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市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文化歷史中的北京靠前形象研究”的最終結項成果,運用歷史學、文化心理學和比較文化學等跨學科研究視角,特別是借鑒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學以及靠前傳媒學中“(跨國)形象學”的相關理論,按照歷史脈絡完整地把握并勾勒出北京靠前形象的歷史流變過程,在汗牛充棟的文獻資料、歷史掌故和各種道聽途說的“記憶”與文化藝術想象材料基礎上,發(fā)掘和彰顯外國人暨海外華人眼中的北京靠前形象之主要特征,梳理他們對北京城市面貌與文化風情的考察重點及其評價體系,探討其關注或鐘情的北京文化歷史特征,具較高學術價值。
沈慶利,男,1970年生,1999年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后,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至今,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第一章北京靠前形象研究與“優(yōu)選北京學”
第一節(jié)北京靠前形象研究:命題與思路
一、跨文化形象學與北京靠前形象研究
二、中國城市學與作為方法的“北京學”
三、全球化與“優(yōu)選北京學”
四、海內(nèi)外共識與當代北京文化建設
第二節(jié)北京靠前形象的歷史變遷綜述
一、古典北京:從“東方帝都”到“東方巴比倫”?
二、民國北京:中外文人互動與“古都”形象定格
三、當代北京:新中國與“新北京”靠前形象的多元趨向
第二章 古代北京的靠前形象
第一節(jié) 北京形象進入靠前視野
一、無與倫比之城:元大都時代北京靠前形象的初建
二、明末清初:北京靠前形象的豐富與飽滿
第二節(jié) 北京靠前形象的裂痕
第三章 晚清至民國:北京靠前形象的近現(xiàn)代裂變
第一節(jié) 十九世紀中后期:西方“闖入者”肆意打量下的北京
第二節(jié) 社會劇變與二十世紀前期的“靠前北京”
第四章 1949至今:北京靠前形象的當代變遷
第一節(jié) 1949—1979:新中國與“新北京”\t
引言:政治目標下的城市形象建構\t
一、1949-1966:“新北京”與新首都\t
二、1966-1976:“紅色風暴”中的北京記憶\t
三、1976-1979:歷史徘徊期,曙光與新生\t
四、兩個典型案例:埃德加·斯諾眼中的北京與馬德琳·岳東的《共和國北京》
第二節(jié)1980—1999年:新與舊的更迭
引言:地心引力的召喚
一、1980—1989 改革初期的新舊蛻變
二、1990—1999 亞細亞的太陽
三、一種典型個案:阿瑟﹒米勒筆下的北京形象
第三節(jié) 2000年至今:新北京,新奧運
引言:新世紀、新機遇、新挑戰(zhàn)
一、 2000—2008 再次成為焦點
二、后奧運時代——北京形象的多維展示
第五章 “海外”華人作家與北京靠前形象建構
第一節(jié)“海外”華人作家的北京體驗和想象概述
第二節(jié)一種典型個案:林語堂的北京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