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散文作品。全書共分“江南江北”“芳草萋萋”“漸行漸遠”“近蹤遠影”“河山攬勝”“讀書留痕”六輯。作者以平實自然的筆調(diào)勾勒了一幅極具地域色彩的生活長卷。
朱國平著的《湖光海韻》,是作者近年行走于蘇州大豐兩地,深入當?shù)厣罡鱾角落,觀察入微,記錄了不同人的生活狀態(tài),也不乏傳統(tǒng)民風、民俗的敘寫,富于歷史的厚重感。作品記人、敘事、論理,皆言之有物,引人回味。
滅渡,覓渡,覓度
在蘇州古城區(qū)東南角,
葑門之外,有一座建于元
代的石拱橋,叫滅渡橋。
站在橋上遠眺古城,在粼
粼波光中,古運河和護城
河湯湯而來,交匯后,從
腳底的橋下,沿著運河古
道,拐個淺淺的彎,向城
外的澹臺湖、向著杭州方
向奔流而去。
從橋堍拾級而上,橫鋪
的條石薄而寬,所以行走
方便而省力。橋面上,或
淺或深的履痕,像模糊的
歷史年輪。橋兩側(cè)石塊剝
落處,有修補的痕跡。我
端詳刻在欄桿一側(cè)的“元大
德二年始建”的字樣,宛如
面對一位從歷史深處走來
的老人,我想聊點什么,
卻因為相隔年代久遠,連
語言的障礙都無法越過。
在六十米之外,建于2002
年的滅渡新橋長而寬,除
行人、過車之外,還設(shè)有
供行人觀景、散步的專用
便道。新橋落成,這老橋
,便成為一件文物,作為
滅渡橋景區(qū)中心,任游人
盤桓其上,領(lǐng)略古城新韻
,感受時代變遷。
滅渡橋的兩端,是繁華
的莫邪路和南門路。七百
多年前,這里雖是由吳江
通往昆山、常熟,連接吳
越的必經(jīng)之路,但荒野連
綿,水寬路斷,全靠渡船
連接南北交通!按撼睅в
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闭越辜,船主出現(xiàn)。
客人上船,當船兒行至河
中,船主卻獅子大開口,
根據(jù)客人的不同身份或穿
戴,敲詐勒索。如客人與
之發(fā)生爭執(zhí),便有同行過
來添威助勢。客人人生地
疏,只得自認倒霉,伸著
脖子任其宰割后繼續(xù)趕路
。這,便是滅渡橋建橋之
前的真實境況。
當時,昆山有一個法號
敬修的和尚,對葑門外這
片水域的不太平有所耳聞
。一日,敬修陪師父來此
尋舟過河,果然亦遭遇敲
詐。敬修具文上訴,官府
緝拿懲辦了一些不法之徒
,劣行有所遏制,但勒索
之事仍時有發(fā)生。于是,
敬修決意修橋,以圖造福
民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廣告社會各界,搖唇
鼓舌,化緣募捐。經(jīng)過三
年的嘔心瀝血,終于橋生
渡滅,得遂所愿。滅渡者
,除暴安良,惠澤一方也
。古之賢達,取橋名“滅渡”
,貼切準確,用心良苦。
新建的滅渡橋,已更名
為覓渡橋。覓渡,很容易
使人聯(lián)想到李清照詞中“尋
尋覓覓”和“爭渡爭渡”,十
足的文藝味,比之“滅渡”,
更具文墨之雅。再者,和
蘇州相距不遠的常州,既
有覓渡河,又有覓渡橋,
而且,因為梁衡先生《覓
渡覓渡渡何處》這篇堪稱
經(jīng)典的散文,更使“覓渡”成
為一個熱詞。這樣,新的
滅渡橋建成后,由方言的
諧音,引發(fā)“靈感”,改“滅”
為“覓”,也就順理成章了。
好在老橋還在,在其南堍
立著的石碑上,“滅渡橋”三
個字依舊赫然在目,向游
人敘說著“覓渡橋”的前世今
生。
覓渡有詩意,但在早已
