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正深刻地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與課堂。本書為學校改革提供了一個清晰且有力的方法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以及實現(xiàn)使命的實用戰(zhàn)略。通過借鑒大量的實踐策略和案例,明確地闡釋了學校教育的使命、課程重建策略、教師和學術帶頭人工作職責等內容,并且對于逆向設計如何應用于學校改革、改革過程必須持續(xù)的三步驟以及學校渴望的改革成就等方面做出了科學地規(guī)劃和指導。
《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使命、行動與成就》分為兩部分。部分(章到第七章)闡述了學校教育的愿景,以及其對課程和教師角色的啟示。第二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提出了一項達到此學校教育愿景的規(guī)劃。事實上,本書圍繞逆向設計的邏輯,給出一個明確而強大的使命和學習指導原則,從預期結果出發(fā)倒推出學校教育各方面的關鍵特征課程、評估、教學、教職工的角色、政策、體系和資源使用。
和《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樣,《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我們不相信會有完美的領導方法,正如我們不相信沒有教師參與修訂的課程一樣。學校踐行使命是需要花費很多心力的,我們在這里提供的是能夠支持學校的、更為周到、持續(xù)和有效的計劃。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姊妹篇!
核心素養(yǎng)落地需要怎樣的學校土壤?
如何為育人模式變革開展系統(tǒng)規(guī)劃?
如何重構學校課程,重塑教師職責?
落實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持續(xù)追求教育創(chuàng)新的學校系統(tǒng)規(guī)劃。
《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姊妹篇,它所基于的教育追求與辦學理念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脈相承。只不過,《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是在教師的課程設計層面探討方法論,而《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是從學校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層面來探討方法論。
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征途上,教師的理念與教學能力非常重要,但同樣重要或者說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能力的培育與發(fā)展,這需要一個持續(xù)追求教育創(chuàng)新的土壤那就是學校的使命、愿景、變革路徑與教師發(fā)展支持。作為姊妹篇,《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正是聚焦于此,它通過學校變革的系統(tǒng)規(guī)劃,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奠定良好的變革環(huán)境。
毫無疑問,今天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讓所有進入學校的孩子的生命價值能夠得到煥發(fā),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堅守人學習的本質和人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然后重新設計今天的學校教育,這是學校變革的底層邏輯。我們需要學校從管理者到一線教師打破對傳統(tǒng)的舒適路徑依賴,革故鼎新,有破有立,創(chuàng)造和重塑適應新時代教育變革的新路徑。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能給我們很多的啟發(fā)。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尹后慶
序
《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姊妹篇,它所基于的教育追求與辦學理念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脈相承。只不過,《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是在教師的課程設計層面探討方法論,而《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是從學校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層面來探討方法論。
當初《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這本書出版之前,我有幸先拿到了書稿清樣,在歷時兩個月的研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們在過去20多年來課改實踐中所想所做能從這本書中尋找到一種契合和共鳴,得到一種啟發(fā)和激勵,我相信它將為當下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新課改下的教學設計提供有益助力。一線校長與教師們的反饋也證實了我的預判,《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出版之后,很多銳意變革的學校都將它作為校本研修的教材,并從中得到有益啟發(fā)。
