶成為南方人的流行飲品,吳主孫皓曾在宴會上以茶代酒,桓溫也曾用茶宴客。但是面對粥茶,南北朝時期北方來的客人實在是無法接受,都普遍飲用牛乳類飲料,并嘲諷茶為“酪奴”。
唐朝的煎茶法
唐朝時期,中國人開始用煎茶法飲茶。因為煎茶法的出現(xiàn),飲茶之風(fēng)方才盛極大江南北,“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經(jīng)進入民間,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飲料。
而茶葉命運的改變,要歸功于茶圣陸羽!白詮年懹鹕碎g,人間相學(xué)事春茶。”陸羽著有《茶經(jīng)》三卷,對茶道論述詳盡。他提倡飲用以茶餅?zāi)胨槎傻哪┎,茶末以米粒大小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將餅茶用高溫“持以逼火”,并且?jīng)常翻動,“屢其翻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竞玫牟枰脽岚,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
與此同時,將鮮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當(dāng)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
接著繼續(xù)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涌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
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才算煎好了,可以舀出飲用。
為什么說《茶經(jīng)》的問世標(biāo)志中國茶道的誕生?因為煎茶法使茶道中最早的藝術(shù)品飲得以形成。煎茶時,除了要注意“火候”,還要講究煎水煎到什么程度為宜的“湯候”。辨別湯候,一是看水沸時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二是聽水沸的聲響。
水既要煮沸,又不宜過老,否則會破壞上等泉水中含有的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不然用此等“老湯”泡茶,會使茶湯顏色不鮮明、味道不醇厚而有滯鈍之感。有的高級綠茶則更忌泡茶的水過燙,過燙會將細嫩茶芽泡熟,而破壞茶中的有益成分,不利于飲茶的功效和口感。
而用水溫過低的水泡茶,使之過嫩,又會使茶葉中各種有效成分分解得不快、不完全,用此種“嫩湯”所泡的茶,味淡薄,湯色差。
陸羽還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另外,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后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后,茶味就已經(jīng)沒有了。《紅樓夢》里就講,“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飲!薄
陸羽之后,煎茶法繼續(xù)被發(fā)揚光大,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庭筠撰《采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乘勢發(fā)展,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茶藝具備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xí)茶五大固定環(huán)節(jié)。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
宋朝的點茶法
晚唐時,唐人又發(fā)明了一種“點茶法”,即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一邊沖入滾水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點出來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最佳?粗蟪鰜淼牟,就能評價煮茶人茶藝的高低。點茶法能發(fā)揮末茶的特點,加上注水時要注意對水流、水量、落水點的掌控,有頗多講究炫技之處。
不過,“點茶法”在宋朝時才成為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朝人特別講究茶餅,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澀原味,并以茶色“純白為上真”。為了制作理想的茶餅,他們在工藝上精益求精。首先精選原料,只選取茶葉的茶心一處,用泉水浸漬,然后上鍋蒸,再用小榨榨去水分、大榨榨去茶汁,以求色白味甘;榨過之后,將茶放在盆里研磨,好的茶餅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狀物勻滑細膩后,再加入龍腦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餅。
費了這么多功夫制成的茶餅,因為有淀粉,樣似牛乳,因摻有香料,口味甘香,與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湯茶味道截然不同。
茶道大師制作的茶餅,價格堪比如今的學(xué)區(qū)房。宋仁宗時蔡襄制作的“小龍團”一斤售黃金二兩,還極難買到,時人稱“黃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時,鄭可簡用“銀絲水芽”制成“龍團勝雪”,每餅不但售價四萬錢,還需要限售搖號。
當(dāng)時的人對于點茶也非常講究。首先,要將茶餅烤干、捶碎,再用茶碾細細碾成茶末,茶末碾得越細越好。隨后將茶末倒入篩茶的茶羅中,篩取細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備飲用。接著,先將茶盞烤熱,這是為了避免開水注入冷茶盞降溫影響口感。茶盞烤熱后,用長柄小茶勺從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盞中,倒入一點開水將茶末調(diào)勻,再用長嘴茶壺注水,同時以筷子、長柄勺或是筅(圓形竹刷)攪勻。攪勻之后,再注入更多的水,水的標(biāo)準是“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的初沸之水。
最后一步是調(diào)茶,須得“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達到“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直到茶面上銀光翻涌,才算是點好了一盞茶。
由于點茶手法太過講究,是個名副其實的技術(shù)活,所以宋朝有錢有閑的人常以“斗茶”為樂,比試高下,規(guī)則是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斗茶主要考量茶和水的融合程度,攪動茶水轉(zhuǎn)動,先在茶盞上留下痕跡的算輸。茶色純白,比斗時盛在黑盞中最為明顯,所以福建建陽的建窯所出產(chǎn)的黑色茶盞最受當(dāng)時的人歡迎。蘇軾、蘇轍兄弟就喜歡跟人斗茶,還專門寫過斗茶的詩詞。
元明不再講究泡茶法
到了元朝,隨著飲茶群體擴大,國人不太講究茶道了,畢竟煮茶實在太耗費時間和精力,真不如把茶葉直接用水泡著喝。從那時起,中國人便在采茶后將茶葉焙干,直接在茶壺里沏茶喝,茶葉不再摻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餅、碾末。隨末茶一起消失的,還有用來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復(fù)雜茶具,只有裝開水的長嘴茶瓶搖身變?yōu)椴鑹兀^續(xù)被人們使用。
明代皇帝喜歡泡茶喝。洪武年間,朝廷提倡節(jié)儉,下令禁止制作高階茶餅,由此,散茶基本上一統(tǒng)“江湖”。既然大家都泡茶喝,那么茶壺的工藝便與時俱進。由于紫砂的透氣性適合泡茶,新的茶文化開始流行,從此,紫砂在明代崛起,從皇帝到百姓都喜歡。這種壺也便于攜帶,一直流行到如今。
由粥茶、煎茶、點茶到泡茶,飲茶方式的小小轉(zhuǎn)變折射的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轉(zhuǎn)型。不過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很多人堅持用煎茶、點茶等古法飲茶。
結(jié)語
其實,茶道就是生活,從一葉茶到一個杯、一張桌,再到一個房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茶已融入人類的生活。
喝茶這件事,古人把它玩得風(fēng)生水起,只是如今,我們追求簡單和效率,步伐匆匆之間,我們得到了很多,卻也失去了很多。
但愿每個人都留一點時光給自己去品茶、去書畫或是做一些講究的小事,把內(nèi)心對精致的向往找回來。
(作者:柏舟)
參考資料:
[1]陸羽.茶經(jīng)[M].沈冬梅,評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2]陳香白.中國茶文化(修訂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余悅.中國茶文化叢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4]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xu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