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核桃倆棗——李學庭劇作選(上下冊)》近50萬字,收集了李學庭自改革開放以來創(chuàng)作的二十三個劇本,這些劇本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戲,如《金雞引鳳》《試夫》《兒女情長》《娥眉女》《竇吉茂傳奇》《清風明月》《俺娘俺媽》《天下父母》《堯山情》等。此外,也有新編歷史劇、改編傳統(tǒng)戲和新編神話劇,如《九品巡檢》《清風亭上》《牡丹仙子》等,部分劇本還配有當年上演時的珍貴劇照。這些作品一定程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人物風貌,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戲劇創(chuàng)作成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所選的這二十三個劇本中,還有九個作品依舊在舞臺上演出。
在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的圈子里,從1958年年底算起,已攪和了五六十年,想著應當有個回望與小結,要不也對自己太沒信心了。
在能找到的劇稿中,整理出了這23個本子,占我所有創(chuàng)作改編的大型劇本的近三分之二。
丑媳婦不必怕見公婆,就這個水平,不見也不會讓人想象你會多美多漂亮。
這二十多個本子大多創(chuàng)作在改革開放之后。那時我在原洛陽地區(qū)文化局藝術科工作,職責就是抓戲曲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也許是漸漸開竅了,也許是對自己前期生活的積累及創(chuàng)作上反復失敗后的煎熬思考的回報,1982年,豫劇現(xiàn)代戲《金雞引鳳》的意外成功,讓我拾回了信心,重新握緊了就要放棄的戲劇創(chuàng)作這支筆。
1958年我在澠池一中三年級讀書,是校文藝宣傳隊的活躍分子,又唱又說又寫。就因此,在縣委宣傳部領導為加強和提升“大躍進”中縣劇團的文化素質,決定從學校挑選幾個有文藝潛能的學生到劇團時,我便成為從高中到初中被選中的四個同學之一。
按文化水平,一個初中尚未畢業(yè)的學生,是沒有條件從事專業(yè)的戲曲創(chuàng)作的。但處于“大躍進”的時代背景下,一切都是“敢想敢干”,而且組織一旦決定,只有全力執(zhí)行,不可討價還價。
就這樣,從1958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我一直在縣劇團、縣宣傳隊配合中心搞創(chuàng)作。那水平可想而知,雖然大戲小戲也時有上演,但不僅是速朽的,而且也實難稱其為作品。好在縣劇團常年在農村山鄉(xiāng)演出,才使我這個充數(shù)的濫竽,在羞愧和煎熬中,還一直吃著這碗飯。
就我本人而言,所以以后還能有幾個有點舞臺生命力的作品,自認為應該是這幾個原因:
一是堅守,沒有因難而逃避。
20世紀80年代初,我已在原洛陽地區(qū)文化局藝術科工作了,應當說干得風生水起,頗有成績。從頭至尾組織參與了曲劇《背靴訪帥》(舞臺劇《寇準背靴》)的電影改編復排拍攝工作;豫劇電影《三全其美》(舞臺劇《金雞引鳳》)的舞臺劇創(chuàng)作導演和電影拍攝工作;配合組織為如今依然享譽舞臺的一批優(yōu)秀戲曲演員,如李樹建、李金枝、陳淑敏、王凱歌等的成長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使那時的洛陽地區(qū)戲曲藝術從創(chuàng)作到演出,始終處在河南全省戲曲藝術工作的前列。因此地委宣傳部領導曾要把我從科長提為副局長,幸虧最終沒有入選,讓我依然堅持了寫劇本這個雖嘔心瀝血但決不后悔的工作。
二是近二十年的劇團生活,使我對舞臺很熟悉。
因為長期的劇團生活,使我對舞臺表演和觀眾之間的“化學反應”很敏感,熟悉戲曲觀眾的審美需求,也熟悉我服務的演員表演上的優(yōu)長。我的劇本大都是針對演員而創(chuàng)作,因此舞臺演出效果一般都還可以。
三是我這個人愛激動,不乏激情和真情。
我所創(chuàng)作的劇本都是有感有悟而發(fā)。我遵循劇本首先要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感動觀眾的道理。不管是傳統(tǒng)劇、歷史劇、現(xiàn)代戲,只要缺乏真情與激情,道理再對再深,在舞臺上都會是蒼白無彩的。
我清楚地認知自己,因為學沒上好,知識少而淺,加上理論上的欠缺,對生活的認識不可能深刻,所寫劇本很難談到文采、高度。一些作品之所以還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多半是因為演員優(yōu)秀。
老百姓說:地沒賴地,戲沒賴戲,地看誰種,戲看誰唱。我很幸運在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中,能與一批有才華的演員合作,是他們成就了我的作品。
所選的這二十多個作品,充其量算一簇帶著青草味的野花吧!
集子中的現(xiàn)代戲,大都創(chuàng)作在改革開放以后。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人物風貌,但同時也明顯帶著個人認識上的局限!
我所以敢不揣淺陋地選了它們,厚顏地讓它們堂而皇之變?yōu)槊娉蚀蠹业奈淖,是覺得小狗汪汪,也是一種聲音,雖然淺薄,但也會有些認識價值的。
所以書名日《仨核桃倆棗——李學庭劇作選》,河南話的意思就是分量不重,不算啥。雖然沒分量,但畢竟核桃棗都是有益之物,不可輕易拋棄呀。
膽子大也是我的優(yōu)點之一。
就這么選了、集了,不怕博諸君一笑!
李學庭,1941年生,河南澠池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原洛陽地區(qū)文化局藝術科長、洛陽市藝術研究所·豫劇二團黨支部書記。先后創(chuàng)作、改編、發(fā)表、上演劇目四十余部。其中現(xiàn)代戲《金雞引風》獲河南省優(yōu)秀劇本一等獎,1984年進京演出受到廣泛好評,新華社曾發(fā)專訊表彰,中央電視臺播放演出錄像,北京電影制片廠易名《三全其美》搬上銀幕;《清風亭上》入選國家藝術精品劇目;合作執(zhí)筆的現(xiàn)代戲《試夫》獲河南省優(yōu)秀劇本一等獎、洛陽市首屆“牡丹獎”,1992年受邀進京演出,獲1993年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個人參與導演又獲“文華導演獎”。較有影響的劇目還有《清風明月》《娥眉女》《九品巡檢》《堯山情》《天下父母》等。
序一 熱血真情寫人生
——李學庭劇作選《仨核桃倆棗》
序二 開誠布公(自序)
金雞引鳳
試夫
娥眉女
兒女情長
清風亭上
紅娘
春到邙嶺
牡丹仙子
師傅
黑漢子的俏婆娘
天河恨
九品巡檢
清風明月
俺娘俺媽
竇吉茂外傳
山杜鵑
風流千古
心在天山
大河兒女
天下父母
時來運轉
堯山情
秦雪梅
后記