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便是婚姻;橐鍪谷祟惖靡苑毖埽鐣靡匝永m(xù)。
人類社會所有的社會關(guān)系,歸根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婚姻關(guān)系則是基礎(chǔ),它不僅關(guān)涉男女兩性問題,而且還涉及生育、親情、倫理、撫養(yǎng)、教育、繼嗣、遺產(chǎn)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研究一個時代的婚姻問題,實際上就是打開了管窺該時代的一個窗口!独袭媹罄锏幕閼俟适隆氛且院古3錀澋拿駠袭媹蠛途磬品钡臋n案為資源,以婚戀為獨特視角,通過征婚、訂婚、結(jié)婚、離婚、情殤五個板塊,講述一個個民國時期的婚戀故事,揭示民國人物的婚戀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反映近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變遷。
民國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一方面,舊事物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事物在悄然萌生、滋長、蔓延;另一方面,舊事物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仍在做后的掙扎,新事物則不斷地適應民國土壤,在艱難生長。于是,就出現(xiàn)了新舊雜陳、中西碰撞的現(xiàn)象。民國時期的婚姻問題亦是如此。一方面,傳統(tǒng)婚姻觀念發(fā)生動搖,沿襲數(shù)千年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傳統(tǒng)六禮婚儀,發(fā)生了根本改變。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新式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婚姻觀念進行了深刻剖析和猛烈抨擊,鏟除封建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廢除娼妓、反對納妾的呼聲此起彼伏。而蔡元培、章士釗、郭沫若、蔣百里等則身體力行,站在新式婚姻的潮頭,引領(lǐng)婚戀的方向。他們先開始接納西式婚儀,從鳳冠霞帔到潔白婚紗,從六禮之儀到教堂神父,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橐龅闹鲗(quán)開始下移至男女當事人,父母只有把關(guān)權(quán)而無決策權(quán)。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加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新式婚姻僅局限于先進知識分子群體和社會精英,大多數(shù)人仍然恪守成規(guī),阻撓破壞新式婚姻,傳統(tǒng)婚姻仍占據(jù)社會主流,內(nèi)陸、農(nóng)村等相對閉塞的地區(qū)尤為突出。更有一些覺悟了的知識分子在理論上倡導新式婚姻,但在實踐中卻屈從于父母意志,就連柳亞子、胡適、梁思成、林徽因等社會名流也都經(jīng)歷過包辦婚姻的困擾。胡適為了給好友蔣夢麟做證婚人,不得不從家中的窗子爬出;國民政府的統(tǒng)帥蔣介石的婚禮也是中西合璧。于是,民國時期就呈現(xiàn)出明媒正娶、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自由戀愛、新式婚禮共有,一夫一妻、妻妾成群、嫖娼宿妓并存的奇怪現(xiàn)象。
我國早刊登征婚廣告的人當數(shù)蔡元培和章太炎兩位先生。1900年前后,蔡元培先生留洋歸來,公開刊登啟事向全國征婚。他不僅紳士開明而且尊重女性,他的征婚條件既約束自己又為女性著想。相比之下,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條件則保留了一些舊時文人的老情調(diào)。隨著以民辦報刊為主體的民族報業(yè)的日趨興旺和新聞出版業(yè)的全面發(fā)展,20世紀20年代,征婚廣告開始屢見報端。而隨著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新女性也不甘人后而主動出擊,刊發(fā)征婚廣告。
訂婚,又稱定婚、婚約,是定親的演變,是民國以前的重要婚俗。定親的時代,有的是指腹為婚,有的是孩提時期的娃娃親,自然毫無愛情可言,兩個互不相識的年輕男女由著家長們做主,對于愛的憧憬無疑是極其模糊的。進入民國,訂婚仍是男女婚娶的一個必要程序,結(jié)婚是人生的終身大事,訂婚是終身大事的決定,其重要地位幾乎超越了結(jié)婚儀式。民國的訂婚經(jīng)歷了父母做主,父母為主兼與當事人議定,及當事人做主征得父母同意的三個階段。
民國時期,男女成婚重要的形式就是舉行婚禮,結(jié)婚證書可以沒有,婚禮必不可少。但婚禮儀式在悄然改變,逐漸趨向簡約文明。新式文明婚禮先在上層社會和知識界盛行,婚禮只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上一頓喜宴,喜宴上的演講取代了傳統(tǒng)的鬧洞房;還有人在請?zhí)细静粚懨魇腔檠,來賓到場方知真相;更有如畫家王君異者,儀式上無雙方家長、無裝飾、無婚書、無禮金,直截了當,一吃而散。1929年圣誕節(jié),國民革命軍第十路航空司令劉沛泉與南京女子中學女教師王素貞,在上海虹橋機場乘坐滬蓉航線民用號飛機,在空中舉行的浪漫而刺激的婚禮,是中國的場空中婚禮。1935年,孫志超與徐綦在上海第六號渡輪上舉行的婚禮,成為中國的場水上婚禮。同年,在上海市政府大禮堂,57對新人舉行了中國場集體婚禮。
自古以來,男子不僅可以娶妻,還可以納妾,妻亡后更可以續(xù)弦。而女子,由于受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從一而終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等封建思想的束縛,夫亡后則要守節(jié),孤獨終老。1930年12月,國民政府制定的《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在法律上改變了數(shù)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反映了男女平等的精神,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然而,1935年熊希齡、張海若、齊燮元相繼娶了小自己近20歲的毛彥文、楊嗣馨、華澤愉,這三樁婚事在當年轟動一時,輿論界一片贊美、艷羨之聲;就在同一年,43歲的黎元洪孀妾危文繡改嫁30歲出頭的王葵軒,卻引來以黎氏家族為代表的封建衛(wèi)道士們的一片責罵,甚至被青島市市長驅(qū)逐出境,終,屈服了的王葵軒被迫與危文繡分手。另外,從貂斑華的訂婚風波、筱丹桂的服毒自盡、阮玲玉的香消玉殞等個案中亦可以看出,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民國以前,男子可以出妻,而不聞女子出夫,解除婚姻關(guān)系一直是男人的專權(quán)。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舊思想的影響,二是因為家庭財產(chǎn)悉數(shù)歸于男方所有。民國以后,女子放開纏足,走出家門,步入學校,有了工作,在經(jīng)濟上、人格上獲得獨立,家庭生活不美滿的女性開始主動提出離婚。1931年8月,更因淑妃文繡拿起法律的武器,與末代皇帝溥儀在天津成功離婚,不久遂在平津一帶掀起一波女性離婚潮。當年的婦女不僅有了擺脫痛苦、選擇幸福的愿望,并且開始付諸行動。
因此可以說,民國時期的婚姻變革具有文化變革的特征,其直接與社會變革聯(lián)系起來,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一曲《國家》唱出了國與家的密切聯(lián)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穩(wěn)固是國家穩(wěn)定的根本,婚姻美滿是家庭穩(wěn)固的基礎(chǔ)。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此書,樹立正確的婚戀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珍惜自己的婚姻,更加珍愛自己的家庭,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愿每對眷屬都能白頭偕老,愿每個家庭都能幸福美滿,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