成為鬧市區(qū)的葑門外一帶
,已無法尋到“覓渡”的意境
。到處都有的高速公路,
跨海過江,翻山越嶺,能
把相隔千里的兩個地方連
成一體,哪里還有“渡”可覓
?覓渡不如無渡,七八百
年前的敬修和尚,其超前
思維確實了得!當然,只
是那個“滅”字,似乎總帶著
一股戾氣。滅渡,總有一
種煞風景的意味。
由此,我想到佛家的“度
”。假設(shè)將新橋改名為“覓度
橋”呢?跨越自然界的山山
水水,即便是冰山大洋,
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
已經(jīng)不是什么難事,而“度”
引領(lǐng)人類精神升華,任重
道遠,潛力無限。從凡人
到圣人,學無止境,知亦
無涯,度已為貴,度人為
德,度人度已,功德無量
。度,雖然不牽涉具體,
但卻無所不在。
縱觀古往今來所有的文
字,其實都和“渡”與“度”相
關(guān)。作為一種媒介或符號
,文字“渡”人“渡”已之功不
言而喻,而通過文字形式
的表達或接受表達,總會
對人的認知產(chǎn)生一定的影
響,這既是度人,亦是度
己。當然,就我而言,愧
乏度人之力,確有度己之
愿。
書名《湖光海韻》,是
說我行走于蘇州大豐兩地
,而大豐乃海之一隅。蘇
州有臨湖蝸居,拜天所賜
,書中內(nèi)容難免沾上一些“
湖光”“海韻”,故借光偷韻
,以充門面。
2020.9
朱國平,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做過農(nóng)民,文字有泥土的芬芳;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舌耕十年,語言規(guī)范而不失靈動;謀食行政機關(guān),得接觸觀察社會之便,思考冷峻,情懷熾熱。先后在《中國青年報》《雜文月刊》等刊發(fā)百余萬字。本書是作者繼《窗外》《雕刻心中的理想》之后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
第一輯 江南江北
一蓑煙雨永寧橋
做客三山小蓬萊
木瀆老豆腐
一山臨湖觀浩渺
朗朗的回歸之夢
相約吳中觀勝境,同登古寺聽梵音
千秋高義一擔當——訪蘇州義風園
草堰古鎮(zhèn)尋勝
斗龍河畔是吾鄉(xiāng)
姑蘇城外覓“寒山”
第二輯 芳草萋萋
小徑芳草綠
美食最憶炒三鮮
家有土坯房
四奶奶和她的寶貝外孫女
和父母一起過年
那晚,我陪叔叔
聽老同學聊那過去的事兒
老汪
難忘鄉(xiāng)下的月光
第三輯 漸行漸遠
流螢——大表奶奶的故事
懂我不言
杏林詩韻墨生香
天邊湖畔隔世緣
歸
興化,那些事兒
午餐不免費
走過紅綠燈
尋訪張阿姨
第四輯 近蹤遠影
在城市的邊緣
快樂忙年
農(nóng)忙時節(jié);丶
清風夜半聽鳴蟬
被移挪的樓房
小區(qū)里的老人
我的農(nóng)具檔案
青春拾零
逝去的時光
將簽到進行到底
被追尾的疼痛
第五輯 河山攬勝
長陂云氣滿淮東
南下北上俱歡欣
第六輯 讀書留痕
讀劉煒,我踮起腳尖兒
每一次相遇,都被叩動心靈
撿拾文字化霓虹——序韋江荷詩歌集《飛越一道彩虹》
再讀劉煒,他用詩歌點亮尋常的日子
少年有夢天地寬——讀徐景新新作《秋懷集》
別開意境自通幽——讀于斌老師《彤史外紀》
歸來仍是少年時——讀沈慧瑛散文集《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