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性心里都有一座名為“應該”的牢籠,囚禁著自己,也監(jiān)督著其他女性。
.女孩:我應該端莊、溫柔,說話的聲音不能太大,動作不能太粗魯……
.妻子:我應該下班后趕回家給丈夫做飯,雖然我好累……
.兒媳:我應該初三再回娘家,因為小姑初二回來,我得幫忙……
.媽媽:我應該好好照顧孩子,即使工作已經讓我疲累到崩潰……
身為女性,對這些場景一定不陌生。
我們在一張巨大的監(jiān)視網中,無法逃脫這些“應該”,只能忘記自己原來的樣子,也忘記自己想要什么。
當關系中充滿勉強與害怕,愛就無法存在了。擺脫用“應該”監(jiān)督自己、監(jiān)督別人,我們的同理心和愛人的能力才有存在和發(fā)展的空間。我們真正尊重自己時,才能活出自由綻放的人生。
他們都在說“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
從《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到《關系黑洞》,我的工作、人際關系、健康與自我都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動,給我?guī)砹嗽S多挑戰(zhàn)。
一方面,2017 年我的工作量暴增,我又很不會拒絕別人,2018 年初健康檢查時,我被查出罹患甲狀腺亢進;另一方面, 我的第一本書《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頗受矚目,使我莫名多了些名氣,當然也遭受了許多攻擊。一些人認為自己被“情緒勒索”冒犯,帶著滿腔憤怒給我寫信或者留言。
我原本就是一個很容易陷入自責與自我懷疑的人,在各方壓力下,我感覺自己的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況并不好。因此在2018 年,我強制自己慢下來,減少一半以上的工作量,盡量專心于咨詢工作以及專業(yè)訓練。在這一年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感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這一切”的懷疑,與他人的“你憑什么可以得到這些成就”的攻擊,不停地在我耳邊回響:
“你寫這些東西有用嗎?”
“有很多比你有才華、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yī)生。你能寫的,他們都能寫。說不定他們寫的文字基于更深的理論基礎,對讀者來說更有用,你憑什么獲得現(xiàn)在的成就?”
“你只不過是憑一本書紅了的家伙,運氣很好,搭上風潮而已!
……
這些巨大的自我懷疑聲籠罩著我,讓我很羞愧,覺得自己很糟糕,配不上這些成就……
我開始懷疑自己,然后,我就什么都寫不出來了。
原本我就是個有強烈的“冒牌者綜合征”的人,我面對的壓力、變動、不安、害怕、恐懼與攻擊,“喂養(yǎng)”了我內心的自我懷疑,讓它變得更強烈。
成就,沒有成為我的福祉,卻成為我某方面的束縛。
幸好,在面對自我懷疑與不安全感方面,我也算老手了。同時,很感謝我的前輩、朋友、工作伙伴與家人給我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
后來,我繼續(xù)減少我的工作量,特別是對外曝光的時間,將時間盡量放在我喜歡的事情,也就是咨詢工作上。我也開始參加一些專業(yè)訓練團體,開始多花一點時間閱讀自己喜歡的文字,讓自己被掏空的身心得到平靜與滋養(yǎng)。當然,去樂團練習, 吼吼叫叫,與樂團成員講些無用的話于我而言也是必須的。
當身心與自我慢慢穩(wěn)定下來之后,我在持續(xù)的實務工作中發(fā)覺:
許多女性一開始和我談的是自己的情緒、親子關系或伴侶關系,但深談后,我發(fā)現(xiàn)她們的問題背后,往往是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對女性的束縛與歧視。此外,許多女性有相同的困擾,甚至有類似的個性——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感受,常會自省、自責; 很需要讓別人覺得自己有用,卻又不相信自己足夠好。
大家被“女生應該怎么樣”或者“妻子、媽媽應該怎么樣” 等“應該”束縛著。在家庭、職場中,她們因為身為女性,而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她們想掙脫這些“應該”,卻又因為無法忽略別人的眼光與看法,無法掙脫那些從小就形成的、存在于內心的自我規(guī)訓,而自我懷疑。
其實我也遭遇過這些,或者可以說,我也正在遭遇這些。我的經歷與觀察,讓我忍不住想:一些性格特質究竟是“女性本身的特質”,還是女性從小時候起被社會環(huán)境、傳統(tǒng)認知訓練出來的呢?
