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是美國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的資深教授格倫·廷德三十多年前寫的書,1988年出版過個中文譯本,如今英文版已是第六版,足見其受歡迎和重要程度,值得我們引進翻譯。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是古代希臘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都會遇到政治問題,甚至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解決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應的政治舉措。但是,人們卻往往簡單化地看待政治問題,忽視對其進行哲學上的思考;或者是盲目地接受某些政治教條,卻不追問其背后的原則是否正當和合理,因而變成惡劣政治意識的俘虜。
針對這種情況,本書作者以政治思考作為主題,深入淺出地展開了對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問題的問答式論述。尤其是關于自由、平等、權力、權威、權利、合法性、正當、合理性等基本觀念,作者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索和論證。正如作者所說,本書的特點就是,它不只引導人去讀,而且為了讓人用,即通過討論、寫作和長時間的思索來運用。作者一共提出了幾十個基本的政治問題。其問題的提出也不是簡單地為了讓讀者了解其他人所處的窘境,而是讓他們自己陷入自身的窘境。真可謂置之死地而后生。通過身臨窘境的體驗,讀者在讀本書時,至少要對幾個問題進行詳細思考,并自己盡力找出答案。
作者認為,對政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因而本書也幫助讀者了解和學習政治思想史。一些人以為政治問題是簡單的,并不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去尋找合理的答案。他們不知道,古往今來,許多認真負責的思想家,對于看似簡單的政治問題進行過深刻的探究和思索。要了解偉大的思想家,就需要對他們的內心精神世界有所了解。這就是學習哲學史對于提升人的理論思維的重要性。要了解思想大師的內心精神,就需要感受刺激他們進行思考的疑問和憂慮。所謂同情的理解,就包括感同身受的體會,只有帶著一種珍貴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獨特的思想家,才能做到這一點。本書作者在回答各個基本政治問題的過程,一再地帶領讀者深入思想大師們的精神世界,再度與他們一起思索,尋求合理的解答,當然并不是強求惟一的一個標準答案。
在西方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上,至少在近期的幾百年里,自由主義逐步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一系列大師從各個角度論述了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觀念和原則。但是自由主義也是在與各種思想的論辯中發(fā)展的。激進的政治思想和保守主義者與自由主義主流長期進行著論爭,盡管有時候,思想派別的邊界線并不很清楚,甚至某些保守派也被當作自由主義的右翼。本書作者沒有簡單地以主動站隊的方式一再論證自由主義思想的正確,而是仔細地比較這些不同思想的類似點和相異之處,分歧究竟在哪里,客觀地介紹各自的核心論述,引導人們進行相對客觀的思考。尤其是作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也比較客觀地進行了介紹,甚至認為在基本思想前提方面,比如堅定地相信理性方面,馬克思主義更接近自由主義。而作者對于保守思想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讀者了解那些不愿意接受平等觀念、主張維護傳統(tǒng)價值觀的人們,究竟是怎樣論述自己的基本觀點和立場的。
以對平等的論述為例,作者認為,對馬克思主義有效的對抗,也許來自于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他們認為,正義不支持社會被分裂為分割的、不平等的階級,所有階級都可以領悟到對正義的這種要求,因而可以一起合作根除或至少緩和階級的差異。這是由富蘭克林·D·羅斯福與約翰·F·肯尼迪所代表的一種自由主義的中心思想。在回答階級差異是否一定阻礙統(tǒng)一的問題時,自由主義者一般更同意馬克思的觀點,而不是伯克的觀點。確實,許多自由主義者會滿足于緩和階級差異,而不是將它全部消除。
但是,自由主義總的說來站在平等一邊,不易與伯克的觀念調和,伯克認為階級差異可以為社會的統(tǒng)一作出貢獻。
至于取得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廢除階級差異的可能性,自由主義者一般與馬克思和伯克的觀點都不相同。他們感到,階級差異不能夠用武力廢除(或緩和),但是無論如何必須要廢除(或極大的緩和)。其手段是建立超越階級分歧的理智共同體。階級不應該在接受社會中而應該在改革社會中得到統(tǒng)一。所有的階級應該走到一起,成為一個單一的共同體,正如保守主義者要求的,但不是依然如故,而是應該成為一個改革的共同體,一個還不完善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共同體。
這里之所以引用這個較長的段落,是想說明,本書作者在探討基本政治觀念時,以客觀論述不同派別的思想觀點為主要任務。不是簡單地劃線,以要么全對、要么全錯的方式來討論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則,而是盡量接近各個流派的代表性思想家的本來想法,給以公正的評價。當然,本書作者的基本立場是作為西方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義的。
為了讓讀者客觀地了解主要的政治觀點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發(fā)展,作者在每章后面列舉了詳細的。這些精選的著作,都是本論題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對于理解基本的政治觀念和問題,很有幫助。作者這種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同樣值得嘉許。
作者指出,在二十世紀,人們面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個人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組織人、孤獨的人群、大眾的反叛以及類似的詞語,都是有名的警示。通過這些警示,作家們表達了個人被社會吞沒,喪失了自我的普遍感覺。從令人震驚的流浪人群和城市臟亂的場景中,從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中,從無法控制的暴力使現在美國許多兒童在上學之前先要武裝自己的事實中,我們看到了證據,個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廢品,可以被隨便扔掉或輕易地摧毀。但是,如果我們在談到個人的尊嚴時,真的不明白我們指的是什么,我們怎么能夠挽救個人呢?
