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身是一個常數(shù),而生活中卻充滿了變數(shù)。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追求是無限的。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有賴于“代代重啟”,新一代人既要繼承吸收前人的文化,也要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所以也總是有些“不聽話”。這就決定了教育和養(yǎng)育孩子既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每個有孩子的家庭不能回避的課題。
本書從經(jīng)濟學、統(tǒng)計學,特別是心理學的角度,嘗試對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不同養(yǎng)育行為背后的機制和教育現(xiàn)象給予解釋說明,特別是對于教育過程中如何處理情緒、壓力和學習動機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書不能給讀者直接輸入內力,也不能作為問題解決的操作指南,只希望能夠給有緣的讀者貢獻一些心法,幫助他們釋放一些焦慮,獲得平靜。正如書中所言“你能把握和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畢新,20世紀70年代末生人,常被認作80后。大學時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知識畢業(yè)后一天也沒用過。碩士時主動規(guī)劃,赴英國學習計算機科學,以IT行業(yè)開始職業(yè)生涯。工作多年后按照自己的真正興趣讀了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從事管理工作,之前站過講臺多年,也曾醉心于研究,特別關注數(shù)字網(wǎng)絡時代科技對于人們學習行為和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不惑之年更喜讀書,涉獵廣泛,特別是各國歷史、文化和神話故事,曾到訪20多個國家。
第一章 你能把握和改變的只有你自己/001
教育是非常個性化的/004
教育也是經(jīng)濟學現(xiàn)象/006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養(yǎng)育/009
考大學是家長的主要焦慮源/011
改變從自我做起/014
學校里沒有“如何做父母”的課程/015
做家長是需要不斷參悟和修持的/019
“無招勝有招”,但先從“有招”開始/022
第二章 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心理學/027
允許,還是禁止? /029
理念、方法和理論/031
不要將教育手段和教育本身相混淆/033
教育的“內卷”現(xiàn)象/035
一篇微信推文引發(fā)的爭議/039
是什么造成了爭議?/ 043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046
專斷、放任、權威和忽視型父母/052
第三章 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經(jīng)濟學/055
如何看待教育、家庭和社會的關系/056
家庭模式的變化/059
“冰箱父母”“直升機父母”及“冰壺父母” /060
家長教養(yǎng)方式背后的經(jīng)濟學動機/064
第四章 統(tǒng)計學與教育期望設定/069
“小天使”時期:一切都那么完美/071
小學:突如其來的學業(yè)壓力/074
父母角色的調整/075
兩個既有認知的改變/082
均值回歸/085
調整自己的教育期望/088
第五章 教育中的本和末/093
為了什么而讀書? /094
學習是什么味道的? /096
需求,也是動機/098
石匠的故事/099
三個強盜的故事/100
由內而外的思維方式/103
黃金圈法則對家庭教育的啟示/107
第六章 愛與關注/111
做園丁,還是做木匠? /115
靜待花開,但不是撒手不管/116
無條件的深深的愛/119
興趣、信心和能力的培養(yǎng)/128
假如通過時光旅行回到童年/137
不要讓學校的壓力在家里扎下根/139
第七章 家長要做好情緒管理/143
認識壓力/146
壓力的腦機制/149
你的陪伴是支持還是壓力?/ 153
解決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壓力/155
覺察、阻斷和改變/158
警惕“信息繭房”/ 163
控制自己的怒氣/164
做篤定的父母/170
著眼未來,立足當下/173
第八章 幫助孩子學會應對壓力/177
小孩子就沒有壓力嗎? /180
孩子的壓力源/182
正確認識并高度重視睡眠/184
壓力是焦慮的根源/188
增強可控感可以有效減少壓力/189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與“支架父母”/ 193
構建良性親子關系/195
第九章 如何應對手機等電子設備/199
手機的使用/200
認知系統(tǒng)和情緒系統(tǒng)/203
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205
經(jīng)典條件反射/209
操作性條件反射/210
行為養(yǎng)成/211
第十章 激發(fā)學習動機/215
雞飛狗跳的作業(yè)時間/216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217
管孩子是個技術活兒/218
SMART原則/221
從游戲設計里學習動機激發(fā)/223
為未來而學習/225
后 記/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