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晚清到五四現(xiàn)代化歷程中,「小說」成為主流文學類型、發(fā)揮社會影響力的歷程;亦回顧和反思林紓等時代中文化人的命運。
本書立足詳實的文史資料,探討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如何經(jīng)翻譯而置換了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從道聽塗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轉譯成現(xiàn)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全書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現(xiàn)代中國小說理論家梁啟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文論中演繹的「小說」概念,如何通過存「形」、!敢簟埂⒁住噶x」這種偷天換日的手法,承載了經(jīng)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彙,慢慢成為了像「文學」、「社會」、「存在」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了新文學的出現(xiàn),沿用至今。直至今日,「小說」都是富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流文學類型。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家吳趼人及翻譯家林紓的文學實踐例,描繪這一「小說」現(xiàn)代化歷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盪、明暗難辨,引發(fā)我們對文學、歷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關詩珮,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F(xiàn)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2002-2003年獲日本文部科學省獎學金資助負笈東京大學,於2009年出任東京大學副教授。關詩珮近年獲得不同研究資助以參與多種國際研究計劃,曾於2014年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2017年客席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2018年獲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獎學金為其訪問研究員。
研究興趣包括翻譯研究(文學翻譯、中國翻譯史)、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及香港文學,已出版學術論文約70餘篇,近著包括《譯者與學者:香港與大英帝國中文知識建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全球香港文學:翻譯、出版?zhèn)鞑ゼ拔谋静倏亍罚ㄐ卤保航?jīng)聯(lián),2019年)。
緒論
甲部 譯轉小說概念
第一章 重探「小說現(xiàn)代性」——以吳趼人為個案研究
一、引言
二、吳趼人小說的「傳統(tǒng)性」
三、吳趼人小說的「現(xiàn)代性」
1. 第一人稱
2. 限制(限知)視角
3. 倒裝敘述
4. 框式結構
四、傳統(tǒng)小說的「現(xiàn)代性」
五、以敘事手法探討小說現(xiàn)代性的困局
六、小結
第二章 移植新小說觀念:坪內(nèi)逍遙與梁啟超
一、引言
二、坪內(nèi)逍遙與梁啟超:現(xiàn)代「小說」觀念的啟蒙者
三、小說的地位
四、小說的歸類
五、小說的分類
六、「小說」作為“novel”的對譯語
七、小結
第三章 呂思勉(成之)〈小說叢話〉對太田善男《文學概論》的吸收——兼論西方小說藝術論在晚清的移植
一、引言
二、呂思勉與太田善男的藝術論
三、小說的兩種特質:勢力與藝術的對立
四、模仿論以及「寫實與理想」的論爭
五、文學之美
六、小說作為文學類型
七、小結
第四章 唐「始有意為小說」:從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看現(xiàn)代小說(虛構)觀念
一、引言
二、小說與小說書
三、唐始有意為小說
四、個人的造作
五、小說為藝術
六、小結
乙部 翻譯小說實踐
第五章 從林紓看中國翻譯觀念由晚清到五四的轉變——西化、現(xiàn)代化與原著為中心的觀念
一、引言
二、晚清的譯界
三、對譯筆的重視
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五、五四
六、原著為中心觀念
七、小結
第六章 現(xiàn)代性與記憶:「五四」對林紓文學翻譯的追憶與遺忘
一、引言
二、「五四論述」通過遺忘並壓抑對林紓的記憶而來
三、林紓成為新翻譯規(guī)範建構者的重要記憶
1. 文學翻譯是否可行
2. 直譯與意譯之討論
3. 譯者的條件
4. 重譯
四、林譯小說成為中國文學西化起源的象徵符號
五、林譯成為翻譯史上的符號
六、小結
第七章 哈葛德少男文學(boy literature)與林紓少年文學(juvenile literature):殖民主義與晚清中國國族觀念的建立
一、引言
二、維多利亞時代的哈葛德與晚清的林紓
三、英國的殖民主義與晚清的國族觀念
四、維多利亞的時代少年文學與少男冒險文學
五、晚清的少年文學及林紓增譯的少年氣概
六、林紓對少年身份所產(chǎn)生的焦慮
總結
名詞及重要主題索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