這是作者在政治思考中嚴肅地提出來的問題,實質上是如何處理個人與組織、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如何維護個人權利不受政治權力機構和權威以集體和社會的名義進行的侵害,尤其是克服因種族、出身、階級、地域、習俗等等的差異而產生的各種人為的不平等,依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個人如何在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時,顧及社會和群體的合理的利益,維護公共理性,以鞏固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秩序,避免社會的崩潰,同樣存在著相當一些需要努力和改進之處。前一方面的惡性發(fā)展的一個結果就是所謂權威主義體制的瓦解,人們日益趨向自由和民主的體制。而后一方面的例子是在自由市場中,個人與小團體追求利益合理化的同時,卻未合理地顧及社會總體利益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以致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財政金融上債臺高筑,危及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正因如此,本書作者所努力倡導并且身體力行的政治思考,在今天仍然顯得重要和可貴。學會思考而不是盲從,遵從理性而不是迷信,我們在處理政治問題時就會主動得多。
這正是我向廣大讀者推薦本書的主要理由。
顧肅
2010年4月30日
于南京
廷德對政治思考所做的貢獻
格倫·廷德(GlennTinder)的《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一書在三十多年前次出版。在同類書中,本書更完善地論證了政治思考(politicalthinking)對建立起繁榮昌盛的公正社會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要了解這種可能性,就需要對西方政治理論和政治思考之間的共生關系做一個解釋。
對于廷德來說,西方政治理論遠遠不只是作者對其時代所存在的問題作出的回答。政治理論是一種傳統(tǒng),由一些概念(concept)和觀念(idea)組成,這些概念和觀念來自于構成政治理論史的著作。政治理論傳統(tǒng)中的概念包括一些觀念,如權力(power)、權威(authority)和權利(right)。那些政治理論傳統(tǒng)常用的概念,在政治思考中是用來反思(reflect)并探討如何建立一個公正社會這個問題的。
要想實現一個公正的社會,必須認真提出許多疑難問題。由于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地單靠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來對付這些問題,那么,就必須在致力于這種研究的共同體(community)中尋找答案。還有,只有有了使人們能夠參與討論,做出理性的政治判斷的共同語言,談論創(chuàng)建公正社會的共同體才可能產生。西方政治理論的傳統(tǒng),包括它的許多概念和觀念,提供了一種滿足這種需求的共同語言,因而使政治思考有了堅實的基礎。
許多作者在西方政治理論的共同語言的形成上給予了幫助,從而為政治思考提供了基礎。在這一點上,有兩種政治理論家。種是史學型(historian)的,他們探討從古典時期到現代時期的西方政治理論史中的理論家們。史學型的政治理論家包括喬治·薩拜因(GeorgeSabine)、馬爾福德·西布利
(MulfordSibley)以及威廉和艾倫·埃本斯坦(WilliamandAlanEbenstein)。每一個作者都幫助讀者從歷史背景的角度了解政治觀念,從而不僅澄清了各種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說明了長期以來它們如何得到修訂。政治理論史學家注重概念形成和修訂的外部因素,促進政治思想家敏感地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概念運用的背景有所改變,這些概念的意義也可能會改變。
第二種政治理論家是思想型(intellectual)的,他們調查研究西方政治理論中主要的政治觀念,以及對創(chuàng)建和培育人民能夠繁榮昌盛的環(huán)境至關重要的政治觀念?傊,思想型的理論家尋求保護一種文化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盡管有威脅到他們的社會勢力或政治勢力,他們所代表的政治觀念和生活方式仍然可以得到保護。