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征途上,教師的理念與教學能力非常重要,但同樣重要或者說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能力的培育與發(fā)展,這需要一個持續(xù)追求教育創(chuàng)新的土壤那就是學校的使命、愿景、變革路徑與教師發(fā)展支持。作為姊妹篇,《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正是聚焦于此,它通過學校變革的系統(tǒng)規(guī)劃,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奠定良好的變革環(huán)境。
首先,我感到,這本書所聚焦的問題,與當下我們一線實踐者(包括校長和教師)所遇到的問題較為相似。在我國基礎教育提出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程改革以來,大家正努力將理論和觀念轉化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文化自覺和教學能力。在這個艱巨的任務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橫亙在教師面前:知識本位的教學如何轉向核心素養(yǎng)為本位的教學?學科教師如何從只關注課時知識點找到通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如何實現(xiàn)超越具體知識,把握知識背后的學科觀念、學科方法和學科價值?如何從孤立的課時主義和具體細節(jié)的教學走向把豐富的學科內容和教學活動統(tǒng)攝起來的大概念教學?大概念教學目標、評價和過程如何設計?我在本書的緒論里讀到,作者描述所面臨的至關重要卻鮮被問及的問題:多年來,為什么有那么多愛崗敬業(yè)、勤勞能干的教育工作者們都經常忽略促進學生理解這樣的目標?為什么大多數學生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式來理解和完成任務?為什么老師們那么容易被灌輸教學、應試教育或趣味活動所誘導而偏離更有價值的智慧目標?為什么那么多學生覺得學校很無聊,不值得他們努力學習,我們又是為什么對于學生的這種體驗視而不見?作者的結論是:我們認為成功的改革取決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否打破長期以來的習慣和態(tài)度,幾個世紀以來,這些習慣和態(tài)度已經阻礙了學校教育進入一個新時代。
毫無疑問,今天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讓所有進入學校的孩子的生命價值能夠得到煥發(fā),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堅守人學習的本質和人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然后重新設計今天的學校教育,這是學校變革的底層邏輯。我們需要學校從管理者到一線教師打破對傳統(tǒng)的舒適路徑依賴,革故鼎新,有破有立,創(chuàng)造和重塑適應新時代教育變革的新路徑。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能給我們很多的啟發(fā)。
其次,這本書給出了一個學校變革的基本邏輯,那就是先確定學校的使命和學生的學習原則,然后由此確定學校的愿景。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對影響學校變革的關鍵要素,包括課程、評估、教學、教師角色、政策、結構、資源使用進行系統(tǒng)下的具體設計和持續(xù)改進等。這種自上而下而又以終為始的邏輯,是我們當前學校規(guī)劃與落實中特別需要的。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校,理念與愿景只存在于報告和文本形態(tài)的規(guī)劃中,實際工作還是沿襲著看似規(guī)范,但實則與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傳統(tǒng)行為習慣。本書以近一半的篇幅論述的是學校除了一個指導全校改革、面向理解的使命之外,還需要一個務實的規(guī)劃,在這里我們要把規(guī)劃理解為靈活而務實的過程而不是文本形態(tài)的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必須是自認不足的,能夠根據反饋和其他結果不斷調整個體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必須確保在規(guī)劃執(zhí)行過程中能夠持續(xù)探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無效的,從而引導及時有效的實踐修正。真正改變幾乎沒有相關機制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獲得所需的反饋的現(xiàn)狀,以便可以系統(tǒng)調整學校教育,形成故障排除指南和針對目標達成情況的持續(xù)性反思。
本書所說的規(guī)劃靈活而務實的過程其實是學校不斷改進的機制,它包含不間斷的三個循環(huán):一是在學校的使命和達成共識的學習原則基礎上,建立一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大的愿景來描繪希望達到的樣子。二是根據使命,對學校目前所處的位置進行持續(xù)、明確的評估。三是基于愿景與現(xiàn)實、目標與結果之間的差距進行定期分析,及時調整。當滿足以上條件時,作者認為就能克服慣性。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本書所提供的思維與行動邏輯,對于重新反思學校實踐、構思未來規(guī)劃行動有著重要的啟示。
再次,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元,真正的變革一定發(fā)生在學校內部,發(fā)生在師生充分互動的教學過程中。然而,如何推動和保障教師主導的教學發(fā)生真正的變革,需要學校整個體系的變革,它對一所學校而言是更為復雜、更為基礎、更為系統(tǒng)的工作。我個人覺得引導和推動教師將課堂變革與專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在學校營造共同研究協(xié)同改進的文化氛圍下,通過確立共同愿景理解學生學情和需求共同備課、研課精心設計教學課堂變革實踐與改進,這個路徑是為高效的。
