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實是20世紀初文史學界知名的教授、學者,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的主要發(fā)起人,生前已有“著述等身,及門弟子遍于海內,允為當代國學大師”之譽。《中國文學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是顧實在東南大學講學時編纂的講義,該書雖以日本久保天隨的《中國文學史》為底本改寫而成,但在大體沿用其體例與內容的同時,能夠將原作中漢學的“他者”視角置換為國學的“本位”視角,解釋、糾正原作對中國文學的誤讀與偏見,強調中國文學有獨特的傳統與價值。遺憾的是,隨著新文化陣營在文學史陣地的后來居上,顧實被歸為“學衡”一派,其文學史也被視作“販自日本”的代表而被“估價”為“一團糟”,其學術價值被抹殺殆盡。事實上,以顧實為代表的早期學人,雖然失去了獨立撰寫本國文學史的先機,但他們在向日本“拿來”的同時,并未放棄對本國文學傳統的探索。在應對國學古今轉型與中西對接這一世紀難題時,他們給出的方案仍值得當下參考與借鑒。顧實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是一位既有舊學根柢,又得西學熏育(旅日五載)的國學理論家與實踐家,對國學國際化、文學科學化等問題有專門、深入的探討,相關主張在其編撰的《中國文學史大綱》中也有體現。以此切入,可以給予顧實文學史以更公道的“估價”;以此為例,也有助于重新認識顧實等早期學人處理“拿來”的經驗與貢獻。
顧實是20世紀初文史學界知名的教授、學者,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的主要發(fā)起人,生前已有“著述等身,及門弟子遍于海內,允為當代國學大師”之譽�!吨袊膶W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是顧實在東南大學講學時編纂的講義,該書雖以日本久保天隨的《中國文學史》為底本改寫而成,但在大體沿用其體例與內容的同時,能夠將原作中漢學的“他者”視角置換為國學的“本位”視角,解釋、糾正原作對中國文學的誤讀與偏見,強調中國文學有獨特的傳統與價值。遺憾的是,隨著新文化陣營在文學史陣地的后來居上,顧實被歸為“學衡”一派,其文學史也被視作“販自日本”的代表而被“估價”為“一團糟”,其學術價值被抹殺殆盡。事實上,以顧實為代表的早期學人,雖然失去了獨立撰寫本國文學史的先機,但他們在向日本“拿來”的同時,并未放棄對本國文學傳統的探索。在應對國學古今轉型與中西對接這一世紀難題時,他們給出的方案仍值得當下參考與借鑒。顧實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是一位既有舊學根柢,又得西學熏育(旅日五載)的國學理論家與實踐家,對國學國際化、文學科學化等問題有專門、深入的探討,相關主張在其編撰的《中國文學史大綱》中也有體現。以此切入,可以給予顧實文學史以更公道的“估價”;以此為例,也有助于重新認識顧實等早期學人處理“拿來”的經驗與貢獻。
一、“國學”與“漢學”:本位與他者的雙向關照
19世紀末,中國文學史的書寫引起日本漢學界與中國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但兩國立場大有不同。日本之所以熱衷于編纂中國的文學史,正如黃霖先生所說,是傳統文化淵源與西方文化引進相結合的產物,又是對中國古代文學既熱情贊嘆又重新認識的結果。這其中的“重新認識”,基于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畢竟明治維新之前,中國一直作為日本的“文物之祖”,但隨著近代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眼中的弱者,中國文學成為可以被批評的“他者”。日本漢學家著述的文學史,雖然提供了以西釋中的先例,有助于拓寬中國文學研究的視角與思路,但其中夾雜的客觀誤讀與主觀偏見,影響到對中國文學傳統的詮釋與評價。而中國本土的文學史書寫,除了應對新式學堂的需要,還有“知恥后勇”的愛國精神為驅動,國內新舊兩派的學者盡管觀點不同,但他們借助文學史來探索中國的文學傳統、應對“外學內充”的文化危機的初心是一致的,即便早期文學史大多“販自日本”,但已呈現出值得關注的本位意識。以顧實的《中國文學史大綱》為例,將其與久保天隨的《中國文學史》細致比對,可以清晰照見國學家與漢學家立場與視角的差異。
顧實(1877?-1956)是近代有名的國學理論家與實踐家,他早年就讀于龍城書院,壯年游學于日本,歸國后受聘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知名院校。在南師與東大期間(1918-1925),顧實與陳鐘凡等人發(fā)起國學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國學叢刊》《國學輯林》等刊物,發(fā)表了多篇文論。由顧實起草的《國學叢刊發(fā)刊辭》《國立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劃書》《中國國學研究會募捐啟(代論)》等文章,集中體現了顧實的國學主張與研究計劃。顧實有強烈的文化危機意識,他認為在“五洲棣通、六種震動”的現實面前,必須重視國學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提出“學融中外”“識窮古今”的主張,不拘泥于中西體用的問題,而是將中西對舉,希望實現國學與西學的并駕齊驅、此往彼來。以通達的眼光去思考國學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成為顧實治學的特色。比顧實同時期稍早的久保天隨,是近代日本漢學界的知名學者,在漢詩創(chuàng)作與漢學特別是戲曲研究上有名于時,代表作有《澎湖游草》《日本儒學史》《近世儒學史》等。他的文學史曾作為早稻田大學的授課講義,后經謝雪樵翻譯后在《臺灣日日新報》上連載,葛遵禮曾刪減此書,作為中等學堂教學用,頗有影響。
顧實之所以選擇久保天隨的文學史為底本,有幾點因素可以參考。首先,該書條目清晰,按朝代更迭及文學發(fā)展將中國文學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上古文學,自太古以宋于秦;第二期中古文學,自漢初至于隋末;第三期中世文學,自唐迄宋;第四期近世文學,自元及“現代”之清。各時段先總論、再分體裁論述,重要的作家列專章闡釋等,適宜用作教材、講義;其次,該書標榜以科學的方法、客觀的立場評述文學。此前的末松謙澄《中國古文學略史》(1882)是先秦文學的斷代史,古城貞吉《中國文學史》(1897)是體系完備的通史,但內容更側重傳統學問,給予先秦諸子、唐宋儒學很大篇幅,而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戲曲則棄置不論。
前言
第一章 太古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華夏民族
第三節(jié) 文字
第四節(jié) 墳典及遺文
第二章 三代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易經》
第三節(jié) 《書經》
第四節(jié) 《詩經》
第三章 周末文學(其一北方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孔子
第三節(jié) 孟子
第四節(jié) 荀子
第五節(jié) 左丘明
第四章 周末文學(其二南方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老子
第三節(jié) 列子
第四節(jié) 莊子
第五節(jié) 屈原
第五章 周末文學(其三中部思潮)
第一節(jié) 管子
第二節(jié) 韓非子
第三節(jié) 《戰(zhàn)國策》
第四節(jié) 西方文學
第六章 兩漢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漢代諸子
第三節(jié) 論策家
第四節(jié) 史家
第五節(jié) 賦
第六節(jié) 詩及小說
第七章 魏晉文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魏詩
第三節(jié) 晉詩
第四節(jié) 陶淵明
第五節(jié) 魏晉文
……
第八章 六朝文學
第九章 唐代文學
第十章 宋代文學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學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學
第十三章 清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