在這些思想型的理論家中,有謝爾登·沃林(SheldonWolin)、列奧·施特勞斯(LeoStrauss)、卡爾·波普爾(KarlPopper)以及簡·貝斯克·愛爾希坦(JeanBethkeElshtain)。沃林認為,西方政治理論史是一種傳統(tǒng),促進形成了一種公共的政治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多種多樣的群體(group)中所存在的公共問題能夠求得共同的解決方法。沃林擔心,當前的環(huán)境充斥著各種群體,他們將某一特定群體的觀點強加于整個社會,力圖破壞這種政治領域。施特勞斯希望為自然權利(naturalright)的概念作辯護,他認為,自然權利是持久的真理(truth),不是社會習俗的產物,而是通過理智的探究所得出的真理。并且,這些真理應該成為用于區(qū)分政治應該支持的真正需求和應該抵制的虛假需求的標準。波普爾按照他的希望來看待西方政治理論史,他希望確保一個開放的社會得以戰(zhàn)勝封閉的社會。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對所有問題包括科學和政治問題進行批評性的探討是得到鼓勵的。但是,在一個封閉的社會波普爾爭論說這是柏拉圖提倡的情況截然相反。波普爾宣稱,在整個政治理論史中,不同的作者反復地表示過對柏拉圖式封閉社會的支持。愛爾希坦論證了公共領域這一觀念雖然在西方政治理論的傳統(tǒng)中已經極為通常地發(fā)展為一種環(huán)境,為所有公民取得一個公正社會確定了基礎,卻如何終還是否定了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婦女被置于私人領域之中。在那里,她們附屬于男人,得不到尊嚴。其結果致使現代公共領域的基本觀念,也就是所有人得到平等尊重的觀念,聽起來就很空洞了。
作為一位政治思想家,格倫·廷德對這兩種政治理論家,史學型和思想型,在對重要的政治問題進行哲學探討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很歡迎。如此一來,廷德用政治理論史中的中心觀念和概念來探討一些特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與如何在當前世界中建立起一個公正社會有關。他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使他的讀者們得以運用從政治思考傳統(tǒng)中衍生出來的共同語言參與思索性的討論。的確,讀者能夠輕松地想象到成為討論中的一員,這個討論中不僅只有廷德和他的觀點,還有那些廷德接受的其他觀點。廷德列出的問題是綜合性的,本書的讀者會很快地看到這一特點。它包括了重大的問題:不平等與平等的關系,權力的性質、限度和目的以及歷史與政治的關系。在每一個大問題中,又有各種同等重要的問題,如誰應該掌權,為什么人民要服從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遵守哪些道德規(guī)范,平等的原則應該如何實施于男人和女人,自由與平等之間關系的性質以及許多其他問題。
簡目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英文第六版自序
導言
章為什么參與政治思考?
第二章隔閡與統(tǒng)一
第三章不平等和平等
第四章權力和掌權人
第五章權力的限制
第六章權力的目的
第七章歷史變革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英文第六版自序
導言
章為什么參與政治思考?
第二章隔閡與統(tǒng)一
1.人類在本質上受到隔閡嗎?
2.如果人類在本質上沒有受到隔閡,為什么他們中間有那么多分隔和沖突?
3.理智能夠克服隔閡嗎?
4.是否需要某種形式的宗教來克服隔閡?
5.所有的人都應該團結在一個單一的、全球性的社會中嗎?
6.所有階級差異都應該被廢除嗎?
第三章不平等和平等
7.人類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嗎?
8.如果有些人本質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夠識別他們,通過誰來識別他們?
9.如果人類在本質上平等,那么,所有習俗的不平等都錯了嗎?
10.如果所有習俗的不平等都廢除了,自由能夠生存下來嗎?
11.如果所有習俗的不平等都廢除了,隔閡會消失嗎?
12.男人和女人應該總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對待嗎?
第四章權力和掌權人
13.社會秩序是否能夠在沒有權力的情況下得到維持?
14.誰應該掌權?
15.如果人民掌權,應該他們自己掌權,還是通過代表?15.如果人民掌權,應該他們自己掌權,還是通過代表?
16.有權力好嗎?
17.為什么服從?
第五章權力的限制
18.政府是否應該與個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
19.政府是否應該在所有情況下服從憲法的限制?
20.政府是否通常應該讓私人掌握工業(yè)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21.政治權力和完善的知識是否有朝一日能夠結合?
第六章權力的目的
22.是否每一個政府都只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
23.政府的終目標只是能夠使個人按自己的選擇生活嗎?
24.政府是否應該對真理和道德負有任何責任?
25.對罪行實施報仇行為是政府的一個正當目標嗎?
26.政府應該盡力創(chuàng)建滿足所有需求和愿望的社會嗎?
第七章歷史變革
27.人類能夠掌控歷史的進程嗎?
28.我們能夠在不過多使用暴力的情況下引導歷史的進程嗎?
29.真理和正義在歷史的進程中會有所改變嗎?
30.歷史會自然地走向美好社會嗎?
結語人類的不確定性之觀念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