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于開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戰(zhàn)國時代。魏國為避強秦,從安邑(今山西運城夏縣)東遷,筑大梁城為新都。孟子曾來大梁見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因大梁而經(jīng)常被稱作梁惠王,可見大梁城的影響。公元前225年,秦大將王賁攻魏,決河水以淹大梁,破城。秦統(tǒng)一后,大梁地界被拆分為浚儀、啟封二縣。漢代為避景帝劉啟名諱,改“啟”為“開”,這就是開封一名的由來。
漢文帝封二兒子劉武為梁孝王,起初都開封。梁孝王曾在開封筑梁園,便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那個梁園。
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中段是溝通黃河與淮河的汴河,開封位于汴河要沖而得以迅速發(fā)展,汴州、汴梁等名由此而來。唐時,汴州節(jié)度使李勉擴修汴州城,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繁榮。
五代之中有四代以汴州為都城,后周世宗修外城,擴城區(qū),宋建國后繼續(xù)以此為都,迎來了空前的興盛繁榮。
宋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朝代。一方面,宋國土面積小,軍事力量不強,黨爭嚴重;南宋更是偏安一隅,貪圖享樂,腐敗墮落,不思進取。但同時,宋代尤其是北宋,又是經(jīng)濟繁榮、文化普及、科技發(fā)達、風氣寬容的盛世,是古代中華文明的一個巔峰。
王國維認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标愐∫舱f:“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經(jīng)歷過后唐時的軍閥割據(jù)、五代十國的戰(zhàn)火離亂而建立起來的宋,基本上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戰(zhàn)爭后,又通過外交手段以金錢換來了長期的和平。國家穩(wěn)定、民間富足,全國上下欣欣向榮。而都城汴京作為全國政治、
經(jīng)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更是達到了輝煌的巔峰。
汴京是沒有歷史先例可比的大都市。唐代長安不過50多萬人口,而北宋汴京人口達150萬以上。這在全世界范圍也是最大的城市。同時期的歐洲,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都不足10個,倫敦人口直到17世紀初才達到20萬。人口密度大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北宋時,打破了舊有的里坊制和封閉的市,取消夜禁制度,政府鼓勵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城市全面繁榮,百業(yè)俱興。商鋪、酒樓鱗次櫛比,勾欄瓦舍歌舞升平,御路天街整齊莊嚴,市井巷陌人潮涌動,處處盛世景象。
然而,世事變幻,彩云易散,開封汴京城的繁華倏爾傾覆。
北方的金國對宋發(fā)動戰(zhàn)爭,渡過黃河,攻破開封,宋皇室南遷,開封城被金兵洗劫擄掠。
后金國遷都到開封,這里有過短暫復興,但20年后又被蒙古攻陷。宋軍想趁機收復開封,元軍決黃河水淹城,死傷無數(shù)。
明末李自成起義攻打開封時,明軍為抵抗闖王,再一次以水淹城,水深數(shù)丈,城中人口幾乎全部死于大水。昔日繁榮就此無蹤可尋。
清代時,開封城的人口僅3萬人。宋時的建筑,如今只留下了鐵塔、繁塔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座。曾經(jīng)的繁華之都,盛世氣象,如今只能到宋代文人留下的作品中去尋找。
有宋一代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廣為人知的,有兩個作品。
一是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用5米多長的篇幅、全景式的構圖和豐富細致的細節(jié),囊括了汴京城的方方面面,從郊野到城市到皇宮,近千個人物形態(tài)各異,展現(xiàn)了市井百態(tài)、各行各業(yè)。
另一部作品便是孟元老在宋南遷后回憶昔日在汴京所見之繁華而作的《夢華錄》。因汴京一般被稱作東京,所以這部書被后世稱作《東京夢華錄》。
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均存在遷移過程。這個過程,在很多地名中都有所體現(xiàn)。
周代、秦漢時期,都城均在陜西。隋唐之后,靠東的洛陽因交通便利而興盛起來,許多世家大族為生活方便遷居洛陽,皇室亦有很多時間在洛陽居住,而被稱作“東都”。
而開封隨著運河而崛起,因毗鄰聯(lián)通黃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汴河而成為要沖,吸引統(tǒng)治者進一步東遷。至宋代,“東都”“東京”已經(jīng)無人再指洛陽,而是指開封。
“夢華”二字,典出《列子》,黃帝夢游華胥之國;不知道這個典故的今人,若簡單粗暴地將其理解為“夢憶舊日繁華”,亦無不可。作者孟元老作此書,是在兵火離亂之后“暗想當年,節(jié)物風流,人情和美”。
全書前半部分以空間為維度,介紹城中的重要建筑、街市、商鋪、酒樓、食肆、勾欄等;后半部分以時間為次序,描寫城中不同年節(jié)時令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畫面。
孟元老筆下的東京,是街頭巷陌能隨處發(fā)現(xiàn)驚喜的城市,是一年四時都能安閑生活的家園,是皇家威嚴與市井煙火并存的華都,是熙熙攘攘中能從容享受的樂土。
作者孟元老在序言中以短短篇幅勾勒出了東京的昔日盛景,以及如今心中的懷念向往。
序言五百余字,是全書最華彩的段落,尤其是第一部分,鋪陳敘述作者所親歷的東京舊時盛況,文藻典雅,對仗工整,氣勢貫通,兼有駢文之華麗考究與漢賦之恣意鋪陳,令讀者身臨其境,仿若身處熙來攘往的車水馬龍之中,盡覽太平歲月繁華人間。
轉折寫“一旦兵火”,寥寥數(shù)語間見物是人非,不盡唏噓。由序言可管窺作者之文字功底。然而正文部分,作者沒有繼續(xù)使用這樣的寫法,“語言鄙俚,不以文飾”,乃是希望“上下通曉”,“開卷得睹當時之盛”的人更多一些。
1187年,《東京夢華錄》由趙師俠刊刻成書,并作刊書跋。
祖宗仁厚之德,涵養(yǎng)生靈幾二百年,至宣、政間,太平極矣。禮樂刑政,史冊具在,不有傳記小說,則一時風俗之華、人物之盛,詎可得而傳焉?宋敏求《京城記》載坊門公府、宮寺第宅為甚詳,而不及巷陌店肆、節(jié)物時好。幽蘭居士記錄舊所經(jīng)歷,
為《夢華錄》。其間事關宮禁典禮,得之傳聞者,不無謬誤;若市井游觀、歲時物貨、民風俗尚,則見聞習熟,皆得其真。余頃侍先大父與諸耆舊,親承聲欬,校之此錄,多有合處。今甲子一周,故老淪沒,舊聞日遠,后余生者,尤不得而知,則西北寓客絕談矣。因鋟木以廣之,使觀者追念故都之樂,當共趁“風景不殊”之嘆。淳熙丁未歲十月朔旦,浚儀趙師俠介之書于坦庵。
趙師俠應該是在宋南遷后才出生的,并沒有經(jīng)歷過昔日東京的繁華,然而他是宋宗室子弟,心中所懷故土之思、對北宋盛世的向往,可能遠超旁人,所以他對于孟元老希望后人“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的心思是非常能感同身受的。
我們今日的讀者也得以借此書盡覽追念千年前的東京繁華。由于孟元老“語言鄙俚,不以文飾”的寫法,理解文意并不存在什么障礙。只是終究千年之隔,書中所錄名物皆有爭議,更何況其真正原貌,夢中之華,終究難以想象,又只能依靠想象。
譯者限于才力,加之因時間較為緊迫,難免還有不少錯漏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王秀莉
2021年8月15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