我遇到太多有這些特質的女性,于是,就有了這本書。
《對“應該”說不——做自由綻放的女子》所討論的,并不是“女性是辛苦的”,或者“男性是既得利益者”,而是在觀念束縛、心理控制下,我們是怎樣把扭曲的“應該”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成為“集體創(chuàng)傷”的。有時候,受傷的人熬過一段時間,成為有權力要求別人的人時,會因為自己傷得太深,繼續(xù)維護這樣的創(chuàng)傷傳統(tǒng),“否則,我過往受的傷,到底算什么”。
當然,在這樣的“應該”下,受苦的不只是女性,還有男性。女性總得是某個樣子,而男性也得是某個樣子,兩邊都可能受傷。他們需要彼此,有時卻仇視彼此。男性化為壓迫者、強者, 而女性化為滿足男性自尊的對象、弱者。兩邊都不滿這樣的刻板印象,都覺得憤怒,但面對社會上的壓力,卻又不得不下意識地維護這樣的文化習慣。于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獲得成就大于一切;女性能力太強就會變成“女強人”,回歸家庭才是女性應該做的。
在一張巨大的監(jiān)視網中,無法逃脫的“應該”,讓人們只能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也忘記自己想要什么,戴著面具、帶著“偶像包袱”不停前進。
正因如此,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即使得到的外在成就、物質再多,內心都是空的;用假的自己面對、建立再多的人際關系, 也會覺得這些關系都是假的。很多時候,我們不相信別人愛真正的自己。即使留住了一段又一段關系,我們也認為:自己或許是用“應該”或“責任”讓對方留在自己身邊的,對方并非真的愿意為了自己待在這里。
當關系中充滿了“應該”與責任、勉強與害怕,最重要的“愛”就沒有可以存在的空間了。這是哀傷的。
與寫第一本書的目的相同,我仍期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我們的一點改變,讓我們覺察那些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應該” 并不是真的“應該”;讓我們重新思考,那些“應該”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是什么;讓我們正視自己真實的感受,還有想成為的自己。
只有從你我開始,從一點改變開始,不再把“應該”當成理所當然,讓自己更尊重自己,用不妨害他人的“我想要”去 選擇、去表達,我們才能學會尊重別人;才能學會不再用那些 “應該”與刻板印象鉗制他人的自由意志,或帶著自己想要隱藏的創(chuàng)傷,要求別人有和我們一樣的經歷,做會讓自己受傷的事。這樣,我們才不會扭曲地帶著被別人歧視、壓迫、不平等對待 的傷口,轉頭歧視、壓迫比我們弱勢的人,借著那些歧視別人 的語言、貶低別人的文字,感覺自己稍微高人一等,來獲得一 點心理平衡,獲得一點安慰。
擺脫用“應該”監(jiān)督自己、監(jiān)督別人之后,我們的同理心和愛人的能力才有存在和發(fā)展的空間,才可以好好地被保有、被珍惜,它們是我們生而為人最珍貴的禮物。
若從我們開始,對用“應該”約束自己和他人這樣一個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習慣有所覺察,勇敢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讓自己、他人都能被支持,坦然地擺脫束縛,不再服膺“應該”“理所當然”等,讓這些力量一點一點地積累,我們的傳統(tǒng)認知或許就能有所松動,社會環(huán)境也許就能更“多元包容”。
你愿意和我攜手,為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出一個更能尊重、接納真實自我,包含更多愛的世界嗎? 我衷心地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