在這本書中,在整體的規(guī)劃邏輯下,對學校變革相關的各個要素進行了明確闡述,并輔以相關案例,有的案例很精彩也容易借鑒。在看這些案例時,可以進一步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所倡導的理念,同時,又可以在高度相關的情境下以例釋理,幫助我們更好地回答為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增強改革信心,啟迪改革路徑。
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樣,這本書的產出過程也是基于研究者與若干學校管理者、學術領導者(等同于我們的教研組長、學科組長)的共同研究與開發(fā)。研究與實踐的雙輪驅動決定這本書的前沿引領與實踐指導價值。雖然美國的學校變革場景與管理機制與我國有較大差異,但基于學的本質的規(guī)律研究,使這本書中的方法有更多的普適意義,很值得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去研讀和借鑒。希望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一線學校結合自身的改革實踐,深化對教育規(guī)律、辦學規(guī)律、教研策略的研究,完成從理論進步到實踐操作的落地行動,特別是在真正貼近教師的教學實踐、緊扣教學流程再造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豐富和創(chuàng)新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具體路徑和方法上取得突破。
尹后慶
2022.4.25
格蘭特·威金斯 (Grant Wiggins),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為學校、學區(qū)和州教育 部門提供關于各種改革問題的咨詢服務,并參與了一些重大教育改革項目,包括佛蒙特州的檔案袋系統(tǒng)和精英學校聯(lián)盟。與杰伊 ·麥克泰格合著有《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
杰伊 ·麥克泰格 (Jay McTighe),馬里蘭州評估委員會主任。
閆寒冰,教育技術學博士,教授,博導,現(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上海教師發(fā)展學院)院長,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工作組副組長,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家組組長,教育 部課程中心深度學習綜合組成員,上海市遠距離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序
譯者序
致謝
緒論
靈活而務實的過程
全書概述
部分 學校教育的愿景
章 學校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學校教育的要點
專注于理解、遷移和思維習慣
什么是關注理解的教育?
如何進行課程設計和順序安排?
重要的認識: 對內容的看法
為什么使命很重要?
闡明并踐行使命
機構目標
對于使命的集體承諾與真正的專業(yè)化
學校使命和州立標準
部門和年級團隊的目標
行動建議
第二章 學校課程應該做什么?
必要的材料: 一份塑造課程的藍圖
聚焦使命的課程藍圖
從預期表現(xiàn)出發(fā)逆向設計課程
以終為始: 始終圍繞表現(xiàn)性目標來建構課程
將操練與比賽融為一體
什么是學科?
確定所需訓練的關鍵章法
維護基于成果的學習
螺旋上升: 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和表現(xiàn)
調整的計劃: 使得反饋更聚焦于課程設計和實施
行動建議
第三章 如何重構學校課程?
要素一: 使命相關的成就和課程理念
要素二: 從使命和內容標準中得出的理解和基本問題(大概念)
要素三: K-12課程地圖
要素四: 關鍵評估和證據收集
要素五: 分析型和縱向型量規(guī)
要素六: 參照作品樣例
要素七: 具有賦能價值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
要素八: 診斷性和形成性評估
要素九: 差異化
要素十: 故障排查指南
附言: 課程標準
行動建議
第四章 教學應該如何適當去個性化?
學習原則
學習原則意味著什么
面對特定原則的共識達成
你說得都對,但……考試怎么辦?
基于理解的學校教育的努力方向
行動建議
第五章 教師的教學角色是什么?
教師作為講授者
教師作為助學者
教師作為教練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方法
教師的誤解
以終為始確定教師的職責
行動建議
第六章 教師的非教學角色是什么?
角色1: 課程貢獻者
角色2: 結果分析者
角色3: 持續(xù)學習者
行動建議
第七章 學術領導者的工作是什么?
工作職責1: 與使命和學習原則相關的職責
工作職責2: 與課程相關的職責
工作職能3: 與結果相關的職責(差距分析)
工作職責4: 與人事有關的職責
工作功能5: 與結構、政策、資源相關的職責
工作職責6: 與文化相關的職責
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
第二部分 基于設計的學校教育規(guī)劃
第八章 如何將逆向設計應用于學校變革?
變革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
在學校變革中應用逆向設計
縮小愿景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
計劃調整
第九章 學校變革的預期結果是什么?
使命相關的變革目標
愿景
目標
理解
知識和技能
行動建議
第十章 我們應該收集什么樣的證據?
關鍵使命的證據
對改革所處的情景進行評估
行動建議
第十一章 我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
學校改革行動規(guī)劃指南
將WHERETO作為規(guī)劃組織器和檢查表
第十二章 我們必須應對什么樣的習慣?終的警告
好習慣和壞習慣
灌輸式教學是一個壞習慣
教科書是壞習慣的推動者
人是如何學習的或者反過來說,人是如何抵制學習的
做出改變
打破制度壞習慣
專業(yè)發(fā)展的改革
行動建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