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本篇原刊于一九五四年七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版《腐蝕》。
《腐蝕》開始寫作于一九四一年孟夏,是在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香港出版)上連續(xù)發(fā)表的。
《大眾生活》籌備出版之時,編輯委員會同人以為須有一長篇小說連載,而且為的要趕在刊物的創(chuàng)刊號上登出來,故而又必須于一星期內交批稿;當時既無現(xiàn)成的稿子,而倉卒間也找不到適當?shù)娜藖頁撨@一工作,于是只好由我承乏,勉為其難。這結果就是《腐蝕》!洞蟊娚睢肥侵芸科诹艚o《腐蝕》的篇幅是三千到五千字,但既開始登載了,就不能中斷,中斷了會引起讀者的責難,因此我又只能邊寫邊發(fā)表。
雖然是邊寫邊發(fā)表,但在我寫本書段的時候,也不是全然沒有總的結構計劃的。原來的計劃是:寫到小昭被害,本書就結束。但是,正當我打算照原定計劃開始結束的時候,來了意料外的要求。這要求來自兩方面。從讀者方面來的要求是:作者打算給趙惠明(書中女主角)一個怎樣的結局?讀者們要求給她一條自新之路!洞蟊娚睢肪庉嫴拷拥竭@樣的讀者的來信一天多似一天,以致編輯部終于向我提出,要求我予以考慮。另一方面的要求是從《大眾生活》的發(fā)行部來的。發(fā)行部要求我多拖幾期,具體說,即拖到第二十六期(?)結束此連載的小說。理由是:二十六期的刊物將合為一個合訂本,如果我不多拖幾期,則下一個長篇連載(夏衍的《春寒》)將有一個頭登在此合訂本上,而本身則在下一合訂本,這對于讀者是很不便的。(而這,對于預定刊物半年者亦不利,因為從第二十七期起訂閱的讀者將看不到《春寒》的頭。)
我不能不接受這兩方面提出的對于我的要求。結果是在原定結構上再生枝節(jié),而且給了趙惠明一條自新之路。
一九四一年的讀者為什么要求給予趙惠明以一條自新之路呢?是不是為了同情于趙惠明的遭遇?就我所知,因同情于趙惠明而要求給她以自新之路的讀者,只是很少數(shù);極大多數(shù)要求給以自新之路的讀者倒是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的,她雖然聰明能干,然而虛榮心很重,不明大義(就是敵我界限不明),雖然也反抗著高級特務對于她的壓迫和侮辱,然而她的反抗動機是個人主義的,就是以個人的利害為權衡的,而且一到緊要關頭,她又常常是軟下來的;但是,一九四一年的極大多數(shù)的讀者既然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而又要求給以自新之路,則是因為他們考慮到:(一)既然《腐蝕》是通過了趙惠明這個人物暴露了一九四一年頃國民黨特務之殘酷、卑劣與無恥,暴露了國民黨特務組織只是日本特務組織的蔣記派出所(在當時,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受了欺騙,以為國民黨特務組織雖然反共,卻也是反日的),暴露了國民黨特務組織中的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騙、被迫,一旦陷入而無以自拔的,那么,(二)為了分化、瓦解這些脅從者(盡管這些脅從者手上也是染了血的),而給《腐蝕》中的趙惠明以自新之路,在當時的宣傳策略上看來,似亦未始不可。這種種,是當時的很大一部分讀者提出他們的要求的論據(jù),而作者的我,也是在這樣的論據(jù)上接受了他們的要求的。(當然,這樣做了,是否曾發(fā)生預期的作用,那是另一回事。)
以上,簡略地述說了《腐蝕》寫作的經過,說明了以小昭之被害作為趙惠明生活的轉折點,其實不是原定的計劃,而是迫于要求,將就地拖出來的。
但也因為這一拖,今天的有些讀者或者無條件地對于趙惠明抱同情,或者認為這樣一個滿手血污的特務(盡管是小特務)不該給她以自新之路,而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正由于讀者會對趙惠明抱同情,也就是對于特務抱同情,因而就會發(fā)生嚴重的后果,即松懈了對于特務的警惕。
這些意見之所以分歧,恐怕是因為對于趙惠明這個人物的認識有偏差!陡g》是采用日記體裁的,日記的主人就是書中的主角。日記中趙惠明的自訟,自解嘲,自己的辯護等等,如果太老實地從正面去理解,那就會對于趙惠明發(fā)生無條件的同情;反之,如果考慮到日記體裁的小說的特殊性,而對于趙惠明的自訟,自解嘲,自己辯護等等不作正面的理解,那么,便能看到這些自訟,自解嘲,自己辯護等等正是暴露了趙惠明的矛盾,個人主義,不明大義和缺乏節(jié)操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一九四一年向作者提出要求的大多數(shù)讀者是看清了趙惠明的本質的。
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重排《腐蝕》,問我對原書有無修改。我在考慮了這幾年來我所聽到的關于《腐蝕》的幾種意見(略如上舉)以后,終于不作任何修改。我想,如果我現(xiàn)在要把蔣匪幫特務在今天的罪惡活動作為題材而寫小說,我將不用日記體,將不寫趙惠明那樣的人,當然書名也決定不會是《腐蝕》一類的詞兒了;但《腐蝕》既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寫成的,那么,如果我再按照今天的要求來修改,恐怕不但是大可不必,而且反會弄成進退失據(jù)罷?
可是,鑒于這二、三年來頗有些天真的讀者寫信來問我:《腐蝕》當真是你從防空洞中得到的一冊日記么?趙惠明何以如此粗心竟把日記遺失在防空洞?趙惠明后來下落如何?等等疑問,不一而足;因此,我又愿借此機會,寫這一篇后記,聊以代替答復。
茅盾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于北京。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曾任文化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著有《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虹》、《子夜》、《霜葉紅于二月花》等。他捐贈稿酬設立的專門獎勵優(yōu)秀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 茅盾文學獎成為